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的航跡丨第一個雷達營:華東上空的“千里眼”

空軍作戰訓練離不開雷達情報的保障,空軍最早的雷達設備和技術人員是從國民黨軍接收過來的。1949年春,國民黨政府從南京撤退時,其國防部雷達研究所經中共地下黨組織做工作,沒有去臺灣。同年4、5月間,南京、杭州等地解放後,由華東軍區航空處和杭州市軍管會軍事部航空處派劉子真、李克林為軍代表,接收了該所散佈在各地的100多名技術人員和16部陳舊雷達。

閃光的航跡丨第一個雷達營:華東上空的“千里眼”

我軍第一部雷達

  1950年4月22日,從華東軍區抽調幹部、戰士和吸收地方青年學生,加上接收原國民黨國防部雷達所人員,在南京組建了空軍第一個雷達營,對外稱電訊大隊。孟繼萃任營長,下轄5個雷達連或中隊,裝備日製“4 式”雷達2部、“313”型雷達4部、美製“602”型雷達4部,共10部雷達,全營362人。6月4日,該營調往上海,學習操縱蘇制雷達。朝鮮戰爭開始後,該營於8月8日調往東北,加強東北地區防空。之後,空軍又在上海、北京和東北、中南等地相繼組建了雷達營、引導雷達分隊、雷達連,各航空兵師也建立了雷達站。

閃光的航跡丨第一個雷達營:華東上空的“千里眼”

我軍第一個雷達營部分人員合影

  1950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司令部成立以後,雷達情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擔負對空警戒任務的雷達部(分)隊,屬防空部隊建制。警戒雷達站發現情況後,報到營站或團站,經過彙集、整理後報到軍區防空司令部情報總分站,爾後再由總分站通報有關單位。另一部分是直接保障防空部隊指揮引導和掌握飛行動態的雷達站,屬空軍部隊建制。

  1950年9月4日,空軍第一個引導雷達分隊在上海組建。以後陸續為每個駐航空兵部隊的機場均配備了這樣的雷達站。當時空軍部隊的雷達站屬通信部門管理,使用時由指揮所根據敵我情況和任務需要,令其開機工作。空軍部隊初期裝備的是蘇П-3、П-3A型米波雷達,最遠發現距離200千米左右。這些雷達站為保障空軍作戰和訓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52年1月29日,空軍第4師在抗美援朝作戰中首次擊落美空軍飛機的戰鬥,就是該師雷達站保障的,成為空軍引導雷達首次保障空戰勝利的成功戰例。

閃光的航跡丨第一個雷達營:華東上空的“千里眼”

抗美援朝中的雷達部隊

  1950年至1951年,先後組建4個獨立雷達營,分別隸屬於華東、東北和華北軍區防空司令部。同時,空軍也在上海組建了兩個航空兵引導雷達分隊。1952年9月,防空部隊的對空監視哨營和雷達營分別擴編為對空監視團和雷達團。1953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裝備國產雷達,雷達部隊規模逐步擴大。

  1957年5月,空軍與防空軍合併,空軍設立雷達兵部,雷達兵成為空軍的一個兵種,擔負全國範圍對空警戒偵察和保障空軍指揮引導任務。1969年9月,空軍雷達兵部整編為空軍司令部雷達兵部。20世紀90年代後,部分空軍雷達兵團整編為雷達兵旅。90年代以來,我軍加快了遠程三座標雷達、特種體制雷達、空基雷達等新型預警裝備的研發和列裝,初步形成了以陸基雷達為主體,以空基雷達為骨幹,以特種探測手段為補充的多體制、多平臺、多頻段預警網,預警裝備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知識鏈接

雷達、雷達站

  雷達是利用電磁波發現目標並測定其位置和有關信息的電子設備,具有探測距離遠、測定座標快、能全天候使用等特點。在軍事上,雷達是現代戰爭不可缺少的電子技術裝備,在預警探測、武器控制、偵察、測量、航空保障、氣象觀測、敵我識別等方面應用廣泛。

  雷達站是空軍雷達兵的基本戰術分隊,主要任務是發現和識別空中目標,向上級情報站(指揮所)和所保障單位實時報送空中情報。為避免地面障礙物對雷達電磁波的阻擋和干擾,許多雷達站設在邊海防前沿地區,或設在相對海拔較高的山峰上,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惡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