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墳到底在哪裡?近2000年來,人們好像都搞錯了

北邙,即邙山,古代王侯公卿所鍾愛的埋骨地。唐代詩人王建的《北邙山》中曾寫到"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唐沉佺期《邙山》中曾雲"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民間也一直流傳著"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諺語。

從東周時期開始,東漢、曹魏、西晉等六個朝代的皇陵集中在這裡,邙山彙集了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古代墓葬數十萬個,有很多的王侯公卿已經通過文獻、文物等方式證明的確是葬於邙山,例如冉伯牛、班超、石崇、孟郊、狄仁傑、石守信、王鐸等,但是有些卻存在爭議,而爭議最大的要數漢光武帝陵的真正位置了。

劉秀墳到底在哪裡?近2000年來,人們好像都搞錯了

現如今,人們一直把孟津縣白河鄉鐵謝村的"劉秀墳"當作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但是從風水來看,漢光武帝陵則不應該建在此處。鐵謝村的漢光武帝陵所在地,當年是黃河(現在成為灘地),一些學者認為墓葬不大可能藏於水中,現有的陵墓土堆可能是北魏的祭天或祭水的儀式臺。

並且,一般的帝王墓葬講究的是背山面水,而漢光武帝陵則是枕水面山,並不合常規。有人說是因為劉秀的兒子劉莊愛和劉秀作對,本打算葬在北邙的劉秀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兒子會不遵從自己的意思,於是反其道而行,便囑咐劉秀把自己葬在黃河灘上。誰知劉莊良心大發現,聽從了父親的意願,把劉秀安葬在了黃河灘上。

但是帝王的陵墓大都是在其在位前就開始修建,史料記載漢光武帝的陵墓也是在其在位期間也已經修建完成。由此可見,劉莊按照劉秀的遺囑建造墓地,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劉秀墳到底在哪裡?近2000年來,人們好像都搞錯了

另外,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實施"邙山陵墓群調查工程",通過大量的考古鑽探,發現孟津縣送庒鄉三十里鋪村及其附近是邙山東漢陵區的核心區域。

這裡佔地面積40平方公里,位於邙山之巔,中部高亢寬廣起伏有致,其間的古代墓冢密集,大小冢結合,陵區西部有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和玉冢5座獨立的墓葬,這些墓葬封土宏大,保存完整,平面都是圓形,直徑均在100米左右,應該是帝王陵墓。

通過和《古今注》比對墓葬形制規模,專家提出:大漢冢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玉冢是安帝恭陵,二漢冢是順帝憲陵,三漢冢是衝帝懷陵,劉家井大冢是靈帝文陵。

劉秀墳到底在哪裡?近2000年來,人們好像都搞錯了

也有考古專家認同劉秀墳不是劉秀原陵的觀點,但不同意"劉家井大冢是劉秀原陵"一說,認為位於盤龍冢村北的"盤龍冢"才是劉秀原陵。

雖然,這些對原陵位置的推斷沒有被證實,但是2008年"河南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這一調研結果被評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似乎證明了公認的漢光武帝陵可能是一個誤認。

雖然,位於白河鄉鐵謝村的漢光武帝陵,可能不是真正的漢光武帝原陵,但鐵謝村的漢光武帝陵內的建築、景色都還是別具特色的,每年有很多人到此祭祀朝拜,觀光旅遊,鐵謝羊肉湯、黃河奇石、黃河鯉魚也因為漢光武帝陵的名氣而被帶火,而漢光武帝陵"假不假"倒沒有幾個人在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