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前幾天,沈夢辰在《口紅王子》上的片段上了熱搜。

彭昱暢畢雯珺幾個大男生,協力為沈夢辰化“初戀”妝。

結果,直接把她畫成了美猴王——

火眼金睛。

而沈夢辰作為嘉賓,表現比節目裡的常駐還出挑。

不僅面部表現力驚人,還金句頻出。

吐槽這個5毛錢的發光臥蠶,她說:過於地告訴大家我有臥蠶這個事情。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要她選出本集的口紅王子,她說,那就秦奮吧。為什麼?

因為他是今天唯一沒參與化妝的人。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沈夢辰這個片段老實說飄飄看了不下5次,看一次笑一次。

沈夢辰的搞笑能力,在國內主持人裡,其實屬於中上等。

《演員請就位》裡,她的反應能力,讓趙薇都稱讚。

趙薇給了個表演訓練,提一個問題,必須要用數字回答,沈夢辰立馬拋梗。

你昨晚去哪裡了?

酒吧(九八)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這是她的長板,但偏偏,她作為本職的主持能力,就是平平。

一個主持人的基本專業素養是什麼?

吐字發音、語言表達、應急能力、把控能力,圓場能力等。

而沈夢辰,普通話被吐槽了好幾年。

圓場能力,多次被吐槽“一句話得罪一群人”,可以看出,她分寸感不佳。

《聲臨其境》上,馬思純的代號是“大白鵝”,露出剪影讓大家猜。

沈夢辰脫口而出:是蔣欣!

為什麼?因為她老說自己胖。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一句話抨擊了兩個女星的身材。

綜合來看,沈夢辰作為一個主持人,其實是難以上臺面的。

她最適合的,是《火星情報局》那種綜藝,作為一個諧星嘉賓,發揮自己的搞笑功力就行。

但,她依然不會缺機會。

這是近幾年主持人圈子競爭漸緩,市場冷淡下,碩果僅存的主持人也紛紛離行轉型的原因。

今兒就來聊聊,主持人“明星化”後,是否依然發光發熱——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轉型,第一個路子,演戲。

國內的娛樂市場,但凡本職業務能力不行的,都可以試著往影視行業塞。

國內國民度比較高的衛視主持人,基本都試水了影視行業。

朱丹早就開始演戲了,還算是主持人裡演技比較穩定的一個。

吳昕,新作品《愛上北斗星男友》被贊演技不錯,還被誇上了熱搜。

但,在飄飄看,這是多虧了上一部《深夜食堂》,演得夠糟。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上演技綜藝,是近幾年主持人開闢演藝事業的另一思路。

戲裡不夠好,但靠臨場發揮,可能就佔優勢。

於是,沈夢辰上了《演員請就位》,獲得一眾導師的盛讚。

張大大、謝娜都去了《我就是演員》當助演。

反響也都不錯,尤其是謝娜的那一場《芳華》,居然還演得像模像樣,被誇“易感”。(容易感動,容易感受)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說真的,比她在都市劇和喜劇片裡“演什麼都在演坡姐”的浮誇演技,好看多了。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對於主持人們來說,上演技綜藝其實比直接演戲的思路討巧得多。

雖然沒得NG,但劇目短,還都是前人演繹過的片段,理解上不容易出錯。

只要願意花心思,找好的表演老師磨,是可以呈現出不錯的效果。

對於想借此吸引片約,打開演藝事業的主持人們,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那,反過來看主持人演員們演真正的影視劇,是什麼樣子呢?

坦白說,無論演得合格的,還是演垮了的,都有個通病:沒滋沒味。

拿朱丹的《金牌律師》來說。

首先必須承認週一圍公開diss老婆的演戲不叫演戲,這種從根本上“看不起”的誅心論,令人不齒。

但,從這部夫妻檔都市劇,其實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持人演員和演員之間,演技的壁壘——

情緒的飽滿度,以及作反應的層次。

朱丹飾演的朱言,設定是一個單親媽媽律師,強大冷靜、有點拜金。

從外在氣質上來說,律師和主持人的職業氣質比較相近:得體理性、能說會道、語言節奏好,有控場力。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朱丹說,如果一起演律師,週一圍演不過她。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外在氣質上,朱丹的確比周一圍更接近律師。

