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脱贫攻坚轮战干部王文华先进事迹

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脱贫攻坚轮战干部王文华先进事迹

11月14日清晨,崇山峻岭中的水城县果布戛乡大寨村,水城县财政局派驻该村脱贫攻坚轮战干部王文华,在践行帮扶贫困村民摆脱贫困、实现同步小康的初心与使命过程中,倒在脱贫攻坚阵地上,再也没有醒来。

1967年出生的王文华,1987年从安顺财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水城县财政局工作,1998年5月入党,先后任水城县财政局监察股股长、评审中心副主任。因工作出色,2012年他被评为全省治理私设小金库先进个人,2016年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8年9月初,他主动请缨作为脱贫攻坚轮战干部,先后来到水城县果布戛乡枫香村和大寨村驻村轮战,全身心奋战在脱贫攻坚阵地上。

倒在攻坚阵地上

已有32年工龄、22年党龄的王文华,是水城县财政局驻村轮战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平时队友们都亲切地叫他“王哥”。

就在当天早晨,王文华静静地躺在床上,睡前翻阅的脱贫攻坚政策“口袋书”还放置床头,枕边每天早晨七点半定时响的闹钟闹醒了同寝室的队友王礼,却未吵醒他。王礼起床洗漱完毕返回房间时,见一向作息规律的王哥还不按时起床,试图去叫醒他。可揭开被子一看,王哥除面部尚有余温外,呼吸微弱。

“王哥不行了!”王礼连忙大声呼喊,驻村轮战的队友、村干、村医、村民们立即赶来了,随后乡领导和县财政局派驻该乡其他帮扶点的轮战队员们也纷纷赶来,乡有关负责人果断安排:“急送市医院抢救!”可到医院后,王文华还是停止呼吸,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战的工作岗位,将生命定格在52岁。

地处深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果布戛乡,是我市及水城县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52户4966人,贫困发生率为27.04%。因贫困程度较深,水城县将该乡纳入县财政局的对口帮扶乡镇,该局共派有35名职工到该乡轮战,王文华是其中之一。

两次请缨再驻村

提起王文华与果布戛乡的缘分,还得追溯到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当年12月到2018年1月,王文华被派到该乡大寨村驻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因而他对果布戛乡的情况有所了解。

“我是男同志,又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情况,能为农村百姓办些实事,让我驻村吧!”2018年8月,水城县“三段式”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第一阶段启动,拟从一些单位选派干部驻村轮战。得此消息,王文华主动请缨,局领导被他的决心与真情打动,同意了他的申请。

9月2日走马上任,王文华被选派到果布戛乡枫香村驻村轮战。轮战期间,他紧紧围绕“三段式”脱贫攻坚第一阶段的要求,积极开展入户走访调查、信息精准核实、村居环境整治、老旧危房改造、社保政策宣传等工作。走访调研途中,他与村民们拉家常,参与打扫环境卫生……因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工作踏实,很快融入群众之中,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王哥”。

在枫香村轮战5个月后,因局里业务繁忙,2019年2月初,王文华返回局里上班。

一心一意干实事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精准施策,才能确保任务如期完成。”2019年10月,水城县“三段式”决胜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第三阶段,作为老党员的王文华初心不改,再次请缨上阵,于10月29日奔赴果布戛乡大寨村驻村轮战。

到大寨村驻村轮战报到的第二天,10月30日,王文华立即投入工作,与其他轮战队员和乡、村两级干部一起,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

“不在村民家中,就在走访路上”已成为王文华驻村轮战的工作常态与行动轨迹。

15天的轮战工作中,他白天入户走访调研,了解 “四卡” (连心卡、医疗卡、住房卡、饮水卡)上墙、环卫整治、“小菜园”建设、易扶搬迁等情况和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等,15天,他走访了两个组172户农户。晚上,坚持参加每天的分析研判会,分析攻坚形势,研究解决措施。散会回到住处后,尽管夜深,可忙碌一天的他仍未休息,还要在电脑上整理核实资料,并盘算着村里每一笔扶贫资金如何用在“刀刃”上,谋划寻找适宜村里发展能助民增收的产业。

几十年财政工作经历,形成了他“精打细算”的职业习惯,驻村轮战的这些日子,只要有空,他都在“精打细算”每天的工作进度,一笔一笔测算着全村的脱贫攻坚民生账。

也就是王文华驻村轮战开始投入工作的当天,他与其他轮战队员、乡驻村干部到该村新田组、下柏果组核实贫困人口信息和宣讲国家脱贫政策,到下午五点半才开始徒步返回。不料路过该村大寨组的河湾(小地名)时,王文华不慎摔入永姑河中,虽没受伤,但全身湿透。同事们劝他:“天气冷,怕感冒,叫个车来接你去换衣服吧?”他摆摆手:“没事,村里事务多,这点小事别给大家添麻烦!”

也许就是这次掉进水里全身湿透才导致感冒,从而埋下了王文华突发疾病的祸根!当天在急送王文华前去抢救之际,大家搜寻他的遗物时,在床头柜里发现了尚未吃完的板蓝根、999感冒粒等。原来驻村轮战这几天,他感冒未愈,一直带病硬撑着!

