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莫大康:半導體人才短缺問題的思考

中國半導體業由於“缺芯少魂”受人制約,讓業界印象深刻,有關人才短缺問題的討論已經很多,但是似乎能解決問題的對策並不多見,主要是實效不夠明顯。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相對集中的看法:

如何看半導體人才的基本狀況

據全球統計,在半導體領域中,華人的領軍人物很多,如張忠謀、胡正明、王寧國、黃仁勲、蔡明介、蔡力行、盧超群、施敏、曹興誠、李力遊、邱慈雲等等,其中絕大部分都來自於中國臺灣地區。

半導體難,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說明中國人夠聰明,有能做好半導體的基因。

中國每年大學生畢業約800萬,研究生多於30萬,博士生超過3萬。從事半導體業,無論設計、製造、代工、封裝、包括設備、材料等,並非一定是微電子專業,許多如計算機、自動化、化工、材料、高分子、冶金等專業都可以,表明人才從數量上它不該是個問題。

然而觀察那麼多華人的精英中,本土培養出來的不多,至少表明在中國半導體領域中尚未能湧現出來。

現階段在中國半導體業中,發現其中許多的領軍人物來自中國臺灣地區,或者海外,究其原因,除這個產業一定是全球化之外,相對而言它們擁有較多的實踐經驗。

所以客觀地看中國半導體業人才,找再多理由說人才不足,可能有些勉強,應該看到關鍵是缺乏領軍人物。而為什麼這麼多年培養不出更多的本土的領軍人才,它與我們的產業環境有些欠缺有關,有些真正的人才放著不用,或者人才得不到充分彰顯的機會。

例如:1972年10月14日,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回國。周恩來總理會見他時,希望他能幫助解決中國人才斷層的問題,請一些海外有才學的教授來中國。

李政道直言不諱地說:“中國不乏解決‘斷層’問題的人才和教師,只是他們沒有得到使用。

討論多年的半導體人才短缺問題,由於產業在定律指引下,它的進步如“數學公式”那樣很快,中國半導體業跟不上這樣的快節奏,另一箇中國尚缺乏精細化工等材料工業基礎,它們的純度要求達11個“9”,而美、日等已經具備這樣的工業基礎,而現在中國半導體業剛發動追趕,已經落後一大段,所以追趕是十分困難。現階段要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的路徑可能已經找到,歸納起來為以下三個方面:

1),引進人才

2),留得住人才

3),把現有人才充分利用好,培養出眾多的本土領軍人物

以上三條不可分割,必須有機地相結合。現階段要發展產業,急需人才,引進是首選,但是花大力氣引進的人才如何能留得住,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與作用。另外需要大量的人才,引進只能是少數,更多的應該充分利用好本土的人才,發揮它們更大的潛能,相信華人的基因都是不錯的,從數量上中國有很大的優勢,只要方法上正確,本土人才中一定也能湧現出更多的領軍人物,而且從長遠看他們沒有水土不服的問題。

人才問題更多的與產業的大環境聯繫在一起,涉及教育體系,政府機構改革及人的素質需要極大地提高等多個方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而產業的大環境改善可能是個系統性問題,它需要繼續改革與開放,提高教育質量,端正學術風氣等,非一日之功。

中芯國際張汝京為了吸引人才,並留住人才,它一方面為員工建立社區,解決員工住房問題。另一方面為員工子女建雙語學校,解決員工後顧之憂;員工子女的學校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中學,雖採用雙語教育,但費用要比國際學校低很多。(由於學校升學率高,深受好評)。

通常人才流動決定於三個方面因素:包括1),工資待遇;2),工作對於個人的吸引力,有否上升成長的空間;3),工作環境的協調性及安全感。通常人們會綜合三個方面因素,在某個時期以哪個方面為優先,來考慮自身工作的穩定性。

“現階段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尚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計算所胡偉武是這樣回答,可供參考。他說“科研水平是上層建築,不能脫離生產力發展階段而存在。美國工科的基礎研究有自己的工業體系、企業來支撐。如果美國沒有英特爾、IBM、谷歌、微軟等這些優秀企業,你讓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做什麼?再過10年和美國比可能就沒什麼差距了,尤其是不受制於人了,那時候我們才有條件靜下心來做好奇心驅動的自然科學研究。

中國半導體業要逐步邁向“自主可控”,其中缺乏人才,尤其是領軍人物是個關鍵因素,因此必須有計劃地同步改善,但是它涉及諸多結構性矛盾的解決,如教育改革,誠信體系及人的素質提高等,所以需要時間。然而只要方向正確,“不怕慢,就怕站”,相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才問題一定能得到妥善解決。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