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和珅最怕的同事?

一提起和珅,我們就會想到他的老對手劉墉和紀曉嵐。這二位在藝術作品中總是把和珅捉弄的死去活來,他們也是和珅官場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還有不少人期待著三個人出現在同一個作品中,不知道和珅該如何應付這兩大人精。

不過在歷史上,這些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劉墉比和珅大31歲,紀曉嵐比和珅大26歲。說他們是死對頭倒不見得,劉墉最多在國泰案上跟和珅有分歧,紀曉嵐與和珅更像是忘年交。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二位就算聯手,也未必是和珅的對手。真正能讓和珅一敗塗地的另有其人,這個人的名字叫永貴。

誰才是和珅最怕的同事?

永貴姓拜都,正白旗出身,曾經是雍正帝的好幫手。雍正帝帶出來的大臣都是刺頭,永貴的性格跟田文靜、李衛、鄂爾泰差不多,誰要是當了永貴的上級,那也算是倒了黴了。永貴多年來營造了兩個名聲,一是廉潔奉公,一是不畏權貴。在業務方面,永貴善於理財,又善於打仗,在平回部以及平回部之後幫助回部恢復生產有功,所以他一度是乾隆帝倚重的愛臣,官拜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

在乾隆朝,永貴彷彿是奉旨懟人,一懟一個準。但誰要是懟他,就算是證據確鑿,乾隆帝也最多罷了永貴的下屬。永貴可謂是乾隆朝的永懟懟,官場鬼見愁。

所以在乾隆朝後期,新人和珅的強勢崛起,讓吏部尚書永貴非常的反感。最讓永貴反感的就是他兒子伊江阿與和珅終日廝混,成為了和珅的鐵桿。所以,永懟懟早就想找機會懟懟這個年輕人,得告訴他年輕人不要太氣盛。

誰才是和珅最怕的同事?

那個年頭的和珅可不懼這個,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的和珅還天真著呢,上頭有皇帝寵著,自己業務能力過硬,而且為官清廉,那他還怕誰?不氣盛還是年輕人嗎?

今天很多年輕的娃也會這麼覺得,我不犯錯我怕誰?別鬧,天下事不是那麼簡單。

這不,戶部侍郎和珅手下有個筆帖式叫安明,小安業務能力不錯,很想升遷。但是在大清國,升遷不憑業務能力,主要憑關係。於是呢,安明備了禮物送給侍郎和珅,希望升為司務。年輕的的和珅嚇壞了,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行賄嗎?如果拿了,不就是傳說中的受賄嗎?這樣對得起聖賢書嗎?對得起皇上嗎?被發現了被處罰怎麼辦?

因此,和珅斷然拒絕了安明的行賄。但是他又覺得安明不容易,於是就免費跟戶部尚書豐昇額提了一句,說安明不錯,該升級了。

這種事對於戶部尚書來說,根本不叫事。為啥呢?戶部司務是個正八品的芝麻官,和珅雖然在戶部是個侍郎,但出了戶部人家還是軍機大臣、九門提督,所以豐昇額給了和珅面子,升安明為戶部司務。

誰才是和珅最怕的同事?

就這麼一個小事,可以說不值一提。要不是後面這個戲劇性的變化,史書上絕不會把這個事記下來。這件小事對於安明來說,是個天大的事。剛上位還沒來得及慶祝的安明,忽然遇上了母親去世,安明得回家奔喪。根據清朝法律,孝道是最大的事。就算當朝一品,只要不是非常時期,遇上父母的亡故,就要回家丁憂三年。而且丁憂期間沒有官職,這個位置也不會等著他,而是要有人補缺。

