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ixel 為何存在?

你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 Pixel 這個手機系列。

它被人們稱作 Google 的「親兒子」,集各種尖端技術於一身,享受著第一時間的系統更新和軟件支持。

但它的市場份額長期被歸入統計數據的「其他」類別,而且 Google 似乎也不怎麼關心它到底賣得好不好。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Pixel 手機並不在中國大陸市場發售,這也讓它的存在感和影響力幾乎僅限於數碼愛好者的圈子之內。

那麼,Pixel 手機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借體驗該系列最新款 Pixel 4 XL 的機會,我想試著探究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在此之前,先說一些零碎的細節:

◉ 雖然 Pixel 4 XL 的屏幕尺寸不算小,但厚度和重量控制得都不錯,類膚材質的側邊框既保證了質感,也提供了舒適的握持手感;

◉ 比起異形屏,我更介意「非對稱」,因而一開始 Pixel 4 XL 這寬大的「額頭」看起來確實很扎眼。不過正常使用中注意力畢竟還是集中在屏幕上,所以用著用著也就習慣了;

◉ 考慮到上市時間和售價,Pixel 4 XL 的核心硬件配置確實不算頂尖,不過日常使用中系統和軟件的響應速度和流暢度都沒什麼硬傷,這其中 90Hz 刷新率的屏幕起了很大作用;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 我算是非常輕度的手機用戶,所以即便電池容量只有 3700mAh,Pixel 4 XL 的續航能力也完全足以支撐一天的使用,但這個結論很可能不適用於中度和重度用戶;

◉ 目前幾乎所有常用的國內 App 都還未適配 Pixel 4 XL 的 3D 面部識別,移動支付等場景只能靠輸入密碼來進行身份驗證,使用體驗「一夜回到解放前」。

交代完畢,進入正題。

Motion Sense:毫釐之間,大有可為

說來遺憾,Pixel 4 XL 最具吸引力的新功能,恰恰是我們很難體驗到的 Motion Sense。Google 官方表示,這項功能目前適用於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和大多數歐洲國家,以及我國臺灣地區,明年春季將在日本推出。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Motion Sense 脫胎自始於五年前的 Project Soli,其本質是利用雷達識別動作信號,拓展人機交互的維度。但雷達技術的特殊性也使其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落地受阻,比如由於 Motion Sense 使用的 60GHz 毫米波頻段並未向民用領域開放,Pixel 4 系列手機就此無緣印度市場。

不過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還是通過特殊辦法繞過限制,開啟了手上這臺 Pixel 4 XL 的 Motion Sense 功能。(刷機有風險,不建議嘗試)

如果看過相關的操作演示,你可能會覺得 Motion Sense 不過又是一種實現隔空手勢操作的方案,畢竟它在 Pixel 4 XL 上的應用場景,好像除了揮手切歌,就是調戲動態壁紙上的皮卡丘。但實際上,Motion Sense 的技術優勢和應用前景遠不止如此。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可是誰又不喜歡這隻黃皮耗子呢?

首先,比起以結構光、ToF 和光學成像為代表的主流技術,雷達在動作識別方面具有精確、快速、低功耗等優勢,並且由於不涉及圖像採集,對保護個人隱私來說也更友好一些;其次,手勢操作只是 Motion Sense 的三種交互維度之一,另外兩種這裡姑且稱之為「感知存在」和「提前預判」。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動圖截取自:Google

當 Pixel 4 XL 平放在桌面時,雷達組件會在空間中投射出一個半徑 30 到 60 公分的半球形區域,只要你的手或身體其他部位進入這個區域,都能被探測到。這無形中大幅增加了手機接收外部信號輸入的感知範圍:準備拿起手機時,Motion Sense 可以在手接觸到機身之前喚醒屏幕並觸發面部識別,讓解鎖過程更加順暢、無感,此之謂「提前預判」;而當你從桌旁離開一段時間後,手機還會自動關閉 AOD 息屏顯示來節省電量,等你回來後再重新開啟,這就是「感知存在」。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拿起手機之前,面部解鎖已經啟動

長久以來,我們與智能手機的交互大體上遵循著最基本的「輸入-輸出」模式:輸入指令在先,輸出結果在後。Motion Sense 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手機開始懂得「察言觀色」,從一舉一動中讀出你的意圖,提前做好準備,即時給出回應。

並且,Motion Sense 在 Pixel 4 XL 上的應用還只是「初試牛刀」。從 Project Soli 的宣傳視頻中可以看出,雷達的識別精度其實足以分辨更加細微的動作,比如用手指旋轉一顆假想的旋鈕,或者撥動一個虛擬的滑塊。 於是我們可以想象,未來與手機的隔空交互將不再是對著空氣「扇耳光」,而是指尖的「輕攏慢捻抹復挑」,無論多麼複雜的操作,毫釐之間都能搞定。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動圖截取自:Project Soli 視頻

