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全面“進化”匹配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要求,也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科創板引領市場化改革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實際上,2019年以來,伴隨著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中國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改革也正在進一步全面深化。

今年7月22日,科創板鳴鑼開市,首批25家公司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交易。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的跨越式變革:上市條件設置上,科創板積極吸納成熟經濟體資本市場經驗,並重點體現“包容性”;發行定價則立足“市場化”,通過對機構投資者充分詢價獲得市場化定價;在交易層面,科創板還拓展交易模式,放寬漲跌限制。總的來看,科創板凸顯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

科創板的改革示範效應,正在推動整個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日前舉行的證監會黨委會和黨委擴大會上,證監會指出,要發揮好科創板改革試驗田作用,加快推進發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基礎制度改革。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此前表示,目前科創板試點註冊制透明度提升,運轉有序,下一步要發揮科創板試驗田的作用,在創業板率先推廣。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證監會將加快創業板改革,聚焦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需求,推進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完善發行上市、併購重組、再融資等基礎制度,進一步增強對創新創業企業的制度包容性。實際上,今年9月,證監會系統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明確將“推進創業板改革”列為補齊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短板的重點任務。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科創板+註冊制”橫空出世,改變了中國創新企業IPO生態,是A股市場包容性改革與市場化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與跨越。他認為,創業板應該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歷史契機,大膽改革,先行先試。創業板新一輪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重頭戲,這也是新時代賦予創業板的重大歷史使命。

在開放中提升競爭力

開放也是改革。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加速對外開放,不僅是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還進一步推動了其基礎制度的完善,並且通過在開放中進行全球競爭,提升市場活力和競爭力。2019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持續邁出關鍵性步伐,開放水平顯著提升。

11月8日,國際指數編制公司MSCI正式宣佈,實施年內納入A股擴容的第三步。不僅如此,今年以來,富時羅素指數將A股權重擴容,標普道瓊斯則將中國A股上市公司納入標普新興市場全球基準指數。截至三季末,外資持有中國股票、債券規模分別達17685.54億元、21840.75億元,雙雙創有紀錄以來歷史新高。

全球資本聚焦A股市場,既顯示出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信心,也和資本市場近年來各項開放舉措密集落地相關。僅2019年,資本市場開放就邁出了多個關鍵性步伐:滬倫通正式落地,中日正式開啟基於合格投資者制度的ETF互通,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等。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指出,目前,在公佈的九項對外開放舉措中,證監會已經推動五項落地實施,預計到今年年底,其他相關雙向開放舉措將陸續推進。

展望未來,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正在走向更高水平。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文件指出,加快金融業開放進程。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限制,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對外開放和機制改革可以相互促進:一方面,沒有機制上的改革和完善,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深度會受限制,外資參與的積極性就難提升;另一方面,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的投資行為、對監管的需求等都能促進A股市場化機制的改革和完善。東方金誠指出,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將進一步推進我國金融業在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改善,豐富我國金融機構的種類,提高金融市場配置效率,從而促進金融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上市公司質量提升進行中

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主要的微觀主體,其發展狀況和質量,也直接影響整個市場的發展水平,並體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成為了證券監管系統的一項重要工作,市場的退出機制日益完善,併購和重組等市場存量優化機制也正在不斷改善。證監會日前指出,證監會系統已經制定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並正在推動出臺相關文件。

11月15日,深交所宣佈,9月26日至10月30日,神州長城的A股*ST神城與B股*ST神城B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1元),決定神州長城A股、B股股票終止上市,並自11月25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這也是兩市首隻A股、B股同時因面值退市的股票。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日前表示,今年以來已有16家公司通過多種渠道退市。其中強制退市7家,主動退市1家,通過併購重組渠道退市8家。多元化退出渠道和較為穩定的退市實施機制逐步形成,良性的市場態勢正在顯現,退市在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質量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在暢通出清渠道的同時,市場的存量優化機制也正不斷完善。今年10月,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簡化重組上市認定、允許符合條件的資產在創業板重組上市、恢復重組上市配套融資,優化監管措施。近年來,上市公司經營戰略更加多元,藉助分拆實現業務聚焦和均衡發展的需求逐步凸顯。為此,證監會起草了《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明確分拆試點條件,規範分拆上市流程,加強對分拆上市行為的監管。(記者 吳黎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