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如果在你面前有兩位喜歡你的異性讓你做選擇,一位三觀跟你差不多、一位三觀跟你有不小的差別,你會怎麼選呢?

可別說只有小孩才做選擇,成年人都是全要。

你一定要認真的問問自己,三觀相同的人就一定好麼,三觀不同的人就一定相處不下去麼?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可能當你看到我提出的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會覺得這個人真的是太閒了,這樣的事情還要去做一些思考,是賺錢沒意思、遊戲不好玩,還是小說不好看?

這些都挺好的。只是一些髒活累活和沒意思的活總要有人去做,不是麼。

當然,我知道不少朋友會選擇和三觀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他們選擇的理由,大概都在下面這個故事裡:

“老師,你說愛和相處哪個重要呢,我現在都快被男朋友逼瘋了,真的不知道要不要繼續。”

“朋友你提出這樣的疑問,是在你們的相處中遇到問題了麼,能具體跟我說說麼。”

“我們是玩遊戲認識的。雖然一開始是抱著玩的心態網戀,但畢竟是一個地方的,現實裡接觸了一段時間覺得對方還不錯,也就在一起了。”

她調整了一下坐姿,繼續道,“我現在已經24歲了,選擇男朋友肯定不是隻看顏或者有沒有錢,所以那時候也是覺得能跟他相處、能比較長時間的在一起、他也確實比較符合我的胃口才確定的。不過現在過去一年多了,我突然有點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因為現在我們越來越聊不到一起、越來越沒有當初他寵我的感覺,而且現在接觸多了,突然發現我們在很多方面看法真的不一樣。像前天,我給了他發張照片,然後說我眼光是不是很好,選的衣服這麼適合我。他隔了一會兒回我說,衣服不錯,但是你骨架太小了,撐不起來,不好看。他不知道現在大家都是瘦為美麼?我天天去健身、去塑形,居然給我來一句骨架太小?哪兒像之前,一直都誇我漂亮。還有一起吃飯,我點的菜多了,他又說嫌棄我只吃一兩口,又沒讓他付錢,張口閉口就跟刀一樣,不是埋怨就是批評,讓他好好說話呢,人家說自己沒有指責,就是說說自己的看法,那語氣是說看法麼?一想到未來要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感覺頭疼,實在是不想繼續了。”

“嗯,好的。我看你提到覺得他能和你長時間的在一起,這是你對於自己婚姻的一個標準麼。”

“是的,我現在24歲了,對於對象的選擇還是比較慎重的,不想再結一次婚了。”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你會因為什麼而結婚呢

這真是一個俗套的問題不是麼,我想你能很輕易的給我很多答案,比如愛情、安全感、相處不累、感覺有未來、對我很好、靠得住等;當然,也會出現一些稍微俗套一點的答案,比如有錢、外形好、家裡有勢力等。

多數朋友會在前一類裡選擇一部分,再在後面這一類裡選擇一小部分,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出判斷,而基於判斷做出選擇——我選擇和你結婚。

於是我們帶著鞭炮聲與親友的祝福和另一半攜手進入了婚姻的殿堂。我能想象出曾經你進入婚姻或另外一部分朋友在未來走過紅毯時,臉上薄薄的紅暈與眼中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

之前的三部分構成了我們的判斷,判斷又給我們做出選擇並貫徹的選擇的動力,但這只是表面上這麼看。

我們常說,當你眼中有什麼的時候,就代表你期待收穫什麼、擁有什麼、獲得什麼。儀式上新人的雙眼代表了他們對婚後幸福的期待、儀式前男方的求婚,代表了他期待和女孩展開一段婚姻,而當女孩接受的時候,她在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期待婚姻有了實現的可能。於是,基於對自己期待的期待兩個人進入了婚姻

最終女孩期待的和男孩的未必一樣

。就好像大多數男孩希望獲得體貼與理解、大多數女孩期望獲得好的感受與安全感。而最終也是因為我們從對方身上看到了實現這些有可能,才讓我們有動力選擇和對方結婚。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為了讓自己達到目的你會怎麼做呢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認為自己對對方的喜歡和愛是沒有目的性的,是單純的為對方付出、是單純的希望對方能夠好起來。

目的確實是存在的,我們希望對方好起來,所以我們努力,但我們不求回報,那麼我們的目的就是滿足自己的內在訴求。

當我們對婚姻的訴求是體貼、理解、好的感受與安全感的時候,我們會把這些表現在我們的擇偶觀上

當然,這些深層次的需求並不會直接表現出來,就像女孩比較強調對我好、有責任心,是因為這些因素存在的話,大概率的這個男孩會考慮她的感受,帶給她安全感;男孩會比較強調懂我、理解的時候,也是因為在我們的理解裡,這些因素會帶來自己不用摘掉自己的面具,女孩就能看穿他的偽裝,讓他有動力能面對生活中的波濤洶湧。

或者直白一點,我們的擇偶觀是潛意識裡為了保證我們的婚姻能夠幸福、長久而存在的第一道保障

但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有趣的我們為自己編織的內在邏輯,那就是

不符合我們標準的,“我們跟他肯定沒有未來”,符合標準的我們會認為“這就是對的人”,然後有相當大的動力去和對方有一些深入接觸

而實際上這個內在邏輯也是服務於“我想獲得我期待的婚姻生活”這一目標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標準是怎麼產生的呢

覺得符合標準的人,我們就會認為跟他有未來、對未來也有了安全感。但這裡的標準又是基於什麼產生的呢?