但,在詮釋情緒上,朱丹和週一圍有壁。

朱言這個人物比較密不透風,她唯一的弱點,就是“單親媽媽”這一身份。

所以,只要觸及相關的問題,就是她流露出人味的節點。

比如,她安慰完一個和她相同遭遇的單親母親,母子離開,小孩子回眸對她笑。

她先是報之以笑容,再回過頭來,想起自己的遭遇,陷入自己的情緒裡。

朱丹的流露,處理沒出錯,但也沒出彩。

有趣的是,觀察全劇,只要觸及朱言“單親媽媽”這一人物弱點,她進一步醞釀情感的空間,就會立馬被週一圍的角色打斷。

上面那個情節,朱言還沒悲傷完,週一圍後腳就走來挑釁她,她又被迫回到那個強大冷靜的律師殼子裡。

還有一個情節,是週一圍喝醉,挖苦她的單親身份:我哪有您厲害?您是親自帶著孩子離的婚。

朱言一巴掌呼過去,還沒來得及展現憤怒羞恥受傷等複雜情緒,就被週一圍彎腰一吐,抽出了情緒。

這種打斷,其實也是對朱丹演技的一種保護。

把情緒繼續延續下去,朱丹可能也給不出更深層次的情緒。

因為朱丹在這部劇裡的演技,還停留在“作反應”上。

什麼意思?就是對同類的情況,做相同的喜怒哀樂反應,這是一種對情感理解不細緻的表現。

劇裡有個鏡頭,是朱言先看到自己當事人丈夫的小三,再看到小三的男友,週一圍。

看到這兩個人的反應,劇組直接用了同一個鏡頭。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個效果。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看到小三

看到週一圍

都是玩味的表情。毫無差別,連遞進都沒有。

這個相同的鏡頭,說明了一個問題。

面對迎面走過來兩個不同的人,朱丹給不出兩種反應。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可以說,現在大部分主持人的演技水平,尚且停留在都市輕喜劇的水平上。

可以理解比較日常化的場景,詮釋比較大眾的喜怒哀樂。

但,遇到比較複雜的情況,就會顧此失彼,無法給出邏輯自洽的反應。

這種情況在經驗比較單薄的演員身上也會出現,比如祝緒丹演的林月如。

未婚夫李逍遙吃了解憂草,痛得像女生來姨媽一樣滿場捶地,她只問一句“臭蛋,你怎麼了?”,就坐在炕頭上和趙靈兒繼續嘮嗑。

這……性轉的話不就是個渣男麼?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眼裡只有劇本上那一畝三分地的白紙黑字。

沒明確寫出的情緒,就完全挖掘不到。

相比,經驗比較豐富的演員,就懂得給出“任務之外的反應”。

比如上面提到的週一圍。

法庭上,週一圍得知自己好友的外遇,正是自己女朋友。

法庭外,週一圍質問好友。他沒有大聲嚷嚷,而是咬著牙根、儘量抑制喘息。

感性上的憤怒、理性上的剋制、面對未知的無力,以及考慮到環境安靜,不敢大聲詢問的羞恥心。

全考慮到了。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明星化的第二個路子,綜藝。

對於主持人來說,綜藝比電視劇對口,然而,綜藝界也不是那麼好混的。

首先,主持人不一定都有趣,但有趣的非主持藝人實在太多了。

比如大張偉、彭昱暢、黃子韜……都是不用MC帶動都能自造梗的天生綜藝咖。

尤其是大張偉,一開口就吐一個梗。在《嗨唱轉起來》裡基本長在了羅志祥的笑點上。

比什麼心

比個蒜給他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相比之下,很多主持人上綜藝表現反而平庸乃至尷尬。

《女兒們的男朋友》裡,MC是辯手陳銘,搞笑擔當是範丞丞和嘉賓秦沛。

而張大大作為一個主持人,在觀察團裡卻是最沒存在感的。

那如果主持人不做綜藝嘉賓,直接轉型成綜藝MC呢?

也不是所有主持人都能勝任。

飄飄曾分析過汪涵和何炅的區別——

都是主持功底過硬,可以撐起正式晚會檯面的主持人。

但何炅做得了綜藝MC,汪涵則不。

因為何炅是讓所有人有話說,有興致說,而汪涵則是讓所有人都在他的節奏裡。

隨時隨地掉書袋,連吃火鍋都要科普一下碼頭文化,餓急了的其他嘉賓也只有點頭的份。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出口成章是一個專業主持人的基本功之一,但放在真人秀裡,就比較違和了。

