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我想起诉我父母"

"为什么要起诉父母?"

"因为生了我"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是的,你没看错,小男孩要向法庭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原因就是父母的生而不养,无法给他一个完整的家。

这就是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电影《何以为家》中的剧情。本片自从上映以来就获奖无数、斩泪无数、警醒无数,影片除了导演娜丁·拉巴基做了一下客串外,其它的内容都是由非职业演员完成,演员们在电影中的角色就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电影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豆瓣评分也一度达到了8.9分。

影片以倒述的方式开始,十二岁的男孩扎因·艾哈吉因为持刀捅人而被捕,法庭审判的时候在律师的帮助下他把自己的亲生父母告上了法庭,故事也从此拉开序幕。

电影主角男孩扎因的家,用穷的很残忍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全家将近十个人挤在黎巴嫩贫民窟的一个小房子里,七八个孩子和凌乱的物品堆积在一张床上,孩子们睡觉只能交头接脚。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扎因很小就要去超市打工维持家庭生计,超市老板阿萨德对扎因的妹妹萨哈垂涎已久,经常让扎因从超市带一些东西给她,但每次扎因都偷偷的扔掉。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妹妹长大了,"初潮"来的时候,连买卫生巾的钱都没有,扎因只好从超市偷来给妹妹用,看着很让人心酸。

一天,扎因回家后看到超市老板阿萨德提着鸡、鸭等礼物来家里,妹妹萨哈也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他瞬间明白了,阿萨德是来向父母提婚的。尽管扎因一个劲的阻拦,即使跟父母撕破了脸面,也还是无济于事,于是他去超市偷来些零食和零钱,准备带妹妹逃走,无奈最后还是被父母发现拦下,他对父母太过失望,选择了离家出走。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流浪的途中扎因遇到了有同样苦难经历的黑人女工拉希尔,同境相惜,很快两人就成了好朋友,扎因就暂住在拉希尔那里,拉希尔白天上班,扎因就在家帮忙照顾她儿子。故事到这里看起来有了点温度,日子虽然还是清贫,但好歹有两个人可以做伴了,相互扶持,温馨有爱,这样下去也挺好。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但故事到这里又有了一个悲伤的高潮,拉希尔也是个黑户,在一次出去工作后因为没有身份被捕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扎因又独自撑起了照顾拉希尔儿子的责任,后来因为没钱交房租而被赶了出来。

在寻找拉希尔的过程中,扎因认识了办理假证的阿斯普罗,阿斯普罗告诉他,可以找人收养拉希尔的儿子,并给扎因五百美元的补偿,同时只要扎因有身份证明还可以帮他移民叙利亚,去过上更好的生活。扎因刚开始是坚决回绝的,但是无奈生活所迫,几经辗转,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他选择了走父母的老路,把拉希尔的儿子卖了。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按照约定,扎因回家找身份证明,阿斯普罗帮他移民。可是扎因并没有什么身份证明,在与父母的争吵过程中,父母无意间说出了妹妹萨哈去世的消息,悲愤交加的扎因拿刀去捅了妹妹萨哈的 "老公"阿萨德,于是影片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法庭上法官问扎因还有什么诉求,扎因说,他希望父母不要在生孩子了。可是母亲的肚子里又已经有了新的生命,扎因看着她,冷冷的说,你怀的孩子会像我一样。

故事以悲情为主,泪点满满,还好结局是温暖的,扎因一家在联合国蜀黎帮助下有了合法的身份,一家人移居挪威,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影片至此结束。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影片在收割观众眼泪的同时,对为人父母也是个沉痛的警醒,作为孩子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就是你最大的失败,没能力教养,就不要去生,否则对孩子,对社会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毕竟清瘦的文字情感表述有限,建议大家去电影院实际感受一下影片,肯定对为人父母的你是个不小的触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