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重陽節,盧照鄰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短短4句道盡無限鄉愁

古往今來,鄉愁總是詩人心中最為獨特的一種情懷。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抒寫鄉愁的詩作不勝枚舉。如崔顥《黃鶴樓》中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等。

九月九日重陽節,盧照鄰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短短4句道盡無限鄉愁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便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千古名作。它出自於唐代詩人盧照鄰之手,是盧照鄰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於公元669年,也就是唐高宗總章二年。這一年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盧照鄰曾與同在蜀地的邵大震、王勃遊玄武山,互相酬唱。這首詩就是盧照鄰當時所作。

九月九日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的習俗。何況盧照鄰當時是遊子在外,難免會有思鄉思歸的情懷。所以盧照鄰這首詩,主要描寫的便是他在重陽節登高遠望時的所見所感,藉此抒發自己的鄉愁。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盧照鄰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4句,卻情感真切,道盡了無限鄉愁,讀後動人心絃。

九月九日重陽節,盧照鄰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短短4句道盡無限鄉愁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首句“九月九日眺山川”,即盧照鄰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上了玄武山(蜀地山名)眺望故鄉的山川。我們都知道登高是重陽節的習俗,而重陽節又是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天裡,所以詩人難免會萌生思鄉思歸的情懷。一旦有了這種情懷,登高眺望,自然眺望的就是故鄉的山川了。可見盧照鄰這句詩的形象與貼切。

九月九日重陽節,盧照鄰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短短4句道盡無限鄉愁

次句“歸心歸望積風煙”,意思是說,雖然有迴歸故鄉的心思,以及迴歸故土的熱望,但是卻被山川阻隔,風煙瀰漫。這裡所說的山川,則是詩人故鄉與玄武山之間的綿綿山川。盧照鄰是不可能看到故鄉的,所以他對故鄉的無限鄉愁就寄託在了“風煙”中。那瀰漫著的風煙,其實就是詩人心中綿綿不絕的鄉愁。風煙有多濃多廣,詩人的鄉愁就有多深多厚。

九月九日重陽節,盧照鄰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短短4句道盡無限鄉愁

第三句“他鄉共酌金花酒”,即盧照鄰與邵大震、王勃在玄武山上,喝著節日的菊花酒。喝菊花酒,同樣也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習俗。在這首詩中,詩人喝酒不無有借酒消鄉愁的意味。但“借酒消愁愁更愁”,很明顯他的鄉愁是無法排遣掉的。所以才會有最後一句“萬里同悲鴻雁天”,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幾個都離家萬里,此刻望著大雁飛過的天空,心中有著一樣的悲傷。

九月九日重陽節,盧照鄰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短短4句道盡無限鄉愁

這裡的“同悲”,自然說的就是鄉愁。當時盧照鄰正在益州新都任職,邵大震也在蜀地任官,而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鬥雞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此時正遠遊到了西蜀。所以他們有著共同的鄉愁。至於鴻雁南飛,雖然是寫景,卻是景中含情。因為雁南飛,人卻不能北歸。讀到這裡,還表現出了一種一入宦海,就身不由己的人生況味。

綜觀盧照鄰的這首詩,它主要表達的是一種雁南飛而人不可北歸的鄉愁,短短4句,情感真切,道盡無限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