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本—:缺“錢”的華夏人壽

萬能險大戶轉型3年記 | 樣本—:缺“錢”的華夏人壽

導讀

2016年底,強監管升溫,萬能險大戶首當其衝,9家險企接監管函。責令之下,轉型加速。如今3年已過,9險企轉型成效如何?今日起,“保財論道”推出系列文章《萬能險大戶轉型3年記》窺轉型步調,析難題何在,探成效幾何。

入圍2019年度《財富》世界500強;2018年營業收入1886億元;截至2019年1月,規模人力突破50萬;截至2019年3季度,公司累計總保費2230億元,市場排名第三位,連續五年實現盈利。

諸多光環加身,乍一眼看起來,華夏人壽與“缺錢”二字,風牛馬不相及,但細究來看,或並非如此。

業務結構轉型優化“換擋期”引致的負債端資金高成本;保費高增速表象後的鉅額費用支撐;資本金未得補充、償付能力的隱憂;外延醫養科技所需的海量資金投入,種種疊加,華夏人壽如何不缺“錢”?

01

過渡期:保費短檔換長檔

萬變不離其宗,保險業務乃立根之本,“保財論道”從此先行切入。

稍加回顧,以2012年為分水嶺,華夏人壽開啟“華夏速度”,在業內初現鋒芒,2013年6月,華夏人壽年度總保費突破100億,超越2012年全年業績;2013年9月,總保費突破200億;2013年全年,華夏人壽規模保費369.62億元,排名首度躋身行業前十。2014年,華夏人壽規模保費倍增至705.17億元;2015年突破1500億;2016年突破1800億。

正如業內熟知,華夏人壽保費飆升得益於兩大“功臣”,一是短期險業務,即萬能險,二是銀保渠道,極為直觀。2014年、2015年,萬能險保費佔華夏人壽規模保費的比重都在95%以上。藉助銀保渠道,大肆銷售中短存續期產品,天時地利缺一不可。

客觀來說,因萬能險業務佔比較大被監管“點名”之前,華夏人壽也有主動調整保費結構。

2014年,華夏人壽開始探索銀保渠道的業務轉型,躉交由一年期轉向三年期;2015年由躉交轉向期交;2016年大力發展期交的基礎上,產品險種向更高業務價值轉變。2019年上半年,華夏人壽期交保費突破200億,90%以上佔比為長期期交,價值轉型小見成效。

短期業務來錢快,早年配合投資,更可在資本市場“大殺四方”,賺得盆滿缽滿。縮減短期險業務,轉向發展長期壽險尤其是長期期繳業務,是無可挑剔的最優解。但眾所周知,華夏人壽產品條線費差率較小,主要盈利點在於利差率,這一轉身,給華夏人壽帶來的最直接壓力,即是負債端的高昂資金成本。

早前即有業內人士測算,目前,華夏人壽保險業務資金成本率約為5%,並不算低。一般而言,成熟優質壽險公司,高利差主要是負債端低資金成本率而非資產端的高資產收益率。但從華夏人壽現有結構看,尚未能成功進階,但這也是國內多數險企的常態,並非華夏人壽一家所短。

不過,由於規模盤子鋪的過大,華夏人壽負債端保費結構,傳遞至投資端而承受的壓力,並非其他公司所能比擬,尚且需要儲備資金支持和時間調整才能平滑過渡。

02

磨合期:高舉費用撐保費

部分險企萬能險業務被“卡”後,規模保費出現斷層式下滑。不同的是,長期以來,華夏人壽的保費增速保持整體上揚趨勢。

2017年,華夏人壽大刀闊斧,將萬能險業務佔比從上年度的75%壓縮至50%,原保費翻倍,一合算,規模保費僅同比下滑4個百分點。2018年,華夏人壽規模保費2306.03億元,同比上漲3成,萬能險在原有基礎上略有下調,原保費仍近乎翻倍。

萬能險大戶轉型3年記 | 樣本—:缺“錢”的華夏人壽

調期限,萬能險業務穩中有降,發力原保險業務,推動規模保費發展,自然也稀釋了萬能險業務佔比。迴旋軟著陸,不得不佩服華夏人壽的經營之道,這背後,自然也付出了沉重代價。

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高速增長的背後,少不了高費用的支撐。“保財論道”從華夏人壽年報中扒出一組數據——“手續費及佣金支出”項目,2013年,華夏人壽費用支出4.46億元,2016年已飆升至86.28億,2017年幾近翻倍,2018年,支出高達211.59億元,5年,47倍。

