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新高考改革,看似完美的賦分

2019年,教育部確定了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省市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具體實施方案由各省發佈。各省市各自正式發佈《實施方案》。

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這一輪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文理不分科。各省採取了“3+1+2”的方案。“3+1+2”中的“3”就是語數外三門必選,“1”指的是物理和歷史中任選一門,“2”指的是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這四門中任選兩門。這種改革方式實際上還是變相的分了文理科。

當然,這一輪高考改革中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對3+1+2中的“2”這兩門採用了賦分制。所謂的賦分,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把某學科所有參考人數按照考的分數先進行排名,然後按照排名的先後重新計算分數。以江蘇高考改革方案為例,無論試卷的難易程度,這一學科第一名的考生無論實際是考了99分還是80分,最後計入高考成績的都是100分;該學科的最後一名考生無論實際考了是70分還是50分,最後計入高考成績的都是30分。

賦分制有著比較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縮小學科難度不同造成的分數差異。當選物理化學生物的考生A和另外一名選物理生物地理的考生B在報考同一高校同一專業的時候,通過賦分,可以按照比例把成績核定到同一度量標準上進行。避免了因為不同學科以及考試難度不同帶來的差異導致的不可比性。

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但是賦分制也來了新的問題。其實,在這一輪高考改革方案公佈之初,就有不少教育觀察人士發出了預警。根據馬太效應進行分析,在3+1+2方案下,如果沒有其他措施,選化學的人會越來越少。

高考改革的初衷意義

我們一直在講高考改革,那麼為什麼需要高考改革?這是因為,不存在完全完美的高考選拔制度,時代在發展,人才選拔的機制也在變化,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就需要進行改革。高考改革一是要有利於減負提質,二是要有利於教育公平,三是要有利於提高中小學教育的教學質量。

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所以高考改革,在公平的基礎上,一方面要求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利,另一方面高校對人才錄取應當更靈活。這一輪高考改革中3+1+2中的2則給了考生更多的選擇權利,總計有6種選擇。這種改革會讓考生更充分地去選擇自己所喜歡所擅長的學科組合。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有選擇,就會有放棄。

譬如浙江採用的除語數外之外,在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信息技術七門中選擇三門參加高考的方式,導致了眾多學子棄學物理。

隨後,在新一輪的3+1+2方案中,在保障了物理選科的人數後又出現了眾多學子棄選化學。棄選的人數和層次結構則遠遠超出了考生家長的預期。

為改革前期做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

因為高考改革是牽涉到每年上千萬家庭的重大改革,相關部門肯定是慎重再慎重。一定是經過多輪論證後才會採用的。但是,這個前期的準備工作,做得是否充分?針對目前出現的情況,前期是否有過推演?


如果沒有推演,這個論證是如何通過的?如果有推演,是否推演出此類情況的發生?針對此類情況,有沒有準備過預案?

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同樣的,像目前這種影響到一年上千萬家庭的重大改革,在改革前做的抽樣調查到底抽樣了多少比例?抽樣的什麼層次的中學?等等!為改革而做的前期調查真是一點都馬虎不得。

這樣重大的改革,是否需要聽證機制,以及風險評估機制。也值得我們深思。

化學選科的學生層次

江蘇原有的3+2高考模式下,諸多四星高中將較為優質的理科教學資源配置在物化組合的班上。大家一般也認為,化學要較生物地理學科更為難學。所以採用了新高考模式後,有部分高中和考生沒有及時扭轉思路,認為自己是“潛力股”就應當選擇化學學科。所以各四星高中的大部分高一排名考前的考生,在選擇了物理後,繼續選擇了化學。當然,因為賦分機制的存在,最先棄選化學的,是普通三星高中的學生,他們覺得化學難學,在花費了相同的精力後,可能化學依然賦低分的情況下,他們果斷放棄了學化學。緊接著就是普通四星高中的考生,他們因為排在他們後面的考生的放棄,使得自己從中層轉變為底層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也逐漸放棄。

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最終選擇化學的,大多數是優質高中的“潛力股”以及部分對專業有明確需求或者對化學選科有明確偏好的考生。這部分的人數,相對於整個省份的高考總人數來說,比例已經偏低。其實比例偏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結構的不合理。這將導致瘋狂的同質競爭。最終的結果就是相差不大的分數,經過賦分後,分差變大。

