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輪機設計者麥飛:50年前的奇蹟 0.3米“微水頭”發電

水輪機設計者麥飛:50年前的奇蹟 0.3米“微水頭”發電

本文為“關愛長者,你我同行——2019奧園“築”夢·「益起行」守護+1”活動”系列採訪第一篇。主人公麥飛今年85歲高齡,他憑藉技術創新,“誓把吃人灘變幸福灘”。

站在順德龍江甘竹灘岸邊,西江於此緩緩流入北江。遠遠眺望,上游右岸是南海九江,左岸是江門。這裡是西江下游通向北江的一條支流入口處,也是廣州至西江的一條重要的航道。在明清時期,交通多依賴水道。這一帶成為了從廣州至梧州的水上要道,客運貨船來往不息。

水轮机设计者麦飞:50年前的奇迹 0.3米“微水头”发电

麥飛在講述當年水輪機設計經過

“甘竹灘,鬼門關,有命去,無命翻。”老一輩的順德當地人聊起甘竹灘,都會想起這句粵語順口溜。甘竹灘礁石多,船隻過灘很困難。在1937年1月,“民族”號客輪就在甘竹灘遇險沉沒。若遇洪水季節水流湍急,更不能通航,從廣州來往西江沿岸的船隻只能繞道容桂水道,航線增加21公里,十分不便。

1970年,順德縣人民為了防洪需要,同時充分利用甘竹灘洪潮的水力資源和整治甘竹灘航道,決定興建甘竹船閘和甘竹洪潮水電站。自1971年起分兩期施工,至1974年全部建成投產,共用時3年4個月。

難度大 低水頭國內罕見

除了資源、工程器械的匱乏以外,要在甘竹灘建水力發電站還面臨一個嚴重的技術問題。“一般發電水位落差要有十米以上,沒聽過幾公寸落差也能發電的。”甘竹灘發電機水輪機設計者,如今85歲高齡的順德勒流人麥飛,他向記者講述當年水輪機設計的經過。

水轮机设计者麦飞:50年前的奇迹 0.3米“微水头”发电

發電站二期車間內部監控室

在接受任務後,麥飛勇挑重擔,決心要把這部特殊的水輪機設計出來。甘竹灘電站由於具有水頭低(只有0.3-1.8米的落差)和流量大(洪水時達2780立方米/秒,水頭只有0.3米時流量也有400立方米/秒)的特點,按設計要求單機出力需為2 0 千瓦,但這樣的水輪機當時國內尚未生產。

水頭低至0.3-1.8米是什麼概念呢?資料顯示,學術上而言低水頭水電站通常是指水頭在40米以下的水電站,有時將僅有水頭2-4米的水電站稱為極低水頭水電站。類似甘竹灘這種0.3-1.8米的水頭當稱作是“微水頭”水電站。

那時,全國只有石家莊的一處低水頭髮電站能作為技術參考。於是,麥飛單人匹馬前往石家莊,專注研究水輪機的構造。經過細心觀察和分析後,他自信地表示,水輪機在我們順德也能製造出來。

麥飛的自信來源於他在機械領域出色的專業技能,以及長年的經驗。早在他十七八歲時,就在順德電力排灌站工作制作水機模型,也培養了他對機械的濃厚興趣。由於工作表現突出,他作為在職職工參加高等院校入學考試,單位裡同一批次選中的十人中,只有他一人考上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專業。備考期間,由於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休息時間有空,麥飛便通過自己購買的參考書每天認真學習至深夜。當收到入學通知書後,年輕的麥飛心裡非常高興。因為,自己的付出終於結出了碩果。

爭朝夕 水輪機獨自設計

1971年,順德縣黨委組織10個公社,2個鎮的青年民兵,開始在甘竹灘熱火朝天地工作。1月1日起,七千多名民兵在甘竹灘會師集結,每天排著隊伍,用扁擔搬運石頭和沙子,挖出一條人工河,用於分流洶湧的甘竹溪。河道兩岸綿延數里都是駐紮的竹棚,作為供民兵休息住宿的簡易住處。

水轮机设计者麦飞:50年前的奇迹 0.3米“微水头”发电

當年甘竹灘上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這邊甘竹灘岸上大夥齊心協力,奮勇爭先地挖掘河道;那邊麥飛正獨自一人,爭分奪秒地畫圖計算,專心致志設計這款獨特的水輪機。由於不能夠直接在甘竹灘上進行水輪機試驗,麥飛按照1:10的比例,在順德杏壇製作了一架小型水電站模型。