在上面已經提到了一個因素,那就是“為了獲得我們期待的婚姻生活”。

我們對自己是有認識的,雖然有時候我們覺得並不瞭解自己。而基於對自己的認識,我們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想法:

1、我脾氣這麼不好,如果跟一個脾氣再不好的過下去,那還得了;

2、我平時不喜歡操心,過慣了自由生活,得找個能操持家務的;

3、我存不了錢,得找個能賺錢、會存錢的。

這樣一部分基於“自己是什麼,需要什麼來彌補”這樣樸素觀念的標準就誕生了。

當然,還有另外兩部分,一部分是建立在不那麼客觀的經驗之上:

1、我和水瓶談戀愛,那傢伙真的要把我折磨瘋了,以後再也不找這樣的了;

2、我們都在一起三個月了,他還天天玩遊戲,果然玩遊戲的都是渣;

3、大學時候找的那個某某地的男友,真是把我折騰慘了,以後遇見那個地方的一定要回避迴避迴避。

再有一部分是建立在“聽說”之上,比如:

1、我今天看了篇文章,文章寫的讓我挺有共鳴的,然後我認同了文章的觀點;

2、爸媽肯定是操心我的,所以他們說不能嫁到外地,那我就聽話;

3、你看,你弟弟被女朋友傷的多慘,你以後一定要找個不那麼強勢的。

第一部分是為了保證“對方能跟我契合、相處不那麼累”;第二部分是為了保證“自己不再遭遇過去的不良經歷”;第三部分是我們“覺得對”、“覺得可能”,所以也化作標準去避免遭遇。當然,最終的目的還是保證期待能變成現實。只是這些真的可以麼?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並不只是符合期待

從表面上來看我們為自己訂立規則、為自己找一個“符合標準才是對的人”這樣的目的,確實是為了確保內心裡自己期待的婚姻能夠變成現實。

但人的複雜程度有時候真的很讓人驚訝,因為在這個期待的背後也還有一些東西存在。

在這裡我們就不把電影電視、原生家庭、個人經歷對自己的影響,導致自己產生某些期待展開來講了,我想很多朋友都能夠理解,在這裡我們探討一些新的東西。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住在山洞的,接著有了草房,然後有了泥土與磚瓦,再到現在有了鋼筋混凝土,一路走來我們不斷的在改變周圍的環境,意圖使環境更宜居。這種行為是基於生存本能,因為我們自身在大自然面前是很脆弱的,所以需要通過改變環境來將自己保護起來,確保生存。

我們對自己婚姻的期待,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控制與改變希望通過控制另一半具體的樣子,來改變未來婚姻的狀態,一方面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一方面使婚姻變得適合自己

最初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接著雖然有了泥土磚瓦也還是對我們的生存產生了很大的威脅,但現在這種對於生存的威脅已經變小了,可從那時候演化出來的

“適應不了環境(在遠古時候是正常的),想要改變環境讓環境適應自己”的生存模式被延續了下來,並深深的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去追求想要的生活,無論是否現實、追求喜歡的人,無論是否真心、追求想要的工作,無論自己能否做到。

所以很多人的婚姻,並不是建立在我喜歡你本人這個事實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期待的婚後生活能變成現實”的可能

但也就像剛說的,這種模式是因為適應不了環境才想要去控制和改變。它的稍微深層次一點是“我改變不了、不會改變,所以改變環境,讓環境適應我”,就像,你符合我的期待和標準了,我的婚姻就有保證了,我就不用改變了。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這一點在兩個人在一起和婚後也會有所表現,就好比案例中的朋友以及一些婚後的朋友,在兩個人的幸福越來越淡之後,會覺得自己的另一半越來越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自己的習慣、自己的觀念。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千差萬別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在每個人自己的世界裡,我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是符合我的期待、標準、要求和習慣的。所以,你也會看到,當某個朋友提出自己的看法,就也會伴隨著用來支持“自己是對的”的理論、道理和證據。

這樣的朋友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是結婚後要兼顧兩個人訴求的婚後生活

這時候為了保證婚姻能夠如自己所想的發展,我們與另一半就從本應是合作過好婚姻生活的夥伴關係,轉變成“你需要服從我、順從我,來讓我的期待得以實現、能繼續生存在自己舒適區的”控制與被控制的敵對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婚姻裡總是充斥著指責、爭論、辯解、解釋與對錯的原因。我們用保持自己是對的,來確立自己是控制者的身份。當然,有時候也會用賣慘、強調自己付出的手段,來讓自己站在道德的懸崖邊,威脅對方、要對方服從。

