16年“賣唱”養育6名孤兒:有一種愛叫“王寬家”

重返舞臺,放不下人間悲歡,再當爺孃,學的是前代聖賢。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臺上你蒼涼開腔,臺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

這是“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的一段頒獎詞。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寬,曾任鄭州豫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退休後他在茶座賣唱十餘年,掙錢撫養了6個孤兒,並將他們培養成受過良好教育、對社會有用的人,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之歌。

16年“賣唱”養育6名孤兒:有一種愛叫“王寬家”

越來越多的親人,越來越大的家

1942年,王寬出生在河南省淮陽縣鄭集鄉賀莊村,在貧困家庭中長大的王寬從小就表現出了戲曲表演的天賦。15歲那年,西藏豫劇團到淮陽招收隨軍學員,他瞞著家人報了名,然後跟著劇團來到了青藏高原。在常年的慰問演出中,王寬和小他6歲的王淑榮漸漸產生了感情,1965年兩人在軍營裡喜結良緣。從此,二人唱遍青藏高原,被譽為軍營裡的“金豆子”。1982年,王寬夫婦倆轉業調入原鄭州市豫劇團。

正當兩人準備好好為戲劇表演施展拳腳時,不幸降臨了。王寬的外孫王海龍在一歲時被診斷為肌肉無力綜合徵。王海龍的爺爺奶奶相繼生病離世,父母不堪承受高額的治療費用離了婚。王寬把王海龍接到自己的身邊,鉅額的醫療費用,讓每年工資收入才3000多的王寬夫婦難以承擔。為了能到處進行商演掙到更多的錢,王寬夫婦不得已放棄了前程一片大好的劇團事業,申請提前退休。

1998年夏天,剛剛退休的王寬夫婦回淮陽縣老家探親,他們沒有想到就是這次探親,開啟了他們養育孤兒的漫漫歷程。

王寬夫婦住在親戚家。那天王寬正和舅舅說著話,一群孩子跑到院裡未玩。王寬看到其中有一個孩子頭髮亂蓮蓬的,拖著長長的鼻涕,大冬天的,腳上竟然沒有穿鞋子。他問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可憐,舅舅告訴他,這孩子叫袁錢糧,父母早已去世了,目前跟著常年生病的爺爺奶奶過日子。王寬心中一疼,他讓舅舅叫上孩子,一起去他家裡看看。

四處露風的屋子裡,孩子的爺爺躺在床上,奶奶拄著柺杖在收拾屋子。袁錢糧的奶奶看到王寬,氣喘吁吁地要給他下跪,“王寬啊,你可回來了,把這個孩子帶走吧,我不一定哪天就死了,這個孩子可憐,你們給他一碗飯吃,我死了都忘不了你。”王寬掏出200元錢遞給孩子的奶奶,就在奶奶顫抖著雙手接錢的時候,蓬頭垢面光著腳的小錢糧突然跑上前未,撲通一聲在王寬面前跪下:“爺爺,俺想跟您學唱戲!您看,我還會功夫呢。”說完,跑到院子裡翻起了跟頭。王寬當即淚流滿面,說,孩子,爺爺一定幫你,你先在家裡好好上學。王寬當時也想把孩子帶走,但他想到家裡已經有了一個殘疾的外孫,再養活一個孩子談何容易?

村裡小學的校長聽說王寬回來了,來看望他。說起袁錢糧,校長說,學校還有幾個和他情況差不多的孩子,每年都交不起學費。

第二天,王寬來到村裡的小學,校長叫出了父母雙亡的汪文勝、汪文娜、汪儀欣三兄妹。看著孩子被凍得鐵青的臉,穿著補丁摞著補丁的衣服,王寬摟著他們問,你們叫什麼名字啊?三個孩子低著頭,扯著破爛的衣角,不住地哭。孩子的哭聲像一把鋸子鋸在王寬的心上,生生地疼。問得多了,三個孩子才抬起頭用淚眼瞥一下眼前的大人們。王寬的心都碎了,他掏出1500元錢,對校長說,先把孩子們的學費交了,以後他們的生活我會幫助想些辦法。

