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父”——張百熙,他的行書嚴謹方整,行縱有列,一絲不苟

“北大之父”——張百熙,他的行書嚴謹方整,行縱有列,一絲不苟

張百熙(1847-1907)字野秋,一作冶秋,號潛齋,出生湖南長沙沙坪。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先後任山東鄉試副考官、山東學政、四川鄉試正考官、日講起居注官、國子監祭酒、江西鄉試正考官、廣東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禮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戶部尚書、郵傳部尚書等職。

今人談北京大學者,莫不以蔡元培為宗師,其實北大之父,實為六十年前之長沙張百熙也。

其時名京師大學堂,原創自戊戌政變之際,最初總辦為餘誠格,庚子之亂,生徒星散,慈禧迴鑾後,以張百熙在西安奏對稱旨,遂命為管學大臣。張苦心孤詣,銳意經營北大,以於晦若為總辦,以吳摯甫為教長,張鶴齡副之,一時名流,網羅殆盡。先開師範、仕學、譯學、醫學四館,繼又開進士館預備科,自是五方秀士群集此最高學府,文學彬彬振朝野矣。

張為人氣度宏廓,有為有守,其任北大監督時,曾在豐臺置有空地一千餘畝,以為舉辦七科大學之用,其計劃不可謂不遠大,惜因清廷疑忌,不得展其懷抱,乃辭去學務一切差使,改任郵傳部尚書,鬱郁而歿,士林爭悼惜之!如皋冒廣生嘗挽以聯雲:「愛士似王阮亭,微向遺疏陳情,動天上九重顏色;憐才若龔芝麓,為數攬衣雪涕,有階前八百孤寒。」蓋紀實也。

張歿後,其門弟子嘗醵金七千兩,欲為張鑄銅像,嗣因其家粥不繼,遂以此款權儲一京號生息,以資生活,詎不久此京號倒閉,款亦被幹沒,故張身後實一貧如洗也。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些書法家寫醜書,比如針管書法、用拖把寫書法、在水中寫書法、吼書等等,如果這些書法家看到清朝進士的書法,會讓他們感到汗顏。這位清朝進士就是張百熙,他是同治年間的進士,一生並不是以書法為業,但是他的書法打臉很多寫醜書的人。

“北大之父”——張百熙,他的行書嚴謹方整,行縱有列,一絲不苟

張百熙在書壇的名氣並不大,他只是古代文人中的一個,文人寫書法並不是很少見,像我們熟知的蘇軾、祝枝山等等書畫大家,都是以文人自居,書畫只是他們治學道路上的一種必備技能。而張百熙對待書法就是以一個文人的眼光看待,並不是把書法放在自己治學的首位。

“北大之父”——張百熙,他的行書嚴謹方整,行縱有列,一絲不苟

從張百熙的書法中可以看出,他在書法上學習了趙子昂和董其昌,有著秀潤之風,字裡行間流露出大家風範。雖然張百熙在楷書和草書上有著獨到的見解,但是要說能代表他書法水平的當屬行書。他的行書自然流暢,並沒有跌宕起伏的氣勢,但是整體帶來一種從容之風。

“北大之父”——張百熙,他的行書嚴謹方整,行縱有列,一絲不苟

他的行書嚴謹方整,橫有行縱有列,寫的一絲不苟。有書法家曾說,不論張百熙的書法造詣如何,但從他的書法縱橫佈局來看就知道是一位高手,尤其是豎行,從開始到結尾都在一條線上,這是很多書法家達不到的。有的書法家在書寫的時候會將宣紙摺疊之後再書寫,而古代書法家,甚至很多文人卻沒有這樣做,信手拈來,橫豎整齊,沒有紊亂之感。

“北大之父”——張百熙,他的行書嚴謹方整,行縱有列,一絲不苟

在這點上很多書法家都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如果再仔細欣賞張百熙的書法,會發現他的書法 不僅外觀美觀,而且筆法精湛。整幅書法字與字之間並沒有相連的筆畫,卻帶來一種呼應緊密之感,使整幅書法成為一個整體。

“北大之父”——張百熙,他的行書嚴謹方整,行縱有列,一絲不苟

張百熙的書法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後人只知道他在世的時候興辦學堂,致力於文化發展,而忽略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直到後來人們才發現張百熙是一個被遺忘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遵循著古人的筆法,又能自出新意,寫出了新境界,實在讓人欽佩。

“北大之父”——張百熙,他的行書嚴謹方整,行縱有列,一絲不苟

曾有人說,張百熙的書法不僅在清朝的書壇可以佔有一席之地,這樣的書法放在當代的書壇也是佼佼者,尤其是打臉那些寫醜書的人。張百熙作為一個文人,並不是專業的書法家卻可以把書法寫到如此境界,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