因為在之前達到與環境的互相適應非常難,所以我們必須改變環境,可現在環境能改變的基本都差不多了,我們不再去對準環境,而是想盡辦法去改變他人,以此來保證自己始終活在舒適區裡,保證自己的舒適區始終是對自己有利、被自己掌控的。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符合期待是否能帶來快樂呢

符合期待當然能帶來快樂,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會產生一種得償夙願的感覺,更會因為對方符合我們的期待了,潛意識裡“滿足期待未來就有保證”的念頭出來作祟,讓我們對未來的焦慮減少,從而有了安全感,更加放鬆。

很多朋友在婚姻處於穩定期的時候,覺得婚姻不會出現問題,也就疏於對婚姻本身的經營和對對方的關注,以及自身的提高,從而導致了未來出現“意料之外”的狀況。

是我們模糊了界限,將自己的舒適區無限擴大帶來的。畢竟在自己的舒適區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是能控制所有的、是不會出意外的,所以也就不用去操心。

只是這時候的快樂,我個人覺得距離真正的快樂還有一段距離,就好比一開始案例中的女性,她期待另一半能夠符合自己的標準、能夠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對待自己,不符合自己就接受不了。這變相的說明了,她缺乏適應性,不能去適應對方、看不到他人在用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關心、不能從不同形式的關心中感受到愛

而其實,這也還是因為她只想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裡。舒適區裡的她是絕對正確的,規則是由她制定的,所以不符合她的要求就是對方做錯、沒有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是對方不關心她不愛她。

說到底,找一個三觀相合的、比較契合自己擇偶要求的另一半,只是因為我們自己沒能力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嘗試看到對方的世界、嘗試從不同角度看到這個世界多彩的樣子、嘗試和對方經營婚姻,只得儘可能的保證對方符合自己的標準,從而降低對方在我們舒適區作妖的可能。而基於此收穫的快樂,更多的是一種在自己舒適區裡和另一個自己的自娛自樂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我們的另一半,這時候就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格、一個與每個人一樣的普通人,而是變成單憑自己收穫不了想要婚姻,又十分想要時的解決辦法、自己不想改變和麵對時,尋找的對自己欠缺的補充,或者由他完成改變,然後自己可以不用改變的,自己的替代品。

心理學上常說我們遇到的人大都是我們自己的鏡子,它不僅指我們會選擇性看到對方身上的一些東西,從而忽略另一部分、我們對對方有投射,也代表瞭如果鏡子中的人改變了,那自己也就改變了的含義。當然,這種改變是虛假的。就好比,當所有人都在誇讚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會因此覺得自己很不錯、覺得自己不用再做更多的能力讓自己提高和變好。

現實中,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區裡的時候,不就正在進行著這種自我麻痺麼?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這種追求如果是建立在外界和他人適應我們,我們不做任何改變和適應的話,那是不長久、不真實、不穩定的

當我們不再拘泥於觀念是否相合、是否符合標準、不再因為對方沒有說出自己期待的答案而難受,而是突然意識到“原來還能這麼理解”、“原來還有這樣的意思”,那我們與世界和他人的關係就不再是誰服從誰的敵對關係、對錯關係,而是我們看到一面、對方看到一面,兩種綜合在一起才是相對真實的合作關係,在這種關係與相處中我們收穫的快樂不再是舒適區的自娛自樂,而是雙方都感到被理解的舒適、收穫關於世界另一面的充實、還有保持界限,不用擔心對方能否滿足自身期待的踏實

這樣算起來就不再是雙倍的快樂,而是三倍甚至多倍的快樂了。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不過,實現這種狀態也確實存在一些前提條件,那就是雙方至少能夠有:

1、一定的適應性,能不用壓抑自己,也可以一定程度的適應對方;

2、有能力一定程度的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拘泥於對錯,和外界找到共贏點,形成合作關係;

3、能夠一定程度的在精神、經濟、物質、情感等方面自給自足;

4、能夠將新東西、新想法、新念頭當作是新的視角,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而不是將它們對自己的攻擊,並願意尊重和嘗試;

5、從改變世界和他人的模式中走出來,不斷提高自己,並根據自己的進步不斷打破和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

看起來這些標準略微有一些嚴苛不是麼,感情點點頭就能在一起,為什麼要搞這麼複雜呢。

那種點頭的感情、那種藉助他人成長來讓自己不用成長的感情,與藉助他人來給自己做情感、人生扶貧有什麼區別呢。

只有獨立的人和獨立的人在一起,才是錦上添花、才能收穫多倍快樂呀。

心理學丨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才更容易獲得雙倍的快樂

當然,就像我一直強調的,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權利,當我們覺得自己個人能力不足,難以應對未來出現的種種、難以駕馭好另一半時,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擇偶標準里加上相對成熟、對我們好。

但至少兩個人真正在一起之後,請不要因為在一起了而停止成長。畢竟,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走起來不僅磕磕絆絆,還走不了多遠,你覺得呢?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