王寬和老伴商量,這次回鄭州,先帶回一個喪父的王海波,因為他已12歲了,早已過了上學的年齡,實在耽誤不起了。

王海波被帶回了鄭州。王寬找了幾個學校,才解決了他的上學問題。但每到晚上,王寬和王淑榮夫婦就會談論起留在老家的其他幾個孩子。他們給每個孩子都買了一件樂器,找老師在課餘時間教孩子們學習,希望孩子們將未能有個一技之長,寒暑假就把孩子們接到鄭州。但這樣的情形僅僅維持了1年多時間,2000年,4個孤兒的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徹底沒人監護了。知道這個消息後,王寬決定把孩子們都接到鄭州。他對老伴說,這些孩子必須要救,真心實意地去救,你救他們一年兩年有啥意思?這些孩子沒親人了,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

王寬家的房子是當年劇院分配的兩居室,只有近100平方米。以前,王寬夫婦、王寬的岳母以及外孫王海龍和他們收留的王海波5個人一起住還過得去,但現在增加了4口人,房間頓時擁擠起來。一大家子的吃、穿、看病、上學費用問題也隨之而來。加上王寬夫婦同時還資助著老家一個患有漸凍症的孩子,多年的積蓄已經慢慢花完了。眼看著生活維持不下去了,王寬想重登舞臺,去茶樓唱戲,掙錢補貼家用。王淑榮堅決反對:“你是國家一級演員,在河南豫劇界怎麼也算個名人,怎能出去賣唱!再說,你患有冠心病和關節炎,就算我讓你去,你這身體也不允許呀!”王寬對老伴吼道:“外孫要治病,你母親要吃藥,幾個孩子要讀書,我不去唱戲掙錢,還有其他什麼辦法嗎?為了這些孩子,我什麼人都能丟。”

2000年前後的鄭州,街上有很多小茶樓可以聽戲。這些茶樓都不足一百平方米,掛著紅燈籠,一塊綢緞掛上牆就算是個舞臺。

16年“賣唱”養育6名孤兒:有一種愛叫“王寬家”

以愛之名,他用生命在唱戲

那段日子,王寬每天晚上7點準時從家騎車出門,到茶樓“亮相”。所謂“亮相”,就是在演出開始前,去茶樓唱一段,告訴老闆和觀眾,當晚自己願意在這裡等著觀眾點戲。雖然王寬資格老,名氣大,但點他戲的人不多。有時一晚上都等不到點戲的王寬坐在後臺的角落,心如刀絞。運氣好的晚上,有時能唱上一段,掙上60元錢。

那年深冬的一天,都早晨了,王淑榮發現王寬還沒有回來,她趕忙和幾個孩子去找。飄著大雪的鄭州街頭回蕩著王淑榮和孩子們的呼喊聲,她們匆忙而焦急的腳印,在清晨寒冷的積著厚厚冰雪的街道上,格外刺眼。

在一個通宵營業的麵館,王淑榮找到了喝得大醉的老伴。王寬睜開通紅的眼睛,對老伴說:“我真沒有用啊,昨晚一場戲也沒有被點到,幾個年輕人還笑話我,這老傢伙咋還不走哩,每天在這兒幹啥哩,也點不上戲。”孩子們抱著爺爺失聲痛哭,昨晚還覺得沒有臉再唱下去、決定放棄的王寬,看著幾個孩子心疼的樣子,又有了唱下去的決心,他要唱到這些孩子們都長大成人。

200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記者得知了王寬的故事,感動之下寫了一篇報道《國家一級演員為何“茶樓賣唱”》,在《鄭州晚報》上刊登。見報當天,王寬在茶樓的境遇就發生了變化。有好多人握著他的手說,王老師你了不起,你值得我們敬仰。還有的人說,王老師,從今天晚上起,只要我們在茶座就點你的戲。一個好心人還掏了500塊錢給他,也沒要他唱戲。

