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一年級前出行經驗感受(1--6歲)

喜歡到處走走,也喜歡帶上愛人。記得女兒六個月時,我們就呆不住想出去走走了。但兄弟姐妹多,沒有父母幫忙帶著。思來想去,決定把女兒帶在身邊,一起走!

初為父母,出行前的猶豫,擔心,顧慮肯定是有的,出行中的各種丟三落四,手忙腳亂,互相指責,煩躁抓狂,精疲力盡的囧相也記憶尤深,但後來的細細回味卻總是甜蜜溫馨!

寫寫帶小孩出去的個人感受吧(若適合參考,拿去。同時,也留給20年後的自己)

一、出行前的猶豫,擔心:

1、小孩太小,基本沒有旅遊記憶,值不值得這樣花費;(也的確沒多少記憶)

2、舟車勞頓,小孩會不會容易生病;

3、旅途中,小孩的吃飯,作息問題;

4、旅途中,容易哭鬧,喊累、喊餓的小屁孩會不會讓人情緒奔潰;

5、旅途中,抱著小孩遊玩的疲憊和因為小孩放棄遊玩的分歧會不會讓我們互相指責;

6、小孩需要帶的物品太多,遊玩時負重也會超大!

二、出行前的小孩的物品清單:

小朋友一年級前出行經驗感受(1--6歲)

小朋友一年級前出行經驗感受(1--6歲)

三、各年齡階段需要注意事項:

1、小朋友(6個月到2歲階段):

A、衣:小朋友較小,尿不溼是必備的,而且用量較大。能帶最好帶夠。同時,最好不要選擇跟生活城市溫差較大的目的地出行,也最好不要選擇季節明顯交替的時間出行。小朋友的衣物用專用洗滌用品手洗。衣服需要多備兩套,以防不夠用。

B、食:小朋友的食物主要是奶粉和輔食為主。如果自駕我會帶迷你鍋,米,蛋等食物。開水(一般用礦泉水煮)和奶粉一定要保證好,否則小朋友餓了會鬧革命。如果條件不允許,吃飯時一定要餵飽。

C、住:我會給小朋友單獨帶被褥、枕頭、洗漱用品,甚至一個可收縮的小臉盆,衣掛。

D、行:這個階段我更喜歡自駕出行,嬰兒車必備,以3、4天左右可往返的短途行程為佳,這樣即便途中有意外也可短時間返回。目的地最好是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的自然景觀或者有專業親子活動的旅行地。(海邊,瀑布,親自活動場所,集體參與活動等)

關於預防生病,出行總體舟車勞頓,小朋友容易上火,少吃上火零食,適當給小朋友衝杯七星茶。便攜燒水杯燒水給小朋友喝。常備防蚊藥、防曬霜,暈車藥,腹瀉藥,感冒藥,退燒藥,體溫計等。

總之,以上清單就需要一個大大的箱子了,帶小朋友出去行李肯定多。

2、小朋友(2歲到4歲階段):

這個階段小朋友基本能簡單溝通,上面提到的物品清單還是要帶著。目的地可選擇適當遠行和平時周邊遊。長旅行,最好還是不要行程太密的方式,爬山或太遠距離徒步肯定需要抱,自己掂量掂量。個人更偏向不走夜路,這樣晚上小朋友有一個相對安穩的睡眠環境。至於景點我也更偏向於自然景觀,風俗習慣,歷史文化類型景點。

3、小朋友(4歲到6歲階段):

這個階段基本在幼兒園得到了鍛鍊,也基本上能夠在出行中表達自己的喜好,情緒,選擇,要求和天性等,這個階段父母要做的是看好小朋友,陪伴小朋友,給她約玩伴一起出現相對會輕鬆更多。

四、出行交通工具及注意事項:

1、乘飛機(讓小朋友感受一下藍天白雲,感受一下氣壓變化造成的直觀感受):

航空公司規定新生嬰兒出生不足14天不能乘機,年齡不滿兩週歲的嬰兒,按照成人全票價的10%購票,不提供座位,如需要單獨佔用座位時,可以購買兒童票。

年齡超過兩週歲不滿12週歲的兒童,應按照成人公佈運價的50%購買兒童票。購買兒童票、嬰兒票時,應提供其出生年月的有效證件,如出生證、戶口簿等。

注意事項:

①選擇直達航班

飛機起飛和降落時由於壓力的變化,可能會出現喉嚨直通中耳的管路內外壓力不平衡而造成的耳鳴,耳同現象,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提前告知小朋友並在她表現不適時安撫小朋友,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肯定最好是選擇直達目的地的航班。

②登機前在地面廁所給孩子換一次尿布,機上的廁所狹窄侷促,換尿布並不是輕鬆事

③需要衝奶粉時,可請空姐代勞。但需要事先用奶粉盒裝好精確的分量並告之對應水位刻度和水溫要求,因為空姐並不一定具有育兒經驗

2、乘火車:(讓小朋友知道還有這樣的交通工具可以出行)

我國對兒童乘坐火車買票有明確規定,1.2米以下的兒童坐火車不需要買票,允許與成人共用一個臥鋪。身高1.2-1.5米的兒童,享受半價票,超過1.5米時應買全價票。

注意事項:

①最好要求或預定下鋪,上下方便,也更方便照顧;

②不要讓小朋友長時間觀看窗外移動的物體,以免小朋友出現眩暈等不適狀況;

③看好小朋友,不要讓小朋友離開自己的視線。

3、自駕遊:(個人覺得對小朋友來說是最不折騰的方式)

