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安遠縣始建於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地處閩、粵、贛三省交匯處,是典型的丘陵山區農業縣。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安遠雖說是個山區小縣,

但卻有著自己的亮點!

遊在安遠

三百山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百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著名的東江源頭,也是全國唯一對香港同胞具有飲水思源特殊意義的旅遊勝地。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源區水資源豐富,常年總量達44億m3,年均輸入珠江三角洲29.2億m3。景區內有50多處飛瀑,形成20多條溪流,這些溪流最後匯入東江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源頭。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境內森林覆蓋率達98%,有116科2500多種木本植物,400餘種野生動物。其中脊椎動物14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種。負氧離子濃度極高,最高達7萬個/CM3,是一處真正的純天然的“氧吧”。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清澈秀麗的東江源,壯觀密集的潭瀑群,保存完好的常綠闊葉林,無可挑剔的環境質量堪稱三百山的“四絕”。氣勢恢宏的福鰲塘瀑布被人們稱之為“東江第一瀑”;東風湖青山拱翠,俯影沉碧;九曲十八灘灘潭相接,步移景換;知音泉危崖矗立,雙瀑對鳴實為天下絕景;三疊瑤池三瀑三潭,遠絕塵寰,真正人間仙境。風景區內有日流量達兩千多噸的虎崗溫泉,建有溫泉賓館、熱泉河湯谷和會議中心。

九龍山

九龍山是贛南採茶戲的發源地。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早在明朝,安遠九龍山所產之茶“香清色碧而味厚”,聲譽遠揚,至清康熙、雍正年間最盛,九龍茶被取作貢品。安遠九龍山是當時江南主要茶區之一,每年陽春三月,贛、粵、閩等各地茶商雲集於此。茶女採茶時喜歡聯唱《十二月採茶歌》,受當地馬燈、龍燈等民間燈綵的影響,增加茶籃、紙扇等道具,於是採茶歌與當地民間燈綵相結合,演變成了歌舞結合的民間燈綵—採茶燈,也稱《茶籃燈》。熱情好客的茶農表演以採茶為內容的歌舞接待各地茶商。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經過歷代藝人不斷的演繹,汲取外界養分充實提高,由《茶籃燈》發展成為具有簡單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採茶小戲”,表演時因為人物只有二旦一醜,所以俗稱“三角班”,它是九龍山採茶戲最早的戲劇模式。“三角班”從山上到山下,從簡單到複雜,逐漸發展成為今日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戲曲--九龍山採茶戲。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幾百年來,勤勞的客家人生動地用勞動的語言演變成了如今歡快、明麗、優美、獨特的九龍山採茶戲。採茶戲因茶而生、因茶而歌、因茶而戲,九龍山採茶戲的誕生在客家人當中廣為流傳。

東生圍

東生圍俗稱老圍,位於安遠縣城南20公里的鎮崗鄉老圍村。東生圍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落成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歷時8年耗資巨大,為陳氏朗庭所建。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圍略呈方形,四角均建一高出圍屋一層的炮樓(文革期間西北角炮樓被拆除),炮樓高13米。圍屋高9.3米,牆體厚1.3米,為四層樓房,一、二層用河石砌成,桐油石灰灌縫,堅硬如鐵。三、四層(含炮樓第五層)外壁外鑲火磚,內為砌土磚,俗稱“金包銀”。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整座圍屋建成防盜、防火、防水以一體的易守難攻的“土圍子”。東生圍建築規模巨大,宏偉壯觀,堅固結實,佈局科學合理,設計美觀大方,是贛南客家人聰明才智的結晶。

天心朱德整軍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1927年10月上旬,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地區失敗後,餘部1500餘人在朱德的率領下,從廣東大浦三河壩地區撤退至會昌縣境。此時,部隊思想混亂,士氣低落,軍心不穩,士兵開小差、逃跑現象不斷髮生,這支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處在了黑暗重重,前途茫茫的嚴峻時刻。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10月21日下午,部隊開進了安遠縣天心圩,只剩800餘人,露宿在天心圩賣油壩仔寬闊的沙灘上。為了使部隊堅定革命信念,朱德在沙灘上榕樹下召開整軍大會。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90年過去了,漫山的野花開得正燦爛,河灘上的大榕樹依然恣意生長,只是熱血的戰士們再也沒能回來。當遊人們踏上這片被紅色熱土時,是否還會記起當年在這處偏僻河灘中那一場蕩氣迴腸的整軍?