這就意味著剛當上司務的安明,就要從頭開始。因此,安明隱瞞了這件事,就當什麼都沒發生過,繼續當他的司務。

然而天下沒有不漏風的褲子,這件事很快被尚書豐昇額知道了。此事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小事。安明隱瞞喪情不丁憂屬於犯罪,豐昇額依法辦了他就行。但是永貴參與了這件事,那就不一樣了。永貴說安明的違法行為是和珅指使的,要不然這事尚書都知道了,侍郎和珅為什麼不知道?必然是包庇。

豐昇額當然更不敢得罪永懟懟,於是馬上答應和永貴聯名上奏,彈劾和珅。

其實這裡面有和珅啥事?這就是典型的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好在和珅與永貴的兒子伊江阿關係鐵。伊江阿偷偷把這事告訴了和珅,和珅沉著冷靜,在永貴彈劾他之前,利用自己在軍機處的職務之便,悄悄把一份彈劾安明的摺子放在軍機處。然後又準備了一份彈劾自己的摺子揣在懷裡,坐等永貴的彈劾。

另一邊永貴和豐昇額措辭差不多了,在朝堂上彈劾和珅包庇安明。沒想到和珅也立刻上了一道奏摺,也彈劾自己失察。再加上乾隆早就看到了軍機處中和珅彈劾安明的摺子,所以認為和珅是被安明坑了,於是乾隆帝告訴永貴,這裡面彷彿沒有和珅的事。

原本是永貴蓄謀已久懟和珅的行為,結果和珅的應對方式讓永貴措手不及。於是永貴化身懟神,對這事不依不饒,彈劾和珅提拔安明是徇私舞弊,現在又棄車保帥般的甩掉安明,節操碎成了渣渣。這樣的滑頭年輕人如果不處罰,天理何在?

乾隆帝最終還是支持了永貴,把安明凌遲處死,罰和珅降兩級,去監督崇文門稅務。這個處罰並不像一些文藝作品中認為的把和珅一擼到底去當個崇文門的稅務官,和珅的職務並沒有變,依然是戶部侍郎、九門提督、軍機大臣等等,只不過品級下降兩級,工資領的少了。而崇文門稅務監督,是和珅的兼職之一。

誰才是和珅最怕的同事?

乾隆帝最終還是支持了永貴,把安明凌遲處死,罰和珅降兩級


不過,這只是和珅噩夢的開始。從此永貴的人時刻在觀察著和珅,那是有錯要揪出來,沒錯製造個錯也得揪出來。

和珅覺得日子沒法過了,永貴不愧是懟神,能把和珅活活懟死。和珅就分析啊,自己為什麼玩不過永貴?很明顯,自己沒背景。要不就認個慫?給永貴賠禮道歉,請永貴收下膝蓋?但永貴不給和珅面子,不接受和解。

正當和珅要崩潰的時候,駐藏大臣伍彌泰奉旨回京,任理藩院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和珅經過縝密回憶,這個人彷彿就是他姥爺啊。伍彌泰真可謂大清一塊磚,一輩子就在外蒙、內蒙、新疆、西藏轉悠,就算這次回京也是暫時的。經過他的深度回憶,彷彿在很多年前,在女婿常保家見過一個叫和珅的小傢伙。原來是實在親戚啊,於是,和珅與伍彌泰相認,祖孫倆深度長談之後,伍彌泰保證要去幫和珅與永貴和解。後來和珅的岳父馮英廉也加入了伍彌泰的戰隊,一起找永貴給和珅說情。

伍彌泰與馮英廉怎麼說都是上三旗人物,也都是兩朝元老,做人不能太死板。於是永貴原諒了和珅,雖然和珅本來也沒怎麼得罪過他。不僅如此,和珅開始成為了永貴的門人,而且他夫人馮霽雯也拜了永貴當乾爹,和珅也就算是永貴的乾女婿。這段公案算是有了一個了節。

這件事對於和珅來說,影響可謂巨大。從此和珅看懂了這個社會,看懂了官場的潛規則。官運是否亨通,跟是否犯錯沒關係。不貪汙一樣背鍋,貪汙也未必有事。真要得罪了領導,孔聖人也能被製造出證據確鑿的種種大罪。看看歷史吧,像什麼多爾袞、鰲拜、年羹堯,哪個不曾經是偉大光榮正確的代名詞?但真要栽倒的時候,不都是大罪如從雪片般飄來?