這樣看來,手機可能並不是最適合 Motion Sense 發揮功用的載體。試想一下,如果智能手錶之類的可穿戴設備用上這項技術,我們與其的交互就將不再受限於狹小的屏幕和袖珍的按鈕(其實在 Project Soli 階段 Google 已經做過相關嘗試);用觸屏替代傳統的汽車中控固然極具未來感,但無法盲操作的缺陷還是容易讓司機分心,而 Motion Sense 或許能在效率和安全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思路一旦打開你就會發現,這枚小小的雷達芯片,將來大有可為。

計算攝影:「軟硬兼施」才是正道

這幾年 Pixel 系列在影像方面獲得了不錯的評價,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其他廠商爭相在硬件上開展「軍備競賽」時,Google 卻選擇了「計算攝影」這條路。雖是另闢蹊徑,但直到去年,Pixel 3 系列仍然僅憑一顆後攝穩居手機攝影能力的頭部陣營,實力口碑兩開花,足見其在軟件算法上的積累之深厚。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到了 Pixel 4 系列,Google 終於在相機硬件上有所動作了——但也只是新增了一顆長焦鏡頭而已。並且比起單純的硬件能力提升,Google 更希望這顆新鏡頭的加入可以輔佐軟件算法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長焦鏡頭與 Super Res Zoom 算法搭配,理論上可以更顯著地提升手機拍照的變焦能力。

Super Res Zoom 的腦洞實在清奇。雖然本質上還是多幀合成,但它別出心裁地利用了拍照時人手無法避免的輕微抖動來進行多幀圖像採集,再通過一系列算法完成圖像的對齊和降噪。

為了對 Pixel 4 XL 的變焦能力建立更加清晰的認知,我找來了最近發佈的小米 CC9 Pro,看看 Google 的計算攝影和國內廠商所謂的「混合變焦」以及高像素超採樣的「大力出奇跡」相比,到底是個什麼局面。

(以下樣片僅壓縮分辨率,無任何後期修正。如無標註,拍攝機型見水印。)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這是站在同一位置分別用兩臺手機的廣角鏡頭(主攝)拍攝的照片,方便大家作為參考。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2 倍變焦狀態下,Pixel 4 XL 調用了 1600 萬像素的長焦鏡頭,而小米 CC9 Pro 則是通過 1200 萬像素的人像鏡頭完成拍攝。需要注意的是, Pixel 4 XL 長焦鏡頭的光學變焦倍數在 1.6 倍左右,通過裁切實現 2 倍變焦,因此成片的分辨率同樣是 1200 萬像素。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左:小米 CC9 Pro,右:Pixel 4 XL

放大觀察畫面中央寫有「奠基」「竣工」字樣的紀念碑可以看出,二者在解析力上沒有太大差距,小米 CC9 Pro 的銳化程度較高,因而字體觀感上顯得更加清晰,但也加重了畫面噪點,碑身和後方牆面的純淨度不及 Pixel 4 XL。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5 倍變焦時,小米 CC9 Pro 憑藉基於超長焦鏡頭的混合變焦實現反超,放大觀察會發現畫面純淨度和解析力均優於 Pixel 4 XL,紀念碑上的小字明顯更加清晰。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左:小米 CC9 Pro,右:Pixel 4 XL

但反過來說,Pixel 4 XL 在硬件不佔優的情況下仍能達到這樣的成像水平,軟件算法應該發揮了很大作用,照片整體維持了較高的可用度。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來到 8 倍變焦,這是 Pixel 4 XL 能實現的最高變焦倍數,確實可以看出畫質出現了更明顯的劣化,與小米 CC9 Pro 的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不過還是那句話,考慮到兩者的硬件差異,Pixel 4 XL 的成像水平依然是好於預期的。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最後一組對比,左邊由小米 CC9 Pro 的 1 億像素直出照片裁切所得,右邊則是 Pixel 4 XL 8 倍變焦照片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出即便有超高像素加持,單純數碼裁切的成像效果仍然是比不過「長焦鏡頭 + Super Res Zoom」這套組合拳的。正因如此,Google 官方建議大家用 Pixel 拍照時直接在取景階段通過變焦完成構圖,而不是拍攝後再對成片進行裁切構圖,從而獲得更好的成像效果。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Pixel 4 XL 配備長焦鏡頭的另一優勢在於,雙攝配合可以獲得更加豐富的景深信息,從而實現更優質的人像模式背景虛化效果。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上面這張照片中的聖誕樹對人像模式來說是比較棘手的拍攝主體,成片難免局部穿幫,但摳圖的準確度總體還是比較高的,背景虛化效果也比較自然。另外,拍攝時系統會額外保留一張不帶虛化效果的照片作為備選,可惜用戶只能二選一,無法後期手動調整虛化程度。

除了新增長焦鏡頭之外,Pixel 4 XL 也對該系列已有的一些拍照功能進行了加強。比如原來的 HDR+ 升級為 Live HDR+,通過機器學習實時估算成片效果,使取景框畫面「所見即所得」;另外曝光控制現在可以分別調整亮度和陰影,在大光比場景下有助於更好地還原暗部細節,但代價是暗部噪點也會更明顯。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左:自動模式直出,右:手動調整陰影部分後