無為塔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遠縣城西側,宋紹聖四年(1097年)建造,訖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1982年對古塔進行維修。今塔身高55米,塔剎高6.5米,古塔為六面九級,塔內設有明暗層共計17層,步階梯穿樓可登至塔樓頂層。

永鎮廊橋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安遠縣西部的新龍鄉永鎮村,建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該橋橋長38.5米,面寬4.33米,橋上與房舍融為一體,別具一格,它在石質橋墩上架於杉條木,多層橫跨橋孔,而別於一般石拱橋,是我國古建木作技術在石拱橋中的巧妙應用。此橋遠眺彩虹飛渡,迎著亭閣生輝,為秀麗的山水增添了奇妝異色。

永清巖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位於安遠縣龍布鎮鏡溪村境內。由高近百米,寬百餘米的懸崖峭壁形成。風景優美,古蹟奇物。自南宋開禧年間(1205年)始建禪庵,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曾經無數次毀修,是一旅遊勝地。198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巖奇、泉奇、樓奇著稱。主要景觀有觀音樓、觀音乳、出米石、米篩石、楊柳水、仙女石、三角旗等。

蓮花巖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蓮花巖,位於安遠縣車頭鎮境內的蓮花山下。系雙峰隙間天然巖洞。寬4.5米,長7米,設有樓臺佛座等。明隆慶年間,知縣周昶題曰“蓮巖洞天”。是避暑、遊覽勝地。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觀有一線天飛瀑、石塔、石燕洞等。

