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食鹽的前世今生

食鹽作為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物資,他不僅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更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成分,所以,他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很難相信,現在我們平常可見的食鹽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讓人承認,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鹽可不是像農作物一樣可以自給自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是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錢購買的物資。

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食鹽的前世今生

食鹽

古人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食鹽的?

如果真要問起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食鹽的,那估計沒人可以答得上來,因為各種史料上也沒有具體的記載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食用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在有限的史料上去尋找關於食鹽的蛛絲馬跡。

最早的食鹽我們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傳說黃帝手下有一個叫做夙沙氏的諸侯,他非常擅長煮鹽。他可以通過燒煮海水,獲得少許食鹽,但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所以夙沙氏提煉出來的都是粗鹽。

夙沙氏的出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他也因此發現被後世稱之為“鹽宗”。

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食鹽的前世今生

夙沙氏煮鹽

從三皇五帝到商朝,人們慢慢的開始把鹽當做調味料,在《尚書·說貢》中記載有:苦作和羹,而惟鹽梅。這說明了在商朝時期的人就已經知道用鹽和酸梅來調製鹹味和酸味了,但要說是從什麼時候把鹽當做調味料的,那還真不好說,儘管《尚書·禹貢》中也記載了夏朝時候“厥貢鹽希”的事情,那時候確實也是用來調味的,但是也不能保證再往前推有沒有把鹽當做調味料的事情。

到了周朝,人們已經把鹹味稱為五味之一了,並且還把鹽用來治療一些疾病。在《周禮·天官宰》裡記載了“以鹹養脈”一詞,說白了就是多食鹽來養生,這也是當時周朝人們對於食鹽的一種新認識。

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食鹽的前世今生

食鹽

除此之外,中國還是鹽井的發明地,在漢宣帝在位時期,光四川地區就擁有鹽井數十個,從漢朝開始,人們逐漸學會了以鹽池取鹽。

《洛神賦》中就有記載: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

《魯都賦》中也記載了: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蕉曝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這些記載都可以為鹽池的存在作為有利的證據。

為什麼說鹽是立國之本?

在我們眼中的鹽,不過是廚房間普普通通的調味品,但是在古代卻不一樣。

古代鹽的地位可能比我們現代石油的地位還要高,畢竟它是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胃口的,再加上鹽池的稀少,這些鹽就成為了統治者控制老百姓們的重要手段。

在商朝時期,政府就專門建立過一個管控食鹽的法律——鹽法,但由於製鹽技術的缺失,製鹽過程中食鹽的大量流失,導致那個時候的食鹽十分昂貴,只能成為貴族階層的專屬物。

後來到了周朝,周天子直接設了一個專門管控鹽的機構,掌管這個機構的人被稱作“鹽人”,“鹽人”除了管這個機構以外,還要為周天子調配各種用法不一的鹽,如祭祀時用的苦鹽、待客時用的形鹽、皇膳時用的飴鹽。

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食鹽的前世今生

周天子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則慢慢形成了一種風氣,那就是哪個國家的鹽多,哪個國家就比較富。

就比如說產鹽最優的河東鹽池,它不僅讓春秋時期的魏國富強起來了,還把秦國的目光吸引了過來,戰國時的秦魏大戰,有河東鹽池的歸屬這一原因。

後面齊國的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漁鹽之利來興國”這一辦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納稅”。齊國可以說是開了中國歷史上關於食鹽財政的先河,齊國也因此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

有了春秋時期的前車之鑑,到了秦漢時期,政府不得不加強對“鹽法”的制度管理,漢代就因為連連征戰,導致國庫虧空,漢武帝就正式對鹽實行專賣,實現壟斷,他讓政府去招人來煎鹽賣,如果有人敢私自賣鹽就會受到刑罰。

又因為壟斷導致食鹽的價格越來越高,百姓們的怨言也越來越多,到了三國時期,一斛糧食可以賣到50萬錢,而作為調味料的食鹽的價格,居然比糧食還要高上許多。

食鹽的壟斷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時期,它成為了一個國家最穩定、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拿元朝來說,鹽稅的收入居然比其他七七八八的收入高達80%之多。

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食鹽的前世今生

食鹽

由鹽而興起的職業——鹽商

要說古代哪個職業收入最高,非鹽商莫屬。

在清朝前,食鹽或許是由國家壟斷,但在清朝,清政府特許具有壟斷食鹽運銷經營特權的食鹽專賣商人,他們藉此特權賺取巨大利潤 ,成為了清朝顯赫一時的富商巨賈,其中以揚州鹽商最為聞名,他們眠花宿柳、一擲千金。

關於鹽商的富有程度真的超乎想象,根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在乾隆年間的揚州鹽商中,資產在百萬兩白銀以下的都只能算是小商人,根本進不了上流社會。

當然,如果鹽商沒有跟政府有過硬的關係,也成不了事。由於鹽是由國家控制的資源,所以鹽商必須擁有政府開出的“鹽引”,鹽引起源於宋朝,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經營許可證,有了“鹽引”才能夠去鹽場提鹽來賣。

而鹽引又控制在官府手裡,所以如果想要鹽引,就必須跟官府打交道,這其中必然就有一些蠅營狗苟的利益牽扯,所以鹽官也能從商人手上撈不少油水。

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食鹽的前世今生

影視劇中的鹽商

當然,鹽商除了和普通官員打交道外,他們還在很努力的討好皇上,就比如在乾隆在江南年間,揚州的鹽商就主動負責接駕,他們不僅在皇帝必經的河道上搭建舞臺,還請演員來扮演神仙給皇帝祝壽,還花費不少白銀給乾隆修建行宮,揚州大名鼎鼎的廋西湖就是鹽商修繕出來給皇帝遊玩用的。

都說財不可外露,鹽商如此揮霍白銀的手法,自然讓他們成為了朝廷無限“薅”羊毛的對象,每逢遇到國家大事,都需要各地的鹽商過來“報效”,最後,鹽商們在取消鹽引政令和太平軍搜刮的雙重打擊下,從此一蹶不振,隨著清帝的遜位,也逐漸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雖然說,現在食鹽只是我們眼中的調味料而已,但是卻不能忽略它在古代的歷史地位,不能忽略它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

參考資料:《尚書》、《周禮》、《清朝野史大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