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識字、早背詩,孩子以後學習好?其實閱讀啟蒙很多家長都做錯了

我因為寫公眾號不用坐班,算個半職媽媽,所以果果上幼兒園後幾乎都是我接送。

說真的,每次站在校門口,夾在一眾姥姥奶奶中間,聽著大媽、阿姨們聊孩子那些事兒,總會讓我覺得自己特別落伍。

早識字、早背詩,孩子以後學習好?其實閱讀啟蒙很多家長都做錯了

例如,果果上小班的時候,班裡就有同學開始上學前識字課了,到了中班的時候,人家孩子號稱識字快2000了。

想到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果果,我真是心裡默默安慰自己好多次才沉住氣。

早識字、早背詩,孩子以後學習好?其實閱讀啟蒙很多家長都做錯了

沒想到,到了今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等著接孩子的時候,幾個相熟的家長都在說——孩子記不住

不僅在課外班上老師教的字,回家發現沒留下什麼印象,需要重頭學,就連小時候倒背如流的唐詩也忘得一乾二淨。

有個姥姥特別惋惜地吐槽:“我們小時候能背好多詩呢!當時張口就來!現在都給忘了……唉。”頗有點兒傷仲永的趕腳。

其實果果也這樣。2歲時,家裡人教的唐詩背得特別溜,什麼“鋤禾日當午”、“紅掌撥清波”,兒童啟蒙的那些她都沒少背。老人會很高興地誇孩子“聰明”。

可老人不知道,人的記憶分兩種,一種是長期記憶,一種是短期記憶。

兩三歲孩子往往是短期記憶。所以隨著孩子長大,我們發現他們會“失憶”——小時候記得很清楚的事情、兒歌,第二年就不記得了,需要重頭再來。

所以我們讓孩子死記硬背的唐詩,如果不反覆溫習,很可能過陣子就忘得一乾二淨。

早識字、早背詩,孩子以後學習好?其實閱讀啟蒙很多家長都做錯了

正在看書的兩歲的果果,那時候喜歡的故事內容,現在就記不清了。

我們都知道,閱讀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從長遠來看,孩子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和興趣,才能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美,小學階段都提倡大量閱讀。

哪怕從眼前利益來看,閱讀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朋友作為“過來人”一直提醒我,孩子上小學後老師最多隻給讀題一學期,後面就要靠自己。也就是說如果閱讀能力差,孩子可能各科的題面都讀不懂,考試還怎麼考?

但看了周圍那麼多孩子超前識字,效果卻非常有限——這說明,閱讀啟蒙絕不僅僅是“趕早”那麼簡單。那該怎麼做呢?

我發現,形象記憶對孩子的幫助特別大。

有一次,我教果果柳宗元的《江雪》,起初孩子很難記住句子,一句話總有一兩個詞記錯。於是我挨句解釋給她聽:

一千座山上,都看不到小鳥的影子,一萬條小路上,都看不到人的蹤跡。

為什麼呢?因為冬天天氣太冷了,下雪了呀,大家都躲起來了。

只有一艘小船,孤零零地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蓋的江面上釣魚。

果然,解釋了一遍之後,她很快就記住了——對於孩子們來說,能夠加深他們理解和延長記憶的,原來是畫面感和故事性。

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講兒童“抽象思維”的出現3-5歲是孩子的具象思維期,5-7歲開始逐漸萌生抽象思維,過渡轉變。

所以如果我們孩子讀唐詩,要求記住生字,對孩子來說都是很抽象的,只能死記硬背,背得快、忘得也快;只有變成有畫面的具體形象,孩子才更容易記住、存儲在腦海裡。

早識字、早背詩,孩子以後學習好?其實閱讀啟蒙很多家長都做錯了

所以比起滿大街各式各樣的識字課,我更想培養果果的形象閱讀能力。她本來就從小愛看繪本,想象力也特別豐富。

我希望能夠讓孩子從讀過就開心,過渡到能從中收穫一些知識點、小生詞,還能反過來獨立思考故事內容、進行拓展……培養好的閱讀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