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16世紀,整個中東地區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並長期控制。耶路撒冷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份。

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屹立幾個世紀,長期與歐洲抗衡,一直到一戰時期,奧斯曼帝國被歐洲諸國打敗。

1917年,英國將軍艾倫比站在大衛塔的臺階上,接受了耶路撒冷的投降。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大衛塔

艾倫比有個下屬是英國聯絡官。在阿拉伯大起義中幫助阿拉伯人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成為阿拉伯起義軍深受愛戴的人物,名字叫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

他的另一個名字更廣為人知,那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

1

瓦迪拉姆沙漠,當地語言是“紅色的沙漠”,勞倫斯曾經戰鬥的地方。

不得不佩服好萊塢電影的文化傳播能力,這片屬於約旦的沙漠,因兩部好萊塢電影得以出名。

一部是比較晚近的電影《火星救援》裡,火星地貌拍攝地,就是馬特達蒙種土豆的地方。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火星救援》劇照

而另一部,則是1962年長達四個小時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囊括了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攝影、配樂等7項大獎。

影片講述了牛津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勞倫斯被派上戰場,從一個文職軍官變成阿拉伯領袖。他比當地的貝都因人更能耐得住沙漠的殘酷,帶領著阿拉伯的軍隊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奪取了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海濱城市亞喀巴,受到了阿拉伯各個部族的擁護,被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亞喀巴

現在看來,這部半個多世紀前的經典電影有其作為電影慣有的套路,主人公經歷雄心——挫折——自我懷疑——重新站起的過程,還突出了人性的糾結:

勞倫斯為了去救一個掉隊的士兵,不顧熟悉沙漠的貝都因人的勸告毅然進入沙漠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後來這個士兵因為挑釁引發了部族矛盾,好不容易團結起來的阿拉伯各部族眼看又要紛爭四起,勞倫斯果斷處決了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救回來的人。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如今在約旦的瓦迪拉姆沙漠,有多個景區以勞倫斯的名字命名。儘管對於遊客來說,差別都不大。

電影終歸是電影,儘管是傳記題材,還是與真實人物有些許差別。例如勞倫斯在電影中“愛現”“擺pose”,真實的勞倫斯卻特別討厭炒作。

事實上,勞倫斯在當時沒有那麼有名,他的成名要歸功於美國旅行記者洛威爾·托馬斯的報告文學,加上他自己的作品《智慧七柱》。

真實的勞倫斯,遠不如電影裡演員的高大英俊,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主義者。

2

英雄主義是什麼呢?

對普通人來說,是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裡說的,“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對英雄人物來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在百年前,這種英雄主義構成了那個時代獨有的冒險文化的一部分。

大航海時期,隨著航線的逐漸打通,人們發現可以在全球暢通無阻,這鼓舞了無數冒險者。人類對很多極限之地的探索,都與那個時期有關。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19世紀,英國人不滿足於印度、中國的長距離航線,試圖向北開闢經由北極而到達亞洲的航線。1845年的驚恐號和幽冥號的北極探索,130名船員和士官全部遇難,直到近年才發現船隻殘骸。

根據這個事件寫的小說《The Terror》(中譯名《極地惡靈》),改編成了同名電視劇。

而在更難以到達的南極,斯科特和阿蒙森在1911年,開始了第一個到達極點的比拼。這次較量以阿蒙森成為到達南極極點第一人、斯科特壯烈犧牲而告終,在南極寫下了悲壯的一筆。

然而科技的發展讓一個世紀以前種種探索地球的英雄主義變得平庸起來。今天,任何人只要肯花足夠的錢,北極南極珠峰都可以去,還不會有危險,遠遠稱不上英雄。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勞倫斯的時代南北極都已經有了人的足跡,對於英雄主義者來說,在探索世界方面,留給他們的空間並不大。
有多少人能有機會改變世界,哪怕僅僅是世界的一部分呢?

對於兒時就幻想能成為騎士的勞倫斯,英雄主義是一直印在腦子裡的。軍事史和中東的研究讓這位年輕人的英雄主義在中東有了用武之地,也在當時的背景下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雖然勞倫斯的努力讓戰後的阿拉伯世界在面對英國時有了談判的籌碼,他本人也作為和他一起戰鬥的費薩爾王子的顧問一起出席巴黎和會,卻依然沒能阻止阿拉伯世界的四分五裂。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馬薩達俯瞰死海

彼時正值猶太復國主義興起。馬薩達主義被定義成勇於反抗的精神,“馬薩達永不再陷落”成了猶太復國主義的口號。

馬薩達,是公元66-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統治起義攻佔的第一個要塞。在堅守過程中,近千名馬薩達男子、婦女和兒童自殺身亡。進攻上來的羅馬人只發現幾個婦孺躲在地下管道得以存活。

一戰後,猶太復國主義得到了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支持,礙於猶太人在英國的勢力,英國政府不得不支持猶太人建立家園。

家園,並非國家。這種文字遊戲埋下了禍事的伏筆。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馬薩達遺址

後來中東地區混亂不堪,英國害怕失去在該地區的勢力支持。於是,一個曾和勞倫斯一起共事過的聰明的殖民地大臣提出,讓勞倫斯出面調停,讓一直和勞倫斯並肩作戰的費薩爾王子成了伊拉克的國王,而費薩爾王子的哥哥,則成了現在約旦的開國國王。

而這樣安排的實質,是在當地扶植親英國的勢力。

勞倫斯在他的自傳《智慧七柱》中說,對於他自己在阿拉伯起義中扮演的角色,“或許是個騙局,或許是場鬧劇,但沒人能說我在其中演得不好。”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更多人在歷史中寂寂無名,能在歷史上扮演一個角色,已經很了不起。

跟勞倫斯一同歷史留名的,還有那個聰明的殖民地大臣,他的名字叫溫斯頓·丘吉爾。

勞倫斯的冒險沒有結束,回到英國後,還以假名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服役多年後退役。

1935年,勞倫斯在摩托車騎行中為了躲避孩童發生事故,重傷不治去世。

二戰後英國統治了耶路撒冷,採用和老城一樣的底色,建立了新城。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巴以隔離牆的塗鴉

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高達八米的巴以隔離牆矗立在那,無言地訴說著矛盾與爭端。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特拉維夫的拉賓廣場,在拉賓遇刺的地方不遠處,矗立著拉賓的雕像。不時有人合影留念。

和平來之不易,那些為和平不懈付出的人們,永遠值得銘記。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以色列拉賓廣場

3

古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後來有人調侃,不讀書而行萬里路,是郵差。

厚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依然放在案頭。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耶路撒冷

只是書裡那些抽象的名字,在中東之行歸來後,變得生動起來。

而長久以來關於猶太、羅馬、基督教歷史文化的零星印象,終於串聯成片。

幾年前在埃及博物館,一位博物館導遊,知道我們是中國人的時候,不無羨慕地說,你們的文化今天還在,而古埃及的文化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了。

英雄主義的傳奇:阿拉伯的勞倫斯

幾年前的埃及博物館

這也許就是長於悠久文明國家的好處,對於跟中華文明同樣古老的文化,我們能夠真誠地欣賞,既不盲目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都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至今仍在。

正是有這些同樣悠久輝煌的文明存在,才給與我們更好地參照,讓我們在為自己的文化自豪的同時,也反思自我改善與提高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