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130年前,“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開關。

130年後,蒙自海關再度重啟,正式掛牌成立。

百年間,這個發源於滇南小城蒙自的海關歷經風雨。期間經歷數次中斷、撤銷,還曾被闢為西南聯大教室,曾被遷往昆明。

如今,在蒙自南湖畔,一棟歐式和中式建築的蒙自海關舊址,依然存在於歲月滌盪中。=

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130年後的掛牌,推動蒙自對外開放

11月15日,蒙自海關舉行掛牌儀式,宣佈正式成立。

據悉,在2018年12月,蒙自海關獲批。蒙自海關隸屬於昆明海關,負責蒙自市轄區內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海關監管業務和辦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屬地海關業務。

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蒙自海關的設立,對推動紅河自貿區改革創新,支持紅河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助力紅河高原特色農產品擴大出口和外貿轉型升級有重大意義。

相關領導人表示, 蒙自海關的掛牌運行是加快紅河開放步伐的具體實踐,將進一步拓寬、優化紅河對外開放的渠道和發展佈局,放大區位優勢、交通優勢,有力推進各開放平臺建設,進一步促進紅河與外界市場、產業、技術對接,為紅河州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新動能、帶來新機遇。

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雲南第一個海關,曾作為西南聯大校址

很多雲南人都不知道,蒙自是最早的“開放城市”之一,蒙自海關是雲南歷史上的第一個海關,是近代中國21大海關之一。

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蒙自南湖邊這個建築遺產,可以說見證130年前海關通商的歷史。如今,當你走在南湖畔,依然可以看到舊址,這些建築包括海關稅務司署、法國領事府、法國監獄、法國花園和哥臚士洋行。它曾於2006年5月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也就是在130年前,法國殖民者挑起中法戰爭,與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將蒙自制定為對外通商處所。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式開關,作為中法戰爭後雲南開設的第一個海關。

也曾在光陰轉換間,1938年,蒙自海關變身為西南聯大校址,作為教室及教師宿舍。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陳寅恪等文豪大家曾在此教學和居住。

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後又被遷至昆明。1930年,蒙自海關遷到昆明。1932年,昆明海關改為總關,蒙自關改為分關,但昆明非約開商埠,昆明稱“蒙自海關駐昆辦事處”。 蒙自海關仍保留總關名義。

1940年,滇越鐵路中斷運輸,對外貿易停頓,蒙自海關停徵關稅。

1950年,蒙自支關改稱昆明海關駐蒙自辦事處。

1954年,蒙自海關辦事處撤銷。

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據資料,1889年至1896年間,作為雲南僅有的一個海關,蒙自外貿總額佔全省海關外貿總額的100%。1889年至1910年,經蒙自關進口的商品百餘種,80%的進口商品由蒙自轉銷到貴州、四川的等地。蒙自開關後,1890年雲南進出口總額即達928272關平兩,1910年為11464929關平兩,進出口總額比20年前增長了11.35倍。

130年後,雲南第一關蒙自海關再開關,雲南人可知這個“第一關”?

經歷半個世紀的蒙自海關,成為雲南海關的一個縮影,亦是當時蒙自繁榮的標誌。

蒙自不僅誕生了第一個海關,還有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郵政局,甚至第一間咖啡館。在時間長河中,記錄了一個時代城市的變遷。

而今天,蒙自海關再度開關,又將給蒙自呈現怎樣的生活範本,帶來怎樣的外貿效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