新學期開學後,有部分考生在月考後,發現自己選修化學後,賦分比原始分要低。則果斷選擇了改選其他學科。這又進一步減少了化學的選科人數。

目前選擇化學的考生裡,大多肯定是希望堅定選擇化學的。當然,也有少部分家長在觀望,是否有著類似於湖南省的“託底”政策。再決定自己的去留。

化學是否關係到國家戰略

2019年7月份,日本宣佈限制對韓國出口的高純氟化氫、氟聚酰亞胺和光刻膠。這些化工材料,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至關重要。而韓國的三星、海力士和LG等龍頭企業若不是在中國市場臨時找到了替代供貨方,韓國的半導體企業則差不多會立馬停擺。

無論是醫藥還是材料科學、化工,他們的發展都跟化學學科緊密相關。每當它們遇到瓶頸時,化學則會通過觀察與試驗源源不斷的為其他學科提供解決方案。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卻最容易被忽視、受到不公平待遇。

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但是目前棄選化學的人超過想像,原因很簡單,這門學科學好不容易,在初期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死記硬背的環節,這讓很多本來就不想背書的理科生打起了退堂鼓。

從長遠看,過多的學生棄學化學,對國家未來的戰略佈局是不利的。

化學是否應該有保底措施

筆者長期在各個群裡觀察發言。因為有湖南省選修學科“託底”政策在,所以其他新高考改革省份選修化學考生及其家長,目前也寄希望於有著“託底”政策。因為到目前為止,大多省份並未有準確的消息。所以在各群中,一直有選修化學的家長在向各級部門反映化學選科人數過少的現象。但是,具體的化學選科人數到底多少,不少省份尚未有明確的統計數據出現,但是根據各地區家長自行統計的數據來看,並不容樂觀。

當然了,這種期盼保護性政策的心理,在不同的家長群體中產生了裂痕。最大的裂痕出現在選修了化學跟未選修化學但是選修了生物的考生家長之間。他們之間甚至互相在網絡上進行攻訐。選修化學的家長說得較多的言論是“選修化學的都是好學生”,往往,這句話,就把未選擇化學學科的考生和家長推向了對立面;另一種言論則是指責未選化學卻去選生物僅僅為了能考高分的其他考生“投機”,這也引起了部分家長的不快。

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當然,未選擇化學的家長也發起了反擊,他們認為自己的選科是基於“新高考改革方案”進行的,高考的目的就是為了考高分,這無可厚非。同時他們甚至覺得“不應該有託底方案”。他們覺得出託底方案,是對未選化學的考生的不公平。

如何保障不同學科學生的權益

實際上,對2021年高考的考生來說,即使對選修科目再出“託底”方案,也錯過了最佳時機。實際上,對2021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如果有學科託底方案,最佳時機有二:一是新高考方案剛剛發佈之後的一段時間;二是在高校專業選考科目公佈之際。第二次之後,再出“補丁”,則容易被認為是對未選化學的考生的不公平。因為,畢竟這樣的“補丁”要是及時公佈的話,會有更多的考生選擇化學。但是錯過這兩個時間節點,其他未選化學學科的考生,心裡多少會覺得有不公平的。

未考先輸,進退兩難的化學選科

從高考來說,牽涉到改革,很難做到完全公平。但是一定是力圖保證大家公平的。從目前看來,2021年高考未選化學的學生家長反對學科託底也有他們的理由“你早公佈,我就選化學了”或者“我們選科都是根據高考新方案來的,憑什麼要照顧選化學的,他們可以不選化學啊”。作為選化學的家長,他們也覺得自己遭受到不公平“新高考改革,就是要讓孩子有各種選擇的可能性,我們選擇了化學,我們有什麼錯”、“但是目前事實已經對選化學的優等生不公平了”、“我們不求其他,但求一碗水端平”。

誰錯了,作為家長和考生,選不選化學,都沒錯。

雖然事實上,是否有政策,以及選不選化學,都可能會對2021年高考的考生帶來較大變數。

高考的公平性!公平性!公平性!

高考是我國目前最為公平的選拔考試之一。在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影響力的考試中,公平性顯得極其重要。這個公平性當然也要體現在選科上,不能讓選不同學科的考生有太大差異,這應該也是這一輪高考對選修科目採用賦分制的原因。

所以,面對出現的情況,我們需要正視,及時溝通,積極跟進,快速反饋。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希望能夠出現相應的保障措施,這個措施既要保證2021年高考,選科選擇了化學的考生利益儘可能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其他未選化學科目考生的利益不被損害。我想了好久,也沒想到一個完美的方案,也許,完美的方案壓根兒就不存在。

不僅2021年的考生和家長,2022年高考的考生和家長,乃至於現在還在讀初中的考生和家長,一定也都在翹首以盼。因為,他們都將面臨是否選擇“化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