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吃老鼠後會不會得鼠疫?

水道山行


原因:

貓對鼠疫桿菌低敏感,高抗性,染疫後大多能自然痊癒,並在體內長時間保留鼠疫特異性抗體(F1 抗體)。

鼠疫是一種少見而危險的疾病,由鼠疫桿菌引發,這種病菌通過野生齧齒動物及其身上的跳蚤傳播。現代醫學技術已將鼠疫的致死率由93%降至16%左右。

根據傳播途徑不同,鼠疫可分為腺鼠疫、肺鼠疫等類型。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而肺鼠疫病死率較高。各型鼠疫早期的全身症狀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熱、衰竭、出血傾向、意識模糊、頭痛及四肢劇痛、局部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擴展資料

鼠疫桿菌在低溫及有機體生存時間較長,在膿痰中存活10~20天,屍體內可活數週至數月,蚤糞中能存活1個月以上;對光、熱、乾燥及一般消毒劑均甚敏感。

日光直射4~5小時即死,加熱55℃15分鐘或100℃1分鐘、5%石炭酸、5%來蘇,0.1昇汞、5~10%氯胺均可將病菌殺死。

鼠疫菌可通過以下途徑傳播給人:

(1) 媒介昆蟲:主要是通過染疫跳蚤的叮咬,其它吸血蟲媒,如硬蜱、臭蟲、蝨子等,在自然條件下也可以攜帶鼠疫菌。

(2) 直接接觸:人與感染鼠疫的動物(包括家畜)、媒介昆蟲、鼠疫患者及其屍體,帶菌分泌物和排洩物和排洩物直接接觸皆可引起感染。人們獵取或剝食旱獺是常見的直接接觸感染途徑之一。

(3) 飛沫:續發或原發性肺鼠疫病人可以通過呼吸、談話、咳嗽、打噴嚏等藉助飛沫經呼吸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鼠疫,並迅速造成肺鼠疫大流行;在剝製染疫動物過程中,由於飛沫四濺並可通過呼吸道引起直接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