銀保渠道的高手續費,大量招收代理人搞人海戰術,“挖角”同行優質團隊衝鋒陷陣,給予營銷團隊更多的投入和利益,華夏人壽的保費規模,免不了靠砸錢。

該花的錢必須得花,資金緊張了怎麼辦?自己人先勒一勒腰帶。2019年年初,華夏人裁員、減編、控制薪酬的公文在業內流傳。儘管“掌舵人”趙子良出來表態:華夏人壽實行末位淘汰、減員增效已有多年,但不可否認,控費增效是最終目標,更為嚴苛的競爭已在上演。

偏高的營銷費用、嚴格的控費制度,看似矛盾卻又是華夏人壽的真實寫照,繼續深究,難以避開的還有其存隱憂的償付能力。

保費規模與註冊資本金相輔相成,但在華夏人壽,卻呈現出保費規模單邊上揚的現象。2009年至2015年,華夏人壽8次增資將註冊資本從4億元提高到153億元,2015年至2018年,華夏人壽規模保費從1572.14億元提高到2306.03億元,700多億的增量,註冊資本金仍為153億元。

規模擴張勢必導致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除非實際資本得以補充提升。截至2019年3季度末,華夏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14.77%、131.14%。縱覽數據,2015年至今,華夏人壽綜合償付能力看似穩定,但對比行業平均來看,仍有一大截差距。

萬能險大戶轉型3年記 | 樣本—:缺“錢”的華夏人壽

當然,償付能力數值並非越高越好,如若能夠一直將償付能力保持在這一區間範圍,華夏人壽可以說是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資本金,但前提是,經營無閃失、外部無風險。但從發展週期來看,作為成長型險企,華夏人壽已然存在一定資本金需求。

從華業資本到中天金融再到近日傳出的正大集團,華夏人壽身上的資本故事綿綿不止,然而,金主何時才能“攜款”入駐?

03

展望期:雙創驅動待“結果”

明者因時而變。保險+科技、保險+醫療、保險+養老等“保險+”戰略,早已不是業內新事物,更有耕耘多年者。

時至2018年末,華夏人壽總資產超過5000億,保持行業第6,如今,總保費規模一度達到行業第4,硬實力不可小覷,但環顧行列左右險企,科技、醫養“軟實力”或有差距。

對外發聲方面,華夏人壽向來低調,但也正因如此,稍加透露的信息,反而更能窺清其動作。2017年,恰值監管趨嚴、保險行業發生深刻變革的節點,華夏人壽以“提質增效”為理念,制定“1212戰略”的五年發展規劃,戰略核心即是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手段。

彼時,將科技創新視為第一發展引擎的華夏人壽,在結合各業務線實際需求的基礎上,推動落實了一批項目,例如,在客戶服務方面,實現了投保、核保、承保、保全、理賠的全流程互聯網化;研究推動遠程視頻客服項目。而這,部分科技驅動力險企早已更新迭代。

2017年末,華夏人壽總精算師李建偉在“第十二屆亞洲金融年會”上發言指出,華夏人壽在2017年組建了專業的健康保險事業部,計劃在健康險產品創新、業務模式創新方面有所突破。

2018年,華夏人壽繼續全面推進“科技+管理”的“雙創”戰略。科技創新上,按照“客戶需求體驗、技術成熟程度”兩個方向進行佈局,寄希望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全面賦能至各大營銷和服務場景,重塑業務模式。雷聲大雨點小,成果或難在短期呈現。

2019年度計劃工作會議上, 華夏人壽將發展願景升級為“青春化、科技化、生態化”,連續三年提及“科技”二字,不難反映重視程度。

事實上,無論科技還是醫養,華夏人壽在業內都稱不上有優勢,遑論自主研發、自主創新更與第一梯隊險企差了好幾個身位。要從資產驅動型險企,轉向資產、科技雙輪驅動,需要的投入不是一點半點,需要的時間同樣不止一點半點,砸錢、砸人缺一不可,更熬過靜默的沉澱期方能有所收成。

結語

非堅守無以質變。

新戰略起航、價值全面突破,通過去中間化、去行政化,可以看到,華夏人壽亦在慢慢精兵簡政,從“高速”到“換擋勻速”再到“提檔加速”,華夏人壽的“糧草”或也需要補足。


END

“垂直聚焦保險業,點睛行業發展路”,歡迎關注保財論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