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荒活民書》談,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是如何賑濟救災的?

我國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

,農產品的種植在我國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但在種植的過程中難免會遭受自然災害,給國家帶來重大的損失。在古代救濟災民的方法並不多,最常見的就是由朝廷發放糧食給災區的百姓。

但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交通並不發達,從災害發生,到朝廷救濟,或許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而且到了之後並不排除有奸臣在路上剋扣糧食,就造成了古代災害發生並不能有效的去救濟。所以宋代鄱陽人董煟結合前人的經驗以及自己的想法寫了一本名叫《救荒活民書》的書。這本書在我國古代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中有著重大意義。

從《救荒活民書》談,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是如何賑濟救災的?

一、《救荒活民書》

在《救荒活民書》中列舉了20種救荒措施。有常平、義倉、勸分、禁遏糴、不抑價、檢旱、 減租、貸種、遺使、弛禁、鬻爵、度僧、優農、治盜、捕蝗、和糴、存恤 流民、勸種二麥、通融有無、借貸內庫

其中常平、義倉、勸分、禁遏糴、不抑價尤為重要,是解決災害的主要方法。董煟的主要治災的方法是利用平常百姓的儲備以及市場的價格進行賑災。而不是單純的利用朝廷發放糧食進行救濟。《就荒活民書》在賑災的意義上是獨一無二的,雖然說它並不是第一本關於賑災的書,但它代表著治理災害的一種新的思想,為後朝統治者們在治理災害時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從《救荒活民書》談,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是如何賑濟救災的?

二、從《救荒活民書》探析古代如何賑濟救災

1、利用市場

市場的價格決定了百姓的消費能力,如果在災害發生時米麵的價格瘋狂抬高那麼相對應的購買的就少,百姓就會流離失所。董煟提出的方法中有不抑價這種說法。意思是在發生災害後不去壓制價錢的意思。

災害發生後,當地的糧食價錢定會增加,如果不抑價的話雖然會高,但隨著本地價錢的糧食增加,那麼外地的一些商販定會帶著糧食來到災害區。這樣的話糧食一多,價錢就會減下去,而且數量上增加了很多,可以有效的達到治災的效果。其中在《救荒活民書》中也寫“商賈聞之,晨夕爭先唯恐後且虞後者,繼來米旣輻湊,價亦隨減”。利用市場來賑災。

從《救荒活民書》談,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是如何賑濟救災的?

2、通過百姓存糧及朝廷政策

救荒的主要方法還有常平、義倉、勸分以及禁遏糴。其中常平、義倉主要是通過平常在收成好的時候把米留下來一部分留作備用。可以讓百姓在災害來臨後有一段可以等待

救援的時間,如果百姓流離失所的話會造成社會的動亂,擴大災害造成的影響。

勸分是讓那些米糧較多的人分一部分已經沒有米糧的百姓,可以有效的使資源最大化穩定民心。而禁遏糴是通過買賣米糧來賑災。董煟在《救荒活民書》寫道:“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賑糶,義倉以賑濟,不足則勸分於有力之家,又遏糴、有禁抑價、有禁。能行五者,則亦庶乎其可矣。”

3、荒政的思想

而且董煟還主張荒政的思想來救濟災民,而在蘇軾《欒城集》中也寫“夫旱災之後,荒政之所備者尚煩;秋種雖生,終之可虞者非一 。”宋代陳祥《論語全解》卷七:“

凶荒則有 荒政之條,疾病則有疾醫之治,凡此所以庶之也 。”可知在古代荒政是一種賑災的重要政策。

從《救荒活民書》談,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是如何賑濟救災的?

荒政”的概念是指我國古代政府救濟饑荒的政策 、法令與制度。當然還包括救濟災荒的實踐活動思想見解和具體辦法等,它是

治標大於治本的思想措施。從《就荒活民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救荒活民,救荒是為了活民。那荒主要包括什麼呢?在這裡是由於天災造成了收成不好,從而百姓缺少食物。獲民是要達到的目的,可見荒的殘酷性。活民就是保證百姓能在災害中生活下來。從它的意義上來講與荒政接近。從它的內容上來看也是制度措施方面。

4、預防災害

當然一昧的去賑災並不是最終的目的,還要時刻防止災害的發生。

董煟就認為“蓋天下非有水旱之可憂,而無水旱之備者為可懼 。”古代的災害大多為洪水、乾旱、蟲災。對於洪水與乾旱是可以預防的。預防思想在這種

前瞻性有效性在荒政思想中同樣有著廣泛的體現。而《救荒活民書》雖然是針對救荒,但對於預防也十分重視。提及的方法中有倉儲備荒興利除弊以及荒政

從《救荒活民書》談,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是如何賑濟救災的?

災害到來後最大的影響就是

糧食的短缺,百姓的日常生活無法得到最基本的保證,之後就會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發生災害後提供足夠的糧食去救濟百姓。那就可以在收成好的時候建倉儲備糧食,以供災害後使用。除了建倉,統治者可以針對出現的問題並改正,可以很大程度上去預防災害

我們知道大興土木後就會經常發生災害,那麼如果統治者沒有對土木進行破壞,那麼災害就會相對的減少。在水位上漲時興修水利。在乾旱時也可以進行水的引流進行救濟。就如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北方缺水的問題。救荒不僅要有政策,還要有效的去實施,去實施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人去做。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主張增強官員在

預防賑災的意識,在災害來臨之前就有所行動。

從《救荒活民書》談,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是如何賑濟救災的?

三、總結

《救荒活民書》是中國歷史上現存第一部荒政專著,在荒政領域具有獨一無二

的開創性作用,為荒政著 述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也在我國古代賑災方面提供了方法。所以有《書馬元帥救荒事實後》中寫:“董焴輯救荒書至盡至美”。據記載,《救荒活民書》並不是第一本寫賑災的書,在它之前也有《青州賑濟錄》、《乾道振濟錄》,但《救荒活民書》把歷史上荒政理論書寫成書,開創了荒政思想的先河。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它是解決災荒問題的一把新鑰匙

《救荒活民書》提出瞭解決災荒的一系列方法,但是我認為預防災害賑災更為重要。應該從源頭上去解決災害的發生。畢竟賑災就代表著災害已經發生了,必定會有所損失,並會造成人心惶惶。而預防災害使得災害不再發生,國泰民安

,百姓安居樂業,我認為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董煟 《救荒活民書》

2:蘇軾 《欒城集》

3:陳祥 《論語全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