而隨著綜藝由《快樂大本營》那種全靠主持團帶動的節目形式,到如今真人秀節目成為綜藝主流,MC反而成了最不亮眼的那一個。

主持人門檻降低,跨界主持越來越多。

有些觀眾緣比較好的MC,甚至比專業主持人的節目效果還要好。

像《創造101》裡的黃子韜。

如今主持人的生存環境,實屬尷尬。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明星化,看似光鮮,實則無力。

似乎什麼都能摻一腳,但又什麼都不做精。

對於主持人來說,本還有一塊自留地——

訪談節目。

過去有國民度的談話類節目都是主持人做的,《魯豫有約》《非常靜距離》《楊瀾訪談錄》……

但如今,爆款,或是有口碑的訪談節目,都不是出自主持人之手。

《僅三天可見》,姜思達,辯手。

《十三邀》,許知遠,文化人。

《立場》,易立競,記者。

為什麼?

因為隨著社會對人性和倫理理解的進步,觀眾想要看到的,再也不是兩個名人對坐著,笑容可掬、語言得體地把整個訪問流程中規中矩地走完。

而是想看到訪談者從更多不同的視角和維度,去解讀嘉賓。

姜思達是體驗式、沉浸式視角。

何謂體驗式?

不是單純地吃吃飯喝喝酒,而是和嘉賓形影不離地相處三天,參與對方的工作和私生活。

面對相處中的不適和矛盾,他採取的不是迴避,而是審視這種不舒適。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以及易立競的,冷眼旁觀的局外人視角。

在自我定位和實際情況上,周筆暢對自己的認知明顯是有偏差的。

易立競不怕一針見血地質問她——

你剛才說你不喜歡名利場

但你身在名利場

而你還是受益者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這種理性質疑的視角,不僅能拓寬觀眾的認知,還能幫助嘉賓進一步認識自我。

郝蕾這樣評價易立競的訪談能力——

她能看見你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許知遠的高度主觀式、對立式視角。

他的訪談,從一開始預設了,是“帶偏見的”——

即帶有高度個人色彩,不刻意作理中客姿態的視角。

訪談李誕時,許知遠對李誕的語言方式感到不舒服,甚至不滿。

他乾脆讓場子直接冷了,反而是李誕主動來圓場,吐槽許知遠的沉默。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而他在李誕圓場之後,反倒開口來diss李誕的語言習慣,說他“自以為是種戲謔”。

我可能不喜歡這種談話方式

因為戲謔是反談話的

對我來說 像這種消解

會使談話越來越窄

最後就沒什麼意義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按照傳統訪談節目的思維,讓嘉賓來救場,這訪談者無疑是任性而失敗的。

但隨即,李誕接著反懟許知遠的“戲謔無意義論”。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你看,許知遠的任性和失敗,反而推進了節目內容的層次,深化了觀眾對李誕這一人物的理解——

這是一次意義構建者和意義解構者之間價值觀的碰撞。

而傳統的,由主持人主持的訪談節目,往往提供不了這種碰撞的火花。

因為傳統的訪談思維,恰恰是在迴避磕磕碰碰。

要保證氣氛融洽、嘉賓舒適、節奏和諧、過程流暢。

很少談到敏感話題和爭議性話題,如果有,還要事先打好招呼——

問一個比較犀利的問題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主持人一跨界,觀眾就發笑

傳統的訪談,是加強鏡頭感,而如今的爆款訪談,恰恰是在瓦解鏡頭感。

現如今,整個行業都處在一種需要轉型、但大部分人還沒察覺精準方向的狀態。

明星越來越無趣,言談越來做乏味,沒有犀利加敏感的主持人引導,一場採訪就寡淡如水,根本不是觀眾想看的;

主持人呢?

大部分都以為是自己還不夠搞笑,觀眾只想看搞笑輕鬆的方向。

從而賣力拋梗,忽略深層修養。

而實際上,真正大爆的,恰是發覺並及時拿捏住觀眾真正想看的那一少部分人——

擁有一定社會學素養、人性觀察能力、懂得剖析自我和他人的習慣和洞見。

這種特質,本身就非習慣掩蓋、打哈哈、“圓”過去的主持人輕易能所有。

當舞臺變少,職業門檻降低,每塊自留地都被其他領域者攻佔,李湘都開始搞起了直播。

但水準,也就是不上不下,混口飯吃。

圓場太多,把自己也包得渾圓不透風的主持人,比比皆是。

比起換個地方,繼續做萬金油,如何做到臺上“圓場”,臺下“打破”——

或許才是他們當即要修的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