Night Sight(夜視)的可用性很高。不同於其他一些廠商的「夜景模式」,Night Sight 並不追求「亮如白晝」,而是儘可能保留夜晚的氛圍。從對比中可以看出,開啟 Night Sight 後,畫面整體亮度並沒有急劇飆升,但天空部分的噪點得到了明顯抑制,暗部細節也有了肉眼可見的增強。正所謂「白天不懂夜的黑」,這樣的夜景成像思路顯然更符合實際。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上:普通模式,下:Night Sight 模式

從 Pixel 4 XL 的實際拍照效果中,我們至少能得出兩方面的結論:其一是硬件的升級絕非毫無價值,比如光學變焦在算法面前仍然保有優勢,而超廣角鏡頭的缺失也很難從軟件層面來彌補;但換個角度看,Pixel 4 XL 在鏡頭模組規格不及多數競品的情況下仍然達到了目前的成像水平,這不禁讓人反思:比起一味「堆料」,我們是否真的壓榨出了硬件的全部價值?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其他樣片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最後說說系統自帶的 Google Camera 操作體驗上的兩個槽點:

◉ 變焦滑塊默認不顯示,需通過雙指縮放取景畫面或點擊對焦來呼出,不利於單手操作。這也讓我一度以為無法用點擊的方式在 1 倍和 2 倍變焦狀態之間快速切換,直到在相機設置菜單中發現可以通過雙擊取景畫面來完成這項操作;

◉ 某些場景下,取景畫面非常模糊,讓人誤以為沒對上焦,但實際上成片是很清晰的。

原生 Android:真心喜歡,還是「葉公好龍」?

真正體驗過之前,別輕易說「喜歡原生 Android」。——這是上手 Pixel 4 XL 之後,我最深的感受。

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 Pixel Launcher 無法套用第三方圖標包,不知道系統多任務界面不能像定製 ROM 裡司空見慣的那樣「鎖定後臺應用」(畢竟如今原生 Android 的多任務界面跟後臺管理已經沒多大關係了),也沒意識到下拉快捷開關面板里居然沒有調整響鈴狀態的按鈕(因為它和音量滑塊結合,需要通過實體音量鍵呼出)。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這些小功能的缺失尚且令人介意,就更別提原生 Android 在本地化方面的缺失會對日常使用造成多大的影響了。其他不說,下載應用都需要搭梯子,第三方軟件商店又不支持靜默安裝,光這一點就足以勸退很多人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落差,大概是因為我曾經用過最接近原生 Android 的系統,也不過是一加的氫 OS 而已。

在很多人眼裡,氫 OS 堪稱「簡陋」。但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從騷擾電話標記到驗證碼自動填充,從應用雙開到負一屏中與移動支付相關的快捷方式,在這些國內用戶離不開但又很難意識到的功能上,氫 OS 做得並不粗糙。

你當然可以通過安裝第三方應用或服務來補足原生 Android 的缺失,然而如果連基礎功能都要自己動手,使用成本對普通用戶來說也確實太高了點。

所以,當我們說「喜歡原生 Android」的時候,我們究竟指的是什麼?

◉ 希望能夠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系統升級;

◉ 除核心功能層面必要的改進(本地化)之外,不希望廠商在系統中強行集成過多非必要的功能或服務;

◉ 給用戶充足的自由選擇權,按需定製,豐儉由人。

這是體驗過 Pixel 4 XL 之後,我給出的回答。

尾聲

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沒打算往全面體驗或者購買建議的方向寫,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Pixel 4 XL 都不適合拿來當主力機使用——沒有順暢的購買和售後渠道,不支持物理雙卡,系統和軟件生態「水土不服」...任何一條單獨拎出來,都足以讓人打消入手的慾望。

如此局面當然和國內手機市場的特殊性有關。但哪怕放眼全球,選擇 Google「親兒子」的人依然只佔少數。

於是我們不得不回到開篇提出的那個問題:Pixel 手機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Google Pixel 为何存在?

我想,Google 當下需要的是一個硬件載體,來承託其在軟件工程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規劃和願景。而今時今日,這份願景的名字叫做「Ambient Computing(環境計算)」。它的核心要義,是讓軟件和算力擺脫對特定硬件的依賴,融入我們周遭的環境之中——在你身邊,隨叫隨到,有求必應。

要擺脫硬件形態的桎梏,就必須跳出人機交互的思維定勢,就必須讓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成為主角。於是我們看到了 Google 對雷達技術的探索,以及在圖像處理領域的深耕——落到 Pixel 4 XL 身上,就有了 Motion Sense 和計算攝影。

「環境計算」的願景如若成真,各種形態的硬件設備都能為用戶提供無差別的服務和體驗。到那一天,Pixel 手機達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們也可以和它揮手告別了。

◉ @羅萊爾特 為本文拍攝了產品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