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直面背叛,皇帝更需要安全感

忽必烈:直面背叛,皇帝更需要安全感

文丨《那些年》曉婷

人世間,背叛每天都在發生:同心同德的好兄弟驟然翻臉,同進同退的合夥人突然放棄,相扶相攜的愛人選擇背離……背叛一旦發生,背叛者不一定會經受良心的拷問,但是遭到背叛的人卻會“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疑心病之下,從此不敢將後背交給他人。

背叛,對於皇帝來說更是不能承受之重。就拿忽必烈來說,在他即位後就遭遇了數次背叛:來自同胞兄弟的,來自曾經信任的手下的,來自昔日盟友的……這些背叛既改變了蒙古帝國的走向,也改變了忽必烈的用人策略。

對於帝王而言,背叛的殺傷力太大,後遺症也更加嚴重。如果背叛不可避免,那麼怎樣才能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呢?

來自親人的背叛

在各種“背叛”中,來自親人的背叛,是最讓人猝不及防也最讓人五味雜陳的。

1259年,蒙哥汗在征伐南宋的途中猝然死去,因為沒有留下遺囑,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為汗位展開了爭奪,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雖然以阿里不哥失敗作為終結,但卻是蒙古諸王反叛忽必烈的開始。

首先站出來的是他的堂侄海都。海都是窩闊臺之孫,成吉思汗曾經說過,只要窩闊臺有一個吃奶的後代,都比其他人優先繼承,因此他不斷反對忽必烈。

1268年,海都的軍隊突襲了蒙哥之子所統御的部眾,這被忽必烈視為海都背叛的信號。於是漠北的元軍出兵,一直將叛軍追至兩千餘里以外,忽必烈才下令停止追擊。

1269年春,朮赤家族、察合臺家族和窩闊臺家族三方會盟於塔剌思河。三方議定:互結為“安答”,並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隨著利益的重新分配,海都的勢力越來越強,他開始和忽必烈在天山南北兩路直接對峙和爭奪。

忽必烈:直面背叛,皇帝更需要安全感

就在堂侄這個心頭大患還沒有解除的時候,忽必烈的親侄子又在背後做起了手腳。當時,忽必烈為了穩住西北局勢,派大臣安童輔佐自己的四皇子、八皇子坐鎮西北,大軍之中有不少當年支持阿里不哥的諸王后裔,蒙哥的第四子昔裡吉也在其中。這些不安定因素已露出驕兵難制的態勢,甚至發生拘殺朝廷使臣的事件。但忽必烈未興師問罪,而是採取和解態度,“選使往諭之”,對方“悔謝,為設宴”,並贈禮物。

1276年,在他人的煽動下,昔裡吉起兵叛亂,拘捕了兩位皇子以及丞相安童,元朝在西北的重兵集團頃刻瓦解。昔裡吉為增強與忽必烈抗衡的力量,爭取外援,把兩位皇子送往欽察汗國,安童則被送往海都處。海都並不急於利用這個機會,他寧願坐山觀虎鬥,讓拖雷家族內部自相殘殺,因此留下安童並授以官職。

得知昔裡吉叛亂,忽必烈立刻派出大軍,這次平叛花了7年時間。叛軍因為屢次失敗,諸王之間互相猜忌和怨恨,最終爆發內訌。蒙哥汗的孫子撒裡蠻投降忽必烈,受到忽必烈的禮遇,而昔裡吉則被放逐到南方。

看到大勢已去,被羈押的兩位皇子和大臣安童才被遣回。

來自屬下的背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忽必烈還沒解決家裡人的麻煩,他手下又出亂子了。

1262年2月,益都行省(今山東境內)的長官李璮突然起兵反元,這個變故讓此時正在和阿里不哥鏖戰的忽必烈猝不及防。

李璮何許人也?他的父親李全曾是大名鼎鼎的起義軍領袖。後來在蒙、金、宋的三方博弈中跳來跳去,最終在和南宋的對戰中失敗,身首異處。父親死後,李璮接手了李全的地盤和軍隊,擁兵自重。他利用蒙、宋戰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並且和鐵木真的幼弟斡赤斤家族聯姻,再加上李璮所佔據的益都處於蒙宋的戰略要衝,所以忽必烈一上位就對他厚賞、禮遇有加,加封他為江淮大都督。但是李璮仗著自己手中有牌,常常不受管束。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李璮雖然手握重兵,卻以“御宋”為託辭不肯出兵。他還有意破壞忽必烈的和宋政策,暗中出兵挑釁南宋。

