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安全和便利……人臉識別信息洩露風險有多大?

當人臉識別站上風口,爭議也未曾間斷。

如今,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縱然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被應用於多層面,但目前仍舊有技術困局。與此同時,狂飆突進之際,反思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人臉識別,邊界在哪?在隱私、安全和便利三者的平衡上,應當恪守怎樣的“遊戲規則”?

新京報記者就此對話了多位專家,其中安恆信息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卓群表示,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聯合國網絡安全與網絡犯罪問題高級顧問吳沈括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則表示,人臉識別技術一旦被普及,可以定位某人而該人卻毫不知悉。不過,其安全問題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應用的問題。

吳卓群(安恆信息安全研究院院長):人臉識別屬於生物識別的一種,公安破案、換臉軟件,都屬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案例,該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所以普及得比較快。

不過,現在也有一些通過對抗網絡進行攻擊以及破解人臉識別機制的現象存在,而且人臉作為生物識別的一種,具備唯一性,一旦發生信息洩露風險很大,所以要從制度層面來保證信息的流轉安全,從法律和制度上去約束人臉數據的收集,防止信息洩露。

總之,人臉識別本身是方便我們生活的,可以免去我們輸密碼的麻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對此我們需要不斷改進算法,完善法律和制度。

馬傑(百度安全總經理):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於智能門鎖、移動支付、手機解鎖等,在竊密、造假、冒用、頂替等方面,提升了安全係數。在公司、商場、機場、學校等場景下,人臉識別技術可以提升管理效率,提升交互體驗。

此外,在刑偵及公共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協助抓獲潛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幫助失散多年的家庭團圓,使得執法效率和社會公共安全得以大幅提高。

但相應的,人臉識別技術作為生物識別的一種,存在容易被欺騙(破解)的安全隱患。

新京報記者 羅亦丹 程平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付春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