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王石一位成功的商人,一手創辦了萬科。這幾年,頻頻出現在八卦娛樂新聞,或因為老年遲來的愛情,田小姐,一位到處講“貴族”的美女。

很酸很澀的開頭,因為擠著公交,坐著地鐵,朝九晚五,在京奮鬥的年輕人,能量都很正,也許正朝著“貴族精神”努力向上。

關注王石和田小姐只是八卦精神足了點而已。但不知,八十年代曾在深圳剛開放時,那個迎著滿天黃土,倒騰玉米生意的王石那時對“貴族”是如何認知的呢?

相因心生,最近的王石又一次因“疑似整容”上了熱搜。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1983年

那是在1983年,王石第一次在深圳嚐到生意成功的喜悅,可高興了沒多少天,香港的一家報紙就報道說,香港有關部門從雞飼料中發現了致癌的物質,希望民眾在食用雞肉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這條報道一出來,就不斷地在香港的其他媒體上轉載,於是所有的香港人都開始不吃雞肉,改吃鴿肉了。這樣銷往香港的雞銷不出去,自然雞飼料也就不好賣,這就像一條完整的食物鏈,突然一環斷了,後面的那些環自然也就散了。

王石求爺爺告奶奶,才終於銷出了這幾千噸玉米,這幾千噸玉米不但把王石前幾次賺的40萬元搭了進去,還欠下了70萬元的債務。

王石在床上整整躺了幾天幾夜,拿著那張報紙不斷追問自己:“王石,你真的就這麼容易被這麼一條短短的消息打敗嗎?”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每問自己一次,王石就否定一次,同時他覺得報紙的這條消息完全是扯淡,玉米里不可能有致癌物。於是他打點行裝還要去北方販玉米。

許多人都勸王石別冒險了,雞都銷不出,玉米還能銷出去?可是王石誰的話都不聽,他只相信自己。

王石來到大連,大連的糧油公司一見王石就像見了親人一樣,這個時候大連糧油公司的經理正為銷不出玉米發愁,王石一口氣把大連糧油公司所有庫存玉米都訂購了,緊接著王石又來到天津、青島,把這些地方的玉米庫存都給訂購了。

首批7000噸玉米從北方裝船起運,看著這7000噸玉米,王石的心也是非常忐忑,這是他最後的希望。

當裝載著7000噸玉米的貨船還有兩天就要停靠在蛇口赤灣碼頭時,香港的那家報紙登出一封致歉信,對錯誤的報道雞飼料中存在致癌物質進行道歉。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一婚

王石前妻王江穗。

王江穗的父親,叫王寧,曾經是王輝的戰友,建國後歷任廣東省公安廳廳長,廣東省政法委主任、省委常委,廣東省副省長,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兼省紀委書記、省顧委主任。

王石在講述自己賺第一桶金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他在深圳販賣玉米的事兒。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場景,也曾被很多媒體報道過。

王石跑去廣東海運局讓他們開闢北方航線。

但王手裡沒錢,他就讓對方先發貨自己半年之後再結清。1983年4月到12月短短8個月,王石賺了300多萬元。“這就是我下海挖的第一桶金,乾乾淨淨。”

王江穗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王石的事業。

唯一的一次被關注是在2007年7月6日,王江穗買入6900股萬科A股票,到7月19日報收於23.31元。

當王石老婆買自家股票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業內和股民巨大反響,出現“違規操作”和“內幕交易”等質疑。

而據萬科內部人士透露的消息,王石與王江穗的確已經離婚。

稱兩人已20年沒有感情一直沒有公開直到女兒長大,遇到田小姐才有“婚變”一說。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田小姐

那頓紅燒肉,到現在仍在人們的口舌中有餘香。

自此田小姐走進大眾視野。

她是個演員,又愛組織各種聚會,各種節目,各種宣揚女性個性,其實她也許挺能幹。

2006年,25歲的田樸珺從香港回來,報名讀了長江商學院EMBA,修讀傳媒管理課程。

江湖傳言田樸珺就是在長江商學院認識王石的,但其實並不是。

2007年當著名球星羅伯特巴喬抵達北京時,26歲的田樸珺撲上去的照片新聞上搜搜都是,在巴喬臉上連親兩下,還給巴喬一封表白信,其中有一句是:我非常需要你強烈的擁抱。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從這裡可以看出,田小姐一直很努力,梁朝偉,梁家輝,巴喬……直到56歲的王石出現。

那一年,田樸珺和吳秀波出演了電視劇《相思樹》後,有段時間無戲可拍,便兼職當起了爛尾樓顧問,幫助之前在香港認識的朋友在大陸進行房地產投資。就這樣,她先認識地產圈大佬馮侖。

馮侖是王石的同行人,都是地產大佬,也是他們一行去的“幸福指數最高”國度,不丹。

從此,王石和田小姐時常出現在各大八卦新聞。

田樸珺不管是當製片人,還是當作家,其實都是在利用王石的影響力。於是她被人稱為“王的女人”,但她卻想讓“王”成為“田”的男人。

田樸珺說:你看田字裡橫豎都是一個王,我應該做得比他多才對!