忽必烈:直面背叛,皇帝更需要安全感

對於李璮的心懷貳志,忽必烈是有所覺察的,但是因為北伐牽扯精力,只能將其暫時穩住。然而,李璮卻趁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酣戰之際,在召回留質燕京的兒子後,獻三城於南宋,率軍進攻濟南,公開舉兵反叛。

之後,忽必烈命令史天澤等率軍征討李璮。李璮身陷孤城幾個月後,外無援軍,內無糧食為繼,很快支撐不住。李璮投大明湖自殺未遂,被史天澤俘虜。史天澤在沒有報告忽必烈的情況下將其殺死,理由是“宜即誅之,以安人心”。

雖然李璮已死,但是這次叛亂仍然餘波未平。因為這次叛亂對忽必烈震動極大,他先殺了重臣王文統。王文統頗得忽必烈信任,但他是李璮的岳父,而且和李璮有長期書信往來,忽必烈認為他“負國恩而謀大逆,死有餘辜”。之後,推薦王文統的劉秉忠等人也受到了忽必烈的懷疑和反覆盤查。

忽必烈:直面背叛,皇帝更需要安全感

其次,他對史天澤的處理也很有深意。當日在濟南,史天澤自作主張殺了李璮,回朝後主動領罪。忽必烈對他雖未加罪責,但是也順勢解除了史家子弟17人的兵權。

震怒之餘,忽必烈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很快停止了追究。但是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北方漢地實施兵民分治,罷世侯、易置漢人將領部屬等制度,將權力收回,以防下一個李璮出現。

最憤怒的一次背叛

面對數次的背叛,忽必烈並沒有修煉的心如止水,很快他就迎來了令他最憤怒的一次背叛。這次背叛的主角是蒙古宗王乃顏,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玄孫。成吉思汗當初分封子弟﹐斡赤斤所得最多(一說五千戶﹐一說與其母合得一萬戶)﹐其分地在蒙古最東境﹐以哈剌哈河(今哈爾哈河)流域為中心﹐並不斷向哈剌溫山(今大興安嶺)以東擴展﹐據有遼東大部分地區。乃顏祖父塔察兒曾以東道諸王之長率先擁戴忽必烈為汗﹐因而備受尊崇。乃顏後來繼承斡赤斤分地之主。

在自己的封地中,諸王本來享有很大的權力。但是,忽必烈為了加強中央政府的統治,決定設置行中書省管轄遼東地區。在出兵征伐的時候,也曾下令徵調乃顏的人力物力,乃顏認為自己利益受損,於是在1287年起兵反叛。

忽必烈:直面背叛,皇帝更需要安全感

忽必烈得知乃顏反叛,震怒之下決心處死叛亂之人。此時他已經70多歲,而且身體不好,關節痠痛,但是他仍然坐上象輿率領軍隊前去征討。激戰之後,乃顏大敗。忽必烈聽到乃顏被擒,立即下令將他處死。蒙古傳統中,處死皇親貴族時,不允許血灑在地上,於是乃顏被捆紮在地毯中,亂棍擊打而死。之後仍有乃顏的餘黨負隅頑抗,忽必烈便派皇孫率軍前去征討,經過四年的征戰,最後完全平息了這場叛亂。

乃顏之亂後,元朝正式設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把東北地區置於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

皇帝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面對一次次的背叛,忽必烈除了擊敗它,還要小心翼翼的改變管理、調整策略,目的就是防止下一次背叛的發生。可是直到他生命終結,背叛仍在持續。因為皇權的誘惑太大,哪怕只有一線機會也有人捨身犯險;皇權的考驗也太嚴峻,任何行差踏錯都有可能激發背叛。所以面對背叛、解決背叛、預防背叛甚至是一個皇帝工作的一部分。在這樣的高壓之下,皇帝的心理勢必比普通人更脆弱、更敏感,也更需要安全感。而另一方面,在背叛中成熟起來的皇帝也更強大,因為他們要在痛苦、疑慮、憤怒等等負面情緒中,找到最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