他操縱著最早期的計算機,日以繼夜地思考、設計和嘗試,每天工作十四到十五個小時,充分發揮了“以苦為樂”的精神。他一方面借鑑了石家莊水輪機的經驗,另一方面又依據甘竹灘的特點,不斷改進水輪機葉片的大小和角度。麥飛解釋說:“因為甘竹灘河流流量大,所以水輪機葉片直徑要長達三米,如此龐大的葉片,如果按照常規的設計方法很難順利轉動,必然要改變葉片的厚度和它彎曲的角度。”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三個月後,水輪機終於設計成功。直到現在,他還記得當時那種難以抑制的興奮。

二十載 青春長駐甘竹灘

1974年5月4號,甘竹灘洪潮發電站竣工,年均發電量達1200萬度,提供了當時整個順德縣的70%的農業用電。但接下來水電站的維護保養工作同樣非常重要,政府安排麥飛駐守甘竹灘,而他即成為了甘竹灘洪潮發電站的第二任站長,直到1991年退休,二十餘年的時光,他始終堅守在發電站一線。

水轮机设计者麦飞:50年前的奇迹 0.3米“微水头”发电

甘竹灘洪潮發電站舊貌

那時,因為身體的原因,麥飛接受了一次手術,組織安排家屬陪伴。麥飛女兒麥偉玲回憶說,當時她還在上小學,隨著母親一家人前來甘竹灘陪伴父親,記得那時候工作環境很苦,住在竹棚裡。“父親是一個專注工作的人,工作時不分晝夜。但同時父親也對子女很關心,我為有這麼優秀的父親而驕傲。”她說道。

麥飛妻子袁彩枝回憶起當時的日子,說:“作為技術骨幹,車間一旦有問題,麥飛就立刻趕到現場,即便是半夜三更也沒有一絲猶豫。”最讓她擔心的一次經歷發生在80年代初,當時為了維修發電站水輪機器,麥飛不慎發生意外,從豎井墜下,造成肋骨骨折,人也暈倒過去。

採訪過程中,麥飛常把從前的艱難困苦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談起當時的歲月,他總是樂呵呵地說“不錯,挺好的”;而談起自己的成績,他又淡然笑稱“這也沒什麼”。採訪中,麥飛拄著柺杖參觀發電站展覽館的一幅幅照片,妻子袁彩枝在一旁小心攙扶。“回顧人生幾十年,我認為很好,國家也一天比一天進步。對我們這些老年人,國家和社會也一直很關注。”望著身邊人,麥飛笑著說,“當然,我最好的搭檔是我的夫人,當年我在這裡辦公,她能夠來陪我,寸步不離。”

傳信念 踏實做好發電人

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作重要講話,明確指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甘竹灘水電站小到螺絲釘,大到發電機組、加工設備、三米葉片水輪機等都是順德製造;從開始設計到施工、製造設備、安裝,全部都是順德人自己獨立完成。為了表彰這一卓越貢獻,甘竹灘水電站工程指揮部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獲獎後麥飛心裡很高興,也很坦然。他說:“我這輩子老老實實做一個發電人,這就挺好的了。”他告誡年輕人,事業上只要有恆心,喜歡機械的話就一心一意專注在機械設計創造上,切不可半途而廢。“水輪機伴隨了我二十年的時光,也給了我人生很大的收穫。”他感慨道。

水轮机设计者麦飞:50年前的奇迹 0.3米“微水头”发电

甘竹灘洪潮發電站歷史展示館

水轮机设计者麦飞:50年前的奇迹 0.3米“微水头”发电

甘竹灘洪潮發電站新顏(陳志坤攝)

望著窗外新建的房舍,煥然一新的甘竹灘面貌,麥飛眼中似乎泛有淚光。他笑著給大家指點,曾在那裡遊過泳,那裡又是他曾經住過的地方。如今,國家科學技術水平同樣一日千里,甘竹灘發電站也在2010年完成了他發電的使命,停止了發電任務,成為了西江河上的一道風景線和黨員教育基地。基地內現存的建築和設備,以及保存完好的歷史資料、生產工具等等,激勵著順德的黨員幹部繼續傳承和發揚前人的理想信念,立足崗位作奉獻,敢於擔當善作為,愛崗敬業求進取。

隨著時間的流逝,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奮鬥者稚嫩的臉龐也爬上深深的皺紋。然則初心不改,使命永載,每一代奮鬥者都將踏著前人的腳印,同樣一步一步深深紮在土地裡,以同樣的熱誠和執著往前奔去。

水轮机设计者麦飞:50年前的奇迹 0.3米“微水头”发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