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怎樣煉成的

蘇洵、蘇軾、蘇轍被尊稱為“三蘇”,素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美譽。公元1057年,21歲的蘇軾進士及第,其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歐陽修、梅堯臣的賞識,歐陽修預言:“蘇軾文章必獨步天下。”1061年,蘇軾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制科考試,寫《御試製科策一道》,獲得大宋建國一來首個“百年第一”。宋仁宗高興地說道:“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歐陽修面對後生可畏的蘇軾,感慨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宋神宗也是蘇軾的粉絲,《宋史》記載:“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良,稱為天下奇才。”

那麼,作為國民偶像的蘇軾,文學功底是怎樣煉成的呢?

一、引導讀書、家法嚴明

蘇軾是怎樣煉成的

蘇軾

蘇洵在蘇軾、蘇轍很小的時候,通過種種方法,引導他們讀書。蘇洵看到蘇軾、蘇轍在玩耍,便在他們附近讀書,或痴、或笑,等他倆圍上來看,蘇洵便把書藏在背後,放回自家圖書室。如是幾次,蘇軾兄弟倆的好奇心被吊起來,主動跑到父親書屋裡去翻書看。蘇軾在自家院子裡挖到一塊石頭,蘇洵找人把這塊石頭打造成筆硯,送給蘇軾,說這是老天送你的,讓你好好讀書。

蘇洵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手段引導蘇軾、蘇洵讀書,等他們“上了道”,又對他們恩威並施,嚴加管教。

蘇軾在63歲時,做了一夢,夢到自己兒時讀書的情景:“夜夢嬉遊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坒春秋餘,今乃初及桓莊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釣魚。”大致意思為:蘇軾兒時貪玩,沒有在父親回來時背誦完《春秋》,害怕受到責罰,心情就如掛在魚鉤上的魚。據說,蘇洵專門準備了一把銅戒尺,一尺長,沒有完成學習任務就打手心。從蘇軾這刻骨銘心的夢看來,蘇洵對他的懲戒肯定很嚴厲。

蘇洵不僅引導教育蘇軾、蘇轍讀書,自己也以身作則,奮發讀書。《三字經》有云:“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裡的蘇老泉就是蘇洵,蘇洵自號老泉。蘇洵可謂是大器晚成,27歲之前周遊四方,不求上進;27歲之後幡然悔悟,發奮讀書。蘇洵奮發讀書那年,蘇軾才1歲。蘇洵讀書創造一個佳話:蘇洵在書房裡讀書,程夫人給他送來粽子和一碟白糖,他拿著粽子蘸墨汁吃了起來,嘴上臉上都是墨水,竟渾然不知。

榜樣力量是無窮的,蘇洵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父子三人同堂讀書,共同討論心得,共同進步。

二、一代賢母

程夫人出身於眉山首富之家,父親是大理寺丞(官職)程文應,自幼飽讀史書,知書達理,嫁到蘇家時,年方十八。司馬光評價道:“程氏富而蘇氏極貧,夫人入門,執婦職,孝恭勤儉。”程夫人沒有因為自己是大家閨秀而驕橫,能放下身段去孝敬父母,勉夫教子。蘇洵年輕時不務正業,喜歡遊山玩水,程夫人則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家裡沒錢了,程夫人便把自己陪嫁的金銀首飾賣了,貼補家用,時間一長,家裡又揭不開鍋了,她便做起了布匹生意,維持生計。有人問她,你孃家這麼有錢,為什麼不去求助?她則表示,只要自己伸手求援,肯定能獲得大量金錢,但這樣別人會說自己丈夫無能,不務正業,無能力養家。程夫人沒有埋怨丈夫,而是相機勉勵其讀書,當蘇洵表示想讀書時,程夫人高興地表示:“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你若是立志讀書,生計的事就交給我了。蘇洵能夠在書房裡無憂無慮苦讀十年,都是程夫人做小生意支撐著他。

程夫人飽讀史書,蘇軾、蘇轍讀書時,程夫人常伴左右,指導兒子讀書。《宋史》記載:程夫人給蘇軾講解東漢史《範滂傳》,範滂是有名的清官,公正廉潔,大公無私,因為抨擊宦官結黨營私、貪汙受賄而被處死,範滂被行刑前,她母親稱不會難過,為有你這樣的兒子而驕傲。蘇軾反問母親

蘇軾是怎樣煉成的

程夫人

:我願意做範滂那樣的清官,你同意嗎?程夫人表示:你若是做範滂,我就做範滂的母親。程夫人一直教育蘇軾、蘇轍要“立乎大志,不辱蘇門,也不悔於國家。”蘇軾後來回憶母親程夫人,寫下《記先夫人不殘鳥雀》、《記先夫人不發宿藏》等文章,記錄了程夫人對自己的人生教誨教誨,可見程夫人對蘇軾的人格養成有多大的貢獻。

程夫人獨自撐起蘇家,勉勵蘇洵讀書,還成了蘇軾、蘇轍的人生導師,真不愧是一代賢母。遺憾的是,蘇軾、蘇轍雙雙進士及第的消息還沒傳到程夫人的耳朵,她便逝世了,年僅48歲。

三、獨創“八面受敵”讀書法

“八面受敵”源自《孫子兵法》裡的“我專而敵分”,即受敵八面圍攻,我們應該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蘇軾在《又答王庠書》裡介紹了這種讀書方法,即“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書的種類富如煙海,什麼內容都有,人的精力有限,不能都讀,得到自己想要的書籍,每讀一遍,獲得一個層次的知識。比如讀《三國志》時,一遍學習亂世為官之道,二遍通曉治國強軍之法,三遍學習經世濟民之要術,如此數遍,知識點都領悟了。

蘇軾所謂的“八面受敵”讀書之法,說白了就是“書讀百遍”式的苦讀,就是靠著“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讀書之法,蘇軾才積累了如此豐厚的文學底蘊,為後來的厚積薄發奠定基礎。

蘇軾還告訴朋友王庠,讀書“甚非速化之術”,學習不是快速煉成的,需要慢慢積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哪有什麼捷徑,只有勤學苦練罷了。

四、手不釋卷

《西塘集耆舊續聞》記載這樣一段對話:“適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對雲:“鈔《漢書》。”公曰:“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鈔邪?”東坡曰:“不然。某讀《漢書》到此凡三經手鈔矣。”大概意思是:蘇軾的好朋友朱司農,問蘇軾何為“日課”?蘇軾對他說:“抄《漢書》。”“以你的才華,過目終身不忘,還需要用手抄?”蘇軾說:“不然,我讀《漢書》已經手抄三遍了。這裡需要強調一下,蘇軾並不是全部都抄完,而是每段只摘抄幾個字,用作背誦時的提示,看到這幾個字,就能把後面的內容背下來。背誦第一遍時抄三個字,背誦第二遍時抄兩個字,背誦第三遍時抄一個字,直到背得滾瓜爛熟。

“日課”,這是蘇軾給自己定下的學習任務,每天都堅持不斷的學習,獲取新的知識,再把舊的書籍拿來背一背。“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無論走到哪裡,都手不釋卷,儘管已經名揚天下,但仍謙虛好學。“別來十年學不厭,讀破萬卷詩愈美”,蘇軾詩文之美,不正是數十年手不釋卷、讀書萬卷積累而來的嗎?

蘇軾的詩詞驚豔了世人,也給中國文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他積累文學素養的方式,竟是苦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這句話形容自己一點不為過,能成就大事的人,不一定有超越世人的才華,但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蘇軾的“超世之才”,其實就源於他的“韌不拔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