橋車的安全措施如安全帶、輔助氣囊都是依據成人的身材、體重設計的,一旦發生意外,無法保證小朋友的安全,甚至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對於6歲以下的小朋友,配備兒童安全座椅會更好。

注意事項:

①不把孩子單獨留在車裡,不讓孩子單獨坐在後排,鎖好兒童鎖;

②行車不趕時間,不疲勞駕駛,安全行車,並時刻關注行車中小朋友的舉動;

③出發前檢查兒童座椅是否安裝牢固。

五、出行時父母角色的分工:(個人覺得分工可以減少很多爭執,抱怨,指責)

爸爸:做攻略,定行程,主力司機,拎包打雜,承擔負重,協助小朋友(吃喝拉撒玩),有分歧時第一時間妥協

媽媽:收拾行李(爸爸永遠是亂的,媽媽永遠收拾得妥妥當當),照顧小朋友(吃喝拉撒玩)

六、其他

1、每到一個地方,會給小朋友買張明信片或冰箱貼或者工藝品,給她保存著

2、適當準備一些小驚喜:如小玩具、小禮物、糖果等,讓孩子有所期盼,增加旅行中的樂趣。

3、旅途中情緒的安撫:

不管乘坐哪種交通工具,孩子都可能因不適離家而焦慮、哭鬧。怎樣讓孩子克服旅途勞頓,保持好心情呢?一點小朋友喜歡的食物、一個小玩具、一個小故事......通過這些孩子熟悉的物品可以把焦慮儘可能地減少到最低限度。

在旅途中不要因為小事責罵孩子,以免孩子產生心理壓力。長時間的旅程,不僅大人會有疲勞的感覺,孩子更會覺得很辛苦。儘可能讓孩子充足的休息,哪怕只是見縫插針地在車上小睡一會兒。

八、旅行帶給小朋友的意義:

1、擴增小朋友的見識

小朋友從小出行,讓她接觸到更多新鮮事物、見聞到不同的風俗習慣,有利於她以後找到更符合自己內心願望的愛好。讀萬卷書有用,行萬里路同樣長見識。

若兩三個家庭結伴出行,既可以讓小朋友形成更多的同性、異性同齡夥伴圈,又可以讓父母之間分享更多的親子互動經驗。

2、提高小朋友的感知

城市小朋友接觸自然、瞭解真實社會的機會不多。

儘管我們叫她從書裡獲知了許多動植物的名字,儘管我們刻意訓練她們聽講述故事的能力或努力開發她們的表演技巧,但是感性認識是淺薄的,生活體驗也是匱乏,總讓她們印象不深刻。

旅行和適當的體驗生活可以讓她們對這一切有最形象、最生動的直觀感受。

3、增加小朋友的自信

旅行中總會不斷遇到新的考驗,碰到形形式式的人、事、物,需要我們去處理,需要我們去溝通,需要去嘗試,需要我們去克服。這些與小朋友平時的生活迥然不同,每一次面對,都會讓小朋友感知到如何應對出現狀況,並終身受用。

4、激勵個人成長

經歷不同的人、事、物,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好奇、更好學,有更開放的心胸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從而拓展視野,適應千變萬化的世界。

親自體驗不同民族或不同環境的差異,也有助於孩子瞭解自己居住的地區與整個大世界的關係。

5、 鍛鍊意志,強身健體

旅行中總需要去體驗和克服,所以無論是對體能還是意志,小朋友在我們的鼓勵下都是一種鍛鍊。

6、更好學習到溝通和相處的技能

放鬆的心情,陌生的環境,可以適當放鬆的鼓勵小朋友跟人溝通,友好相處,甚至有集體觀念,時間觀念!

結束語:

旅行的目的地、出行的方式,有時候真的不是那麼重要。無論什麼形式的親子游,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親子游,個人覺得重要的是陪伴,不要過於糾結小朋友出遊是否浪費錢,也不要刻意考慮小朋友是否會有這段遊玩的記憶,簡單說其實是我們就是想帶著我們家的寶,一起去看看世間的美好,一起大手牽小手去經歷、去感受,去分享各地的不同。我們想她陪伴,她需要我們陪伴,僅此而已!

對於成年人而言,安居在家和出門在外的狀態是不同的:在家容易被工作生活瑣事煩惱左右,困久了,心累,很難專注於工作、生活,也可能會變得沒耐心相處;偶爾出去走走,換換心情,是為了回來更好的投入,更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我家小朋友7個月左右,就帶著她去不同的地方旅行。雖然孩子年幼,未必能記住旅途中的經歷或景色,然而他體驗過了、感受到了,他見過風沙如何吹過大漠、他看過太陽如何從海面升起,他聽過沿路人們的歡聲笑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的豐富感受會自然而然地儲存在她小身體裡,這些經歷,遭遇會潛移物化進入她的意識裡,會陪伴她一生!

對我來說,旅行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各地的人、各地的事、各地的物、感受一下各地的生活,喜歡去了解各地的歷史和聽聽別人的故事。讓自己即使疲憊也能及時調整狀態保持對生活的激情。有錢多花,沒錢少花,這與金錢沒有一毛錢關係,這只是我的生活態度。哈哈

同理,親子行,小朋友年齡不重要,父母的心態才是關鍵,放下擔心、顧慮,帶著孩子去體驗。1--6歲,陪伴出遊的時間相對自由。上學後,只能考慮寒暑假,感受著人擠人。畢業後,工作、成家、生活,你要求她摳時間了!

小朋友一年級前出行經驗感受(1--6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