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應繼續保持定力,同時加強逆週期調節

貨幣政策應繼續保持定力,同時加強逆週期調節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主持召開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會議指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逆週期調節,加強結構調整,進一步將改革和調控、短期和長期、內部和外部均衡結合起來,用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發揮好銀行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的關鍵作用,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當前,因為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加大,出現了要求信用寬鬆的聲音,尤其是在房地產業和資本市場等領域。一些人急切希望宏觀經濟政策回到保增長的時代,通過放水刺激經濟增長。應當說,長期保增長培育的思維習慣與利益群體都過於強大,這些聲音再現並不奇怪。

央行發佈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近幾個月PPI同比降幅擴大主要是基數效應影響,並不意味著存在顯著的工業品通縮壓力。在10月份1.6%的同比降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影響約為-1.2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影響約為-0.4個百分點。所謂由豬肉帶動的“結構性通脹”的觀點看上去似乎有道理,但漲價的不只是豬肉,各種禽肉等價格均被帶動,並導致餐飲業出現普遍的提價潮。這使中低收入者的負擔更重。

央行表示要警惕通脹預期發散,是基於歷史經驗。在存在所謂資產荒的時期,市場很容易因為某種商品供需受到干擾或者貨幣政策放鬆而出現商品炒作現象。

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扭轉經濟脫實向虛的趨勢,發展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貨幣政策在發展方式轉型中處於關鍵位置,應該守好水龍頭,通過改革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為結構性調整提供更好服務,並且,通過改革完善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防範金融風險。

因此,央行也在《報告》中強調,下一階段,將繼續保持定力,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加強逆週期調節,加強結構調整,妥善應對經濟短期下行壓力,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

當前的國際貨幣環境也不支持中國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雖然美聯儲採取了降息並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等政策,一些國家也出現了負利率現象,看上去中國貨幣政策有寬鬆的外部環境,應該跟隨這股潮流,但是,這恰恰意味著國際金融環境的脆弱性不斷加強,風險在不斷加大。

國際金融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全球的債務總額達到創紀錄的250.9萬億美元,今年年底將超過255萬億美元。這種債務泡沫膨脹的速度不可持續。面對這種環境,央行在《報告》中強調,“主動維護好我國在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實行常態貨幣政策國家的地位。”這意味著,未來如果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動盪,中國將擁有更多的主動性。

11月20日,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4.15%,此前為4.2%;5年期LPR為4.8%,此前為4.85%。微小的變動表明,中國在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保持定力的同時,也會尊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而不是通過直接干預發出過強的信號。我國貨幣政策不斷成熟,投資者也需要不斷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