這就叫政治,也是大清國高度專制下的特色。那麼,和珅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其實和珅應該會有一些彷徨。不到三十歲的年紀,遇到了種種這些讓他懷疑人生的故事,足以讓他明白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年輕的時候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大到可以相反的時候,都會有彷徨和不安,甚至會有恐懼。多經歷一些事情,確實更容易讓人成長。年輕時太順利,就容易天真。不過真要讓我挑一個,我倒是願意天真一點。但真相擺在眼前的時候,我不會假裝看不到。

誰才是和珅最怕的同事?


不過,和珅在面對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並沒有反思朝廷,也沒有對黑暗的官場有絲毫的批判。這裡邊就是乾隆帝高超的御下之術了。

我們看安明案的時候,很容易本能的去分析這裡面到底誰對誰錯,該怎麼處理?但是,乾隆帝不會這麼考慮問題。安明是誰他不關心,這個案子本身也沒什麼特別之處。乾隆帝處理這個案子的焦點在於如何處理可以讓自己顯得英明偉大,如何平衡永貴與和珅之間的關係,從而讓自己的“聖名”永存。

包括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以及各級衙門斷案也是一樣,大人們接到案子的第一反應絕對不是分辨是非,也不會去考慮從《大清律》的角度去解讀案件。一定是首先考慮本官怎麼斷案不會給自己惹麻煩,然後再看有沒有安全徇私舞弊的機會,最後再看案情本身,並用《大清律》來幫助自己完成前兩點。

所以,乾隆帝看到的是永懟懟發飆,這個必須支持。除了永貴的勞苦功高之外,這個人還是朝廷的一張名片。無論永貴在哪當官,最顯著的標籤就是清廉。老百姓從秦始皇時代到乾隆時代被馴化了兩千多年了,把清廉這個官員本分當成了不得的功績。

因此,乾隆帝保護、宣傳、營造永貴大清官的形象是必須的。那很自然的,永貴懟誰,乾隆帝都要先表示支持。那麼和珅呢?年紀輕輕升遷飛速,早就有非議。永貴彈劾和珅,無論和珅在這件事上是否真的有錯,都得辦他。要不然在感官上,人們會覺得乾隆皇帝包庇和珅。

但是,和珅這麼乖的寶寶也需要照顧情緒。所以乾隆帝勾著永貴把和珅的罪過放大,讓和珅感覺自己幾乎犯了死罪。在這個時候,乾隆帝再“法外施恩”,降兩級留任,讓和珅有死裡逃生的感覺,自然對乾隆皇帝感恩戴德。

但誰也不能說乾隆帝對這個案子不重視,不去丁憂這樣的罪過,一般情況下都是革職,情節嚴重的賜自盡,斷無凌遲處死的道理。這樣處理安明,恰好把乾隆皇帝重視孝道的一面演了出來。而且在民間也可以把人們的目光拉到安明身上來。

如果那時候有新聞,稿子上絕對是大肆渲染安明這個人不孝是多麼的可惡,皇上對此是多麼的重視,就連侍郎和珅因為不能及時發現這個事都被降了兩級。所以當時的人看不到安明案的深層密碼,只能從表象上認為這個案子的主角是安明。簡單的認為這就是一件不孝的案子,乾隆皇帝因為太孝順了,所以對不孝之人破格嚴厲處罰,並教育大家要孝順。

那麼,和珅就此走上貪汙之路了嗎?並沒有。真正讓和珅放開手腳去貪汙的,是另一個案子。到底這個案子哪一點打動和珅放飛了自我?我們下次來講講乾隆年間的一個奇案:李侍堯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