2014年8月11日,田樸珺出書了!書的名字是《習慣就好》,這是田樸珺的首部個人隨筆集。田小姐放下了“高大上”的“男閨蜜”專欄,專心在《習慣就好》中自曝她在紐約那些年的勵志往事。

《習慣就好》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獻給所有和我一樣,出生在平凡家庭但有燦爛夢想的女孩。”

在新書發佈會上,她開始標榜自己是“新時代的獨立女性”。

田小姐對男讀者說,《習慣就好》可以給女兒看,從小塑造她們的獨立個性。但是,不適合給老婆看……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曾經

2015年12月17日,萬科股權之爭激烈之時,田小姐在微博中也曾發文助力:好人必須贏,壞蛋必須死!

其實王石很努力。

王石在他的《道路與夢想》自傳中描述:

我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從軍隊轉業後在鄭州鐵路局工作。母親是錫伯族。錫伯族歷史上是個遊牧民族,能征善戰,其中一個分支跋涉兩萬裡,大舉遷徒軍屯伊犁河谷,為保護西北邊疆立下戰功。

我一直認為,自己的身上也延續了這種野性的精神和對生命行走的強烈渴求。

登山,是從童年開始的。記得在小學一年級,我還在北京上學。一次春遊,同學們被老師帶領著一起去郊區爬山。班級裡組織了三個小分隊,看哪個小分隊先爬上去,先到的小分隊就是第一名。

我就在其中一個小分隊負責看管旗幟,結果,我代表所在的小分隊將旗第一個插到了山頭上。這是我在戶外活動中獲得的第一個榮譽,漸漸地,我開始熱愛上了登山。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很小年紀,我就是個很好勝的孩子,即使是在外婆家。

一次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偷瓜:趁瓜棚裡的看瓜人睡午覺的工夫,大夥“貓”進瓜地摘香瓜。

看瓜人醒來發現了我們,其他的孩子都嚇跑了,可我藉著瓜秧隱蔽,一動也沒有動。看瓜人沒有發現我,返回繼續酣睡。我把圓領衫脫下紮成一個口袋,背了整整一口袋香瓜回到孩子們中間。

這一次,我就成了村裡的孩子王。學生時代,我不是一個守紀律的學生,除了數學優異外,其他功課平平,曠課、闖禍,一次爬樹掏老鴰窩下不來,甚至還驚動了消防隊。

有人認為:王石從創辦與發展萬科,到爬遍全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再到花甲之年去西方學習深造,都是和他性格有關係。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頑石

如果再給王石20年,那20年後會不會還有個偉大的企業因他而生?那20年後會不會田小姐成為相守之愛,也許那時候,都是個人寫作的想象了,後人只能靠看他的自傳,以及八卦新聞來認識他了。

這是王石在湖畔大學的演講資料,激發我不斷奮鬥的兩大動力源泉:自卑和私心。

第一,自卑是一種動力。

我自小非常喜歡體育,小學一年級開始學打乒乓球,很快又踢足球,打排球,打籃球,喜歡短跑,後來改成中長跑、長跑,喜歡跳遠、推鉛球,尤其喜歡三級跳。

但是這些運動當中我都找不到感覺,因為個子不夠,所以在體育上,我一直有自卑心態。

直到小學三年級,有一次郊遊去爬一個小山坡,我們班分成四個小組看哪個小組最先登上山頭。

我是我們小組的旗手,結果我小組第一個登上山頭,把旗插在那了。

我才發現登山我比較快,因為我有登山的長處。一不小心,珠峰上去了兩次,七大洲也登完了,再徒步穿越南北極。

就是這種自卑心態,讓我就一直不服氣,一直在尋找比較優勢,這是我想說的一點。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第二,“私心”也是一種動力。

我就從“私”字來談,我與深圳40年。

1977年,我到了廣州鐵路局,工程五段,身份是技術員,第二年,我負責施工工程到深圳工作一年,又回到廣州鐵路局的沿線其他地方進行施工。

80年工作轉到了外經委,83年就隻身到了深圳。我為什麼要到深圳?

當時我在外經委是副科長,但是再往上升職完全是聽天由命,而聽天由命概率是非常小的,我已經看到了我這一輩子。

最近王石出新書《我的改變》,他曾在媒體採訪中說:“我從來沒怕過老”。

其實,人生不過如此精彩。只是希望,他真的要整容時,不要忘記“相由心生”。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那個王石,“老來入花叢”

乳財傳媒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