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的獨門武器,打得美軍苦不堪言,美軍繳獲使用卻被打斷腿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了強國之路,成為亞洲唯一一個工業國家,然而受體量和資源限制,工業體系與西方列強仍有很大差距,故而創建了一套獨特的軍隊編制和火力體系,用先進的戰術將並不密集的火力將發揮到了極致,甚至能在太平洋戰場上與美軍打個旗鼓相當。

二戰日軍的獨門武器,打得美軍苦不堪言,美軍繳獲使用卻被打斷腿

日軍班組編制以機槍為核心,每個步兵小隊下轄一個7人小隊部、三個13人小分隊以及一個8人擲彈筒小組。擲彈筒又名超輕型迫擊炮,放眼全球只有日本一家裝備,這是為了彌補基層部隊火力不足而獨創的一種班組支援火力。口徑在50㎜以下,最大射程500米左右,200米內射擊時精度較高,剛好彌補了手雷與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二戰日軍的獨門武器,打得美軍苦不堪言,美軍繳獲使用卻被打斷腿

這個距離內的火力支援任務本來應由迫擊炮擔任,但日本軍部認為迫擊炮射速太快,與日本高層一貫提倡的節約理念不符,導致九七式迫擊炮遲遲不能列裝部隊,只能以擲彈筒代替。日軍早期裝備的是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射程175米,精度不高,後來被八九式擲彈筒代替。該炮發射20㎜高爆彈,以爆炸破片殺傷敵人,殺傷範圍在5米左右,是對付無防護目標的利器。

二戰日軍的獨門武器,打得美軍苦不堪言,美軍繳獲使用卻被打斷腿

擲彈筒威力雖然小,但勝在輕便靈活,全重僅2.7公斤,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備彈20發,每發彈重450克,加上擲彈筒也不過12公斤,還沒有一挺輕機槍重,能無條件跟隨步兵前進,隨時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進攻時,日軍通常會派出一個分隊進行火力偵察,待摸清守軍火力部署後投入一個或多個小隊進攻,擲彈筒緊隨其後,伺機打掉守軍機槍火力點,整條防線便被攻破。抗戰時,日軍的擲彈筒手經驗豐富,基本上能做到指哪打哪,給我軍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二戰日軍的獨門武器,打得美軍苦不堪言,美軍繳獲使用卻被打斷腿

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也在擲彈筒面前大吃苦頭。在奪島戰中,日軍調整戰術,避免與美軍的重炮和艦炮交戰,將美軍引入重炮火力盲區,然後利用坑道工事與美軍對抗。這個時候,擲彈筒的威力顯露出來了,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就這樣零敲細打令美軍損失慘重。美軍繳獲這種武器後不明所以,看到擲彈筒的弧形底座還以為是放在大腿上發射的,結果被後坐力震斷了腿,鬧出了不少笑話。日本戰敗投降後,擲彈筒便退出了歷史舞臺,被輕型迫擊炮全面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