吃在安遠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釀粄:安遠釀粄形如餃子,但個頭比餃子略大,顏澤青綠。外皮採用韭菜做染料、大米做主料,採用傳統的製作工藝;餡料用豬肉、香菇、冬筍、嬌頭等原料剁碎混合炒熟待用,經手工製作、煎炸而成。口感外脆裡嫩,醇香怡人。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薯包:是以紫薯(又名腳板薯)、大米為主料,經磨漿後,用優質山茶油煎炸而成、外觀形如雞蛋,薯香濃烈、油而不膩,外酥裡嫩,香脆爽口。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三鮮粉:安遠三鮮粉是用安遠米粉加配熬製好的高湯及三種以上的食材共同烹製而成,通常有豬肉三鮮、牛肉三鮮、魚肉三鮮和素三鮮,口感香嫩爽滑、味道醇美,風味古樸、芳香四溢。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豆子粄:又稱月亮花生巴,是用磨好的米漿倒入圓形鐵勺中,加上花生米、或黃豆、或芝麻、或薑絲,放進燒熱的山茶油鍋裡炸至金黃色,融酥、松、脆為一體,是老少皆宜的休閒食品。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豆腐渣:稱之為“黃金片”,是用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放入鍋中,炒至顏色呈淡黃色然後自然發酵三天左右,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漿和梗米漿,放到大鍋裡攪拌,並燒上火,邊燒邊和,其間,放上鹽、辣椒、香料、植物油,和熟起鍋製成長約為30釐米的,寬約10釐米、厚約3釐米長條擠子,晾涼後切成薄片,放在太陽下暴曬,曬乾後用油炸吃。其特點是香辣可口,回味無窮,是客家人最愛小吃之一。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粄幹:又稱燙皮,是客家人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膨化美食。先把粳米提前一天用草木灰水或食用鹼水浸泡,加入槐花(天然色素)磨成米漿,舀一小勺入一個圓型簸箕內,搖勻後放入鍋中高溫蒸熟,揭下晾至七成幹,切成長15 釐米,寬10釐米的小片,再放到太陽下曝曬幹,之後放入細沙鍋中炒膨。一口下去,滿口酥香,吃後回味無窮。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餈粑:餈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水浸泡後擱蒸籠裡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裡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大小均勻、玉圓光滑的團狀,擱芝麻、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嚼勁十足。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肉丸:安遠肉丸屬於客家菜。通常用豬肉為主料,加入適量的澱粉,做成的球形食品。是客家人期盼太平盛世,渴望閤家團圓而製作的地方特色美食,鮮嫩可口、營養美味。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圓粉:圓粉是安遠北部客家的傳統美食,有數百年生產歷史。以大米為主料,經過過篩、晾曬等工藝做成珍珠形狀,又稱珍珠粉。通常用葷湯拌煮,口感軟滑,鮮美爽口。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搓粄仔:安遠人又叫它泥鰍粄。粄籽長約寸餘,是由精米研磨成糊狀後,用特製的篩板過篩,然後沸水焯制而成。放涼後,一粒粒兩頭尖中間圓潔白剔透的粄籽便成型了。再放入肉湯加油、鹽、味精、肉等煮熟。煮熟的粄籽晶瑩透亮,爽滑清鮮,非常可口。吃粄籽有個關鍵,那就是佐料越少越好,它的原味就已經是美味了,如若添加多了調料反而失了本真。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艾葉蛋:艾蛋是安遠專屬的本地特色小食。準備好的艾杆和土雞蛋放在煮鍋裡,添加適當的水,用火煎熬約2個小時後,取出艾杆,雞蛋去皮,放入準備好的紅棗、枸杞、黨參一起下鍋再次煎煮約40分鐘即可。吃起來夾雜著艾杆的香氣,嚼起來也有彈勁兒,蛋黃後味很香,女性吃了尤其好,驅寒補氣血。

玩在安遠

安遠茶籃燈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安遠茶籃燈”起源於安遠縣九龍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採茶戲”的原始劇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當時茶農勞動生活的民間歌舞。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相傳唐玄宗時期,宮廷樂師雷光華和宮廷歌女產生愛情,犯了宮禁,於是相攜逃出宮廷,隨同中原漢民輾轉南遷,經過安遠縣九龍山麓,便隱居在此開荒種茶,改姓為田。由於雷光華能歌善舞,農事之餘便不忘所好,教茶農唱採茶歌,將採茶勞動動作與採茶歌糅合在一起,受盛行茶區的馬燈、龍燈等民間燈綵的影響,編演成了歌舞結合的民間燈綵—-採茶燈,亦名茶籃燈。

過火煉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過火煉”又稱“下火海”,是我國傳統道教文化的一項絕活,源於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紅頭道士(“陽師”)的一種祭祀儀式,一般在民間的廟堂、宮觀進行表演。用來祭祀神靈、驅邪鎮煞,祈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過火煉”表演者叫“紅頭道士”,也稱“陽師”, 不僅流傳於國內,東南亞許多國家也很盛行。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過火煉”是道教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曾經在歷朝歷代都為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在新時期有利於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增強民族自覺奮進的信心,從而激勵後人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代的陽師都已過世,而年青一代的陽師沒有老一代熱情,安遠陽師傳承將後繼無人,目前幾乎瀕危,處於失傳邊緣,現急需採取有力可行的保護措施,使安遠紅頭道士(“陽師”)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橙鄉安遠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安遠縣是中國臍橙之鄉,全國首個無公害臍橙生產和出口示範基地縣。全縣擁有無公害臍橙面積30多萬畝,生產的“三百山”牌贛南臍橙榮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和綠色食品證書。主栽品種為紐賀爾、福本、奈沃裡娜,產量23萬噸。

「走遍江西100縣」安遠: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