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認識的“劇場效應”——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對於當下孩子的學習尤其是父母給孩子報班、超前教育等等提出是“劇場效應”的表現。

對此我想說的是:這種情況可能有,但是也可能沒有!

因為這些年我真的看到了一些確實是在孩子學習上“急病亂投醫”的情況。例如孩子明明是學習態度的問題沒解決好卻還整天逼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例如孩子明明基礎還不好,卻天天惦記著“搶跑”……

但是同樣的,我看到更多的反而是:有一大批人他們對於別人怎麼學這個問題上的認識是非常片面甚至是膚淺的。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們往往會對一些努力學習或者說是通過各種方式學習的人冠以“焦慮”、“盲從”的定性。而對於一些在孩子學習上表現得比較積極主動的家長們他們經常評價的也是“劇場效應”……

對於這些問題的一般觀點我想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這裡就不再多往這個方向再做重複性的討論了。

今天我準備換一個角度來談談“劇場效應”,儘管我說的情況並不是適合“大眾”,但是它確實客觀存在的現象,而且恐怕對很多人尤其是拿“劇場效應”來給自己當不去做的理由的人們來說是不太願意承認的現實問題……

你沒注意到的“劇場效應”

通常在說孩子學習尤其是上輔導班、超前學等問題上的時候很多人願意說這是“劇場效應”。不可否認,現實中是存在著種情況的。例如有家長看不到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孩子日常是如何學習的,他們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怎樣的等等問題,但是他們看得到那些孩子有在上輔導班,所以就認為“上輔導班”才是他們成績好的原因……

你不認識的“劇場效應”——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有個問題:你覺得這種人多嗎?

如果你覺得多,那麼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最多你可能只看對了開頭,但是過程和結尾你恐怕真的看走眼了……

咱們有一句老話,說的是“時隔三日,當刮目相看!”。

沒錯,有些人當初“上路”的時候的確是暈頭轉向的,甚至在初期一切也都跟自己設想的不一樣——例如孩子去上了輔導班,但是成績卻並未有提高甚至有的還可能出現進一步的下滑。

但是這些家長當中會有一大批家長在面對這些新的問題發生之後會做出更適合孩子的調整——因為他們終於發現過去自己發現的“原因”並不對,這個時候如果他們還是非常在乎孩子學習的話就會進一步的去諮詢、研究這個問題的原因所在……進而他們就會慢慢開始懂得更多自己過去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例如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校內學習注意事項……

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我們很多人沒有看到的問題的:家長如果真的有一顆不放棄的心,那麼開始的路可能會走錯方向,但是他們終究還是會走回正途的。

你不認識的“劇場效應”——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所以,我們不能武斷的說,當初糊里糊塗上路的人們雖然第一步走錯了,但是後面真的未必會“步步錯”。

首先你要在“劇場”裡

所謂的“劇場效應”發生的地點是在“劇場”裡。

那麼什麼是“劇場”呢?

我認為如果僅僅是把因為這些孩子“都是學生”就認定他們都在劇場裡是不準確的。

事實上在我看來,這裡的“劇場”本身就是有條件限制的——你有“門票”了嗎?

舉個例子:

在有小升初擇校的地方,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在“劇場”裡的,實際上有很多學生他們壓根一直就都在“劇場”之外——根本沒有任何的競爭力。

而有競爭力的孩子們,他們往往需要一些“入場門票”——例如過去的競賽獲獎證書,例如他們所有的考試成績,例如他們為了準備小升初而額外多學的英語、語文,多讀的各種課外書、多背的各種國學等等。

所有的這一切不是盲目的跟風就都能夠得到的,也不是你去做了就能夠獲得“門票”的,事實上真正受到“劇場效應”影響的那些人更多的他們根本就獲得不了“門票”……因為他們“盲目”不是嗎?

所以我們看到的從來就不是全部!

你不認識的“劇場效應”——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圈子、視野決定了我們只關注到了其中的某一部分而已——最典型的是很多人只看到了那些盲目的人,卻並沒有太多機會看到那些從一開始就是“按部就班”在做他們早已經規劃好的事情的人們,而這些人才是真正最終能夠進入“劇場”裡的人——例如小升初擇校,例如中考,例如高考……

說個最典型的表現:生活中認為“不學習”孩子就會快樂的人,遠多於那些能夠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快樂的人……這就是為什麼總有很多人一看到有孩子辛苦學習就認定這孩子不快樂的根本原因——這些人壓根就不相信學習能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當你真的身處“劇場”之內的時候,你才會認識到跟你一起的人是什麼樣的人,你才會看清楚彼此之間的差距在哪裡,你才會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僅僅是“站起來”你真的以為就能夠看得到?

其實僅僅是“看”你能看到什麼?“理解”才是關鍵……

教育是剛需,“站起來”是必須的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大多數的家長是非常重視的,事實上這也的確是對很多家庭而言是一種相對更加公平、機會更多的改變孩子命運的機會。

教育在當下是剛需,這點應該是比較普遍的認識了。

而“站起來”則是必須。

想要進步,想要超越他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必須比別人更加的努力。

怎麼努力?

難道要等到別人都變成兔子——睡懶覺嗎?現實卻往往是:比自己聰明的比自己還努力!

你不認識的“劇場效應”——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所以這種情況下“烏龜”想要追上“兔子”你就必須得去“借力”。

因為對於“烏龜”來說,一些先天的不足決定了即便你再怎麼從自身挖掘潛力你都無法在速度上追上“兔子”……

這個時候,“烏龜”決定藉助外力來幫助自己了

我就想問問:外人有什麼資格去阻止這些人的努力?

而反之,“兔子”之間也有激烈的競爭,同樣的,對於有的人來說,僅僅是隻激發自己潛能還不夠的情況下藉助外力難道有錯嗎?

什麼是外力?

它可以是補習班,也可以是家教,還可以是額外的自學補充,還可以是更好地預習……

選擇適合自己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打的”去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礎、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習慣……所有這些不同決定了每個人可能需要的更有效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任何一種方式離開了實施者單獨去說方式本身我認為都是不夠準確的。

例如有的人就是喜歡早上背誦,而有的人覺得晚上效果更好,但是還有的人卻願意提前把能夠預見的要求背誦的都提前背了……

你說誰的方式就一定是最好的?

最有效果的就是最好的!

提倡“素質教育”、“減負”的本身並不是不讓你學了、不要“應試”了,而是對孩子的全面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罷了——不要只注重“應試”而已。

所以,理智看待小學們的“劇場效應”吧,不要讓其成為自己不作為的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