為了在表演中更受歡迎,有更高的收入,王寬在66歲那年專程去學習了川劇絕活“變臉”。“變臉”表演難度高,學習過程也複雜,臉譜類型不同,與之相搭配的亮相、身段要求也不一樣。這對年輕人來說尚且不易,更何況是66歲的老人?王寬每天練七八個小時,一天下來,身上疼得難以忍受。特別是夏天,要穿幾層服裝,戴數層面具,練完功都快虛脫了。經過半年多的刻苦練習,王寬的“變臉”技藝終於爐火純青,他還探索出一條豫劇、變臉和書法相結合的新路子,邊變邊唱邊進行書法創作,成為他到各地表演的熱門節目。

孩子大了,花費也更大了,王寬為了能掙到更多的錢,有時一夜要去十幾個茶樓趕場子。有時還要去外地演出,往往到家時已是凌晨兩三點,有時剛躺下,劇場裡一個電話“王老師有人點你的戲”,王寬便趕緊翻身起床。長期高強度的生活讓他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他常常感到心臟不舒服,有時疼起來滿頭大汗。但想到幾個孩子,他還是咬著牙強忍著不適繼續演出。

2009年一次演出後,王寬倒在了回家的路上,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之後轉院到北京,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出院後他不顧醫生讓他靜養的囑託,只休息了幾天,便又開始了趕場的生活。十幾年間,因為過度勞累,他住了十幾次院,光病危通知就下了四五次。他交代王淑榮:“假如我搶救不過來,這些孩子也不能拋棄。你一定要堅持下去,真不行了,咱有親戚朋友,再不行了,可以求助於社會。我們一定要把孩子們養大成人,幫他們走向社會。”

16年“賣唱”養育6名孤兒:有一種愛叫“王寬家”

感動中國,愛在傳承

2014年6月6日晚上,王寬帶領6個孩子參加了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坐在輪椅上的王海龍在哥哥妹妹的伴奏下,唱了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還說出了一個讓大家驚訝的夢想:希望為姥爺、姥姥舉辦金婚典禮。“我以前可以彈鍵盤,去年手不能動了。我不知道我這個病將來會怎麼樣,什麼時候就不能唱歌了。姥爺、姥姥為我們操勞了十幾年,我們希望他們在結婚50年時有一個完美的金婚紀念。”正在後臺看孩子們演出的王寬王淑榮夫婦感動得相擁而泣。

《中國夢想秀》節目最終給了王海龍25萬元夢想基金,王寬讓他自己決定怎麼花這筆錢,王海龍全部捐獻給了西安一名需要做腎臟移植的病人。2014年10月,“漸凍漸暖——漸凍人王海龍個人演唱會”在鄭州市青少年宮舉行。在這場演唱會上,王寬一直為之奔波的“漸凍人愛心基金”同時成立,現場籌集到善款近12萬元,為10戶漸凍人家庭各送了一臺空調。

王寬很欣慰,他這些年教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藝術上的技藝,更是怎麼樣去做人。多年的言傳身教,早已讓孩子們養成了樂善好施的優秀品德。

現在每次王寬老師有義演或慈善活動時,總是會看到幾個孩子的身影。他們總說“爺爺做好事做了一輩子,現在我們要像爺爺一樣,把他的精神傳承下去。”

這些年,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救助西瓜哥的現場,都能看到他們一家子的身影。曾有人粗略地統計過,這些年王寬夫婦為慈善事業的花費大約有150餘萬元。

2016年2月14目,王寬當選為“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經歷過三次心臟搭橋手術的74歲的王寬老人,再也不用去“賣唱”了。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老大王海波當了司機,老二汪文勝、老三袁錢糧做了教練,老四王海龍做了酒吧的駐唱歌手,老五汪文娜在幼兒園做老師,老六汪儀欣大學畢業也剛剛找到了工作。

人生好比一場戲,生旦淨末醜都在演自己。王寬用他的人生,演繹著一場動人的人間大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