“干部心里装着百姓,脱贫攻坚才有实效。”扶贫路上,王文华时刻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把握社情民意。

不到半年的驻村轮战中,他尽心尽力地工作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协调邻里纠纷,开展“三改三化”,落实扶贫政策等等,事事亲为,件件上心。

在枫香村驻村轮战期间,他争取到“一事一议”项目2个,涉及金额18.91万元。同时,针对该村“两委”活动室办公设施欠缺的情况,他又向局里争取了2万余元资金为该村完善了办公设施。

大寨村是一个以彝族居民为主的少数民族村,每年都要举办火把节,然而却缺乏较宽敞的场地。驻村轮战期间,王文华积极争取,共为该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14个,资金总额达177.74万元。如今,该村1500平方米的民族小广场及其配套设施项目已实施完工,全村少数民族同胞不再为没有场地举办火把节发愁了。此外,王文华还为该村硬化了1.2公里的串户路,解决了十几户人家出行难的问题。

为民谋利舍“小家”

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完成帮助村民同步小康的使命,王文华舍“小家”顾“大家”。他长期吃住在村,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总结研判和整理信息资料,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在入户走访,与群众交心谈心的背后,却是陪伴家人的缺失。

自古忠孝难两全!今年11月5日是王文华母亲85岁生日。母亲生日那天,王文华还在村里走访,不能参加老母的寿宴和承欢膝下,他只能饱含歉意地在家人微信群里发了一条祝福短信: “今天是老妈的生日,由于公事繁忙,不能亲自给老妈祝寿,只能遥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愿老妈天天快乐、笑口常开。”谁知这竟是他给母亲送上的最后一次祝福!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还能过上几个生日?一个52岁的扶贫干部,如果不是使命担当,怎会缺席老母的寿宴!当同事将王文华不幸去世的消息告诉老人时,老人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最后呜咽着说:“他不仅是我儿子,还是党的干部!”

王文华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就连儿子结婚,他也因工作压头而把筹备儿子婚礼的担子压给了妻子,自己仅在婚礼当天抽空回家招呼了一下客人后,第二天又一头扎进工作中。

“我们30年结婚纪念日快到了,但还是不能回来陪你庆祝,等脱贫攻坚结束,我带你周游世界,补偿你多年来对家、对我、对孩子的付出!”这是他与30年相濡以沫的妻子李惠最后一次通话时的承诺。“然而,这个承诺永远也兑现不了了。”李惠话语哽咽,眼泪夺眶而出。

王文华猝然离世,县里失去了一位好干部,老母亲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妻子失去了好丈夫、儿子失去了好父亲。

斯人已逝风范存

11月17日,“送别王文华同志”追悼会在市殡仪馆举行。吊唁厅内、灵堂周围摆满鲜花,不少人低声啜泣。

王文华走后,网上网下悼念文章、诗词、短信如稠密的雨点。

“哀哉恸哉,战友文华……仙乡有灵,许汝翱翔,愿有来世,再做同行……”水城县财政局基层财政管理中心主任、派驻果布戛乡轮战队队长黄国亮给记者看了该局驻果布乡轮战队全体战友在王文华灵前的祭文后叹道:“头天傍晚他与同事们从新田组走访回来后,大家还连夜分析研讨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不料次日早晨7时许他就突发疾病身亡,一个好同事、好战友突然没了,真让人难以接受!”

“我到大寨村驻村三年,王文华第一次来驻村宣讲十九大精神时我们就认识。”果布戛乡派驻大寨村脱贫攻坚工作组组长张永林说,王文华为人随和,工作务实,记得当年到全是苗族村民的包包组宣讲时,他吃住在苗家,将十九大精神宣传与精神文明创建紧密结合,与苗族同胞打成一片。通过5天的宣讲,村民的生活陋习得到改变,环卫意识大幅提升,该村环卫面貌大为改观。这次他来大寨村轮战虽仅半月,但求真务实的作风更是让人钦佩!

“王文华上一次来大寨村宣讲十九大精神和这次驻村轮战,都是住在我家,我们吃住在一起。”村支书陈顺发说,“这次他来驻村轮战,突然病逝,我村脱贫攻坚工作失去了一个好帮手,我失去了一个好伙伴……”陈顺发心情沉重地说。

除先后在枫香、大寨两村驻村轮战外,王文华还是该乡高石坎、兴隆两村共3户精准贫困户的对口帮扶责任人。因而,该乡枫香村、大寨村、高石坎村、兴隆村崎岖蜿蜒的山路上都留有他来往奔波的足迹。

在兴隆村猓狃组王文华的帮扶对象王今权家,得知王文华不幸去世的消息,王今权眼噙泪花:“他帮我家解决了不少困难,去年外孙面临高考,他还帮买来学习资料、查考试信息等。如今,已上大学的外孙再也看不到这个 热心‘舅舅’微信上叮嘱、关心的话语了!”

高石坎村中寨组王文华的帮扶对象、现年72岁的张学真老人噙着泪说:“前段时间,他把自己买来的新衣送给我儿子御寒,而他却被冷感冒了!”

王文华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他是带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初心”离开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出发时的目标,更没有忘记自己驻村轮战的使命……

斯人虽逝,风范常存。王文华第一次走访帮扶对象贫困户张学真家,妻子李惠曾陪同他一路前往,她亲身感受到了大山深处贫困农户的生活状况。如今丈夫王文华走过的扶贫路,李惠想再走“一程”,她捐赠1万元给大寨村,为丈夫未竟的事业助力。

果布戛乡的贫困群众已把王文华当成最贴心的人,大家表示:“我们无以为报,只有按他生前的要求和建议办,争取过上好日子,坚决摘掉贫困帽。

共同轮战的队友们说:“他未做完的工作,我们担起来,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决胜脱贫攻坚的成效告慰他的英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