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登位,23歲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頭腦簡單的國君嗎?

《羋月傳》《大秦帝國》的熱播,我們認識了一位力大無比的秦王,率領大軍駐紮洛陽,吃飽喝足後,不去瞻仰歷代周天子的豐功偉績,卻要和大力士比力氣,結果在舉鼎的時候,被砸斷大腿,然後就掛了。


19歲登位,23歲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頭腦簡單的國君嗎?

影視中的秦武王舉鼎

舉鼎的這位秦王,姓嬴名蕩,秦孝公(命商鞅變法的那位)的孫子,秦惠文王的兒子,史稱秦武王,在位僅4年。

在大家的印象中,這位秦王就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平日閒的蛋疼、喜歡無事生非的紈絝,你說好好的大王不做,幹嘛非要去玩鼎,這不就把自己給玩兒死了?


一、“嬴蕩”寄託了秦惠文王蕩平天下的深意

秦惠文王是一位十分有頭腦的國君,上位之初就做了一件大事:五馬分屍了權臣商鞅。殺了商鞅本人,卻繼承了商鞅新法的精髓,比後世的萬曆皇帝可高明多了。

秦惠文王有很多兒子,偏偏選了舉鼎的這位來繼承先祖的事業,以他的聰明才智,秦武王絕不可能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副形象。

真實的秦武王嬴蕩身高體壯、孔武好戰、精明睿智、善於納諫,“蕩”字的意思就是希望他繼承祖宗的遺願,將來能夠蕩平天下!

二、定西戎、平巴蜀、拔宜陽,秦武王對得起這個名字

秦武王的所作所為,能夠擔當起蕩平天下的重任嗎?我們來看他在位時做的幾件大事:

1、定西戎

武王元年,伐義渠、丹、犁。(《史記· 卷五·秦本紀第五》)

秦武王登位之初,西方戎狄部落蠢蠢欲動,為了安定後方,不致腹背受敵,秦武王並沒有急著東出,而是揮軍西進。

這樣做有錯嗎?當然沒有,是一份十分恰當的舉措。看過我昨天的文章從弼馬溫到一統天下:大秦帝國是怎樣一步步強大起來的?就知道,西部戎狄部落一直是秦國最頭疼的敵人,在和戎狄作戰中,好幾代秦君丟掉了性命。西戎是遊牧民族,特點是機動性強,戰鬥力強,稍一示弱,就會進入中央腹地,後果難料。秦國一貫的打法就是,趁他們露頭,就狠削,把他們趕得遠遠地。秦武王的做法和前輩、後繼者並沒有什麼兩樣,換句話說,是值得肯定的。

19歲登位,23歲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頭腦簡單的國君嗎?

2、拔宜陽

秦國自秦穆公開始,就想著進軍中原,可惜通往中原的道路被晉國、魏國堵得死死的,為此秦國和晉國死磕了幾百年,一直無果。秦武王平定後方後,對臣子說: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右丞相甘茂完美的執行了這一決策,經過5個多月的艱苦戰鬥,秦軍斬首6萬,佔領了韓國重鎮宜陽。

19歲登位,23歲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頭腦簡單的國君嗎?


宜陽向東一馬平川

攻取宜陽有兩大好處:一是解除了東出函谷關的後顧之憂,從此秦軍就可以大膽的出入中原了;二是宜陽盛產鐵礦石,秦軍的武器有保障。

一、問鼎中原是歷代秦君的心願

攻下宜陽後,秦軍就可以順順利利的進入洛陽了,一窺天下聞名的九鼎。

自春秋以來,多少英雄風流人物都在窺視九鼎,最有名的就是楚莊王,成語“問鼎中原”就發生在他身上,秦國的歷代君主自然也在其中。

19歲登位,23歲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頭腦簡單的國君嗎?


問鼎中原是歷代君主的夢想

二、舉鼎能夠極大提高秦軍的尚武風氣

鼎雖然是權力的象徵,但說到底,要蕩平天下,還是需要強大的實力。秦武王為什麼要舉鼎呢?除了自身力氣大,還有什麼目的呢?

1、提高秦武王的威望

秦武王雖然已經坐了3年江山,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地位並不穩固,屬下的重臣、兄弟還沒有做到真心實意的歸順,兩件事可以證明:

一是在攻打宜陽時,左丞相樗裡疾就表示了反對。樗裡疾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武王的叔叔,秦惠文王時立有大功,在秦國內部非常有威望,如果他要是掣肘的話,很多事還真是辦不了。

二是秦王室的楚國勢力,羋八子的幾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秦武王去世後,楚系勢力能搶得王位,逼迫太后自殺、驅趕武王后就是明證。

內部反對勢力大,硬攻不行,想要破局,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示自己的實力,進軍洛陽、舉起天下聞名的大鼎,就是一種很不錯的手段。

19歲登位,23歲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頭腦簡單的國君嗎?


2、提振軍人的士氣

參加過軍訓的都知道,軍人最佩服的是什麼?英雄!一群軍人聚在一起最愛幹什麼?單挑,勝利者總能得到響亮的掌聲。

秦武王自小在軍營裡混,對軍營裡的風氣很熟悉,要是自己把重達千斤的巨鼎給舉起來,既可以顯示自己的英雄本色,也可以提振軍隊的士氣。


領袖的帶頭作用,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所以說,秦武王以身試鼎,既有自己好鬥的一面,也有提高威望、提振軍人士氣、促進尚武民風的意思,並非電視裡說的一無是處,至於舉鼎失敗導致身亡,只能說是一個意外了。

攻取韓國宜陽,秦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三晉聯盟,尤其是魏國在背後下刀子,這也是樗裡疾反對的主要理由;其次就是宜陽是韓國的舊都,又是鐵礦的主要產區,韓國向來重兵防範,難以取勝。

秦武王聽取甘茂的建議,分三步攻打宜陽:

第一步:聯魏伐韓

秦武王令甘茂帶著很多金銀財寶到魏國去行賄近臣,勸說魏國和秦國聯手,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收了秦國厚禮的近臣寵妾,整天在魏王耳邊說伐韓的好處,說秦國強大,假若不同意,秦國必來攻打魏國,那可就慘了。

19歲登位,23歲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頭腦簡單的國君嗎?

第二步:大兵相助

宜陽果然難打,甘茂連續攻打了5個月,還是打不下來,朝中就有人說甘茂的壞話了。秦武王有點動搖了,打算把甘茂換下來。

甘茂只說了兩個字,息壤,秦武王恍然大悟,決定再增派5萬大軍。秦軍力量大增,不久後就攻下了宜陽,並斬首韓軍6萬。

19歲登位,23歲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是頭腦簡單的國君嗎?


秦國大軍

攻下宜陽,就打通了三川的道路,通往洛陽,暢通無阻。

關鍵時刻,倘若秦武王遲疑不決,很可能就前功盡棄了。

意志堅定,信任大臣,不聽信讒言,能做到這些,就很了不起了,有多少君王載在了這幾個字上。

一句話,秦武王的所作所為,對待起那個“蕩”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