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武漢人不承認遠城區屬於武漢?

竟竟6


有些武漢人不承認遠郊區屬於武漢?

你說的這些武漢人,應該指的是武漢三鎮中心城區的“土著”吧,他們不承認遠郊區,這個非常正常,也比較好理解,就比如你是某市人,因為城市發展擴大兼併了隔壁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在你心目中還是那個小鎮,你並不會覺得你們就是一個城市,雖然在行政上屬於一個城市。

武漢是湖北省會,是中部地區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自然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地人來漢就業生活,這造就了武漢的移民城市基因。當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在武漢落地生根,武漢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自然會受到影響,而在武漢城市發展進程中,先後兼併的黃陂新洲蔡甸漢南等遠郊區,更是衝擊了武漢中心城區本地人的生活,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以前走在街上,到處都是武漢話,現在武漢街上,聽到最多的是普通話,然後是各種各樣的武漢話,蔡甸人和江夏人說的就是不同的武漢話,真正的武漢話,會說的已經越來越少了。

最後,因為經濟發展原因,中心城區市民素質整體高於遠城區的,所以當遠郊區市民大量湧入主城區時,會帶來一下不文明的習慣,引人反感,這也是為什麼武漢人不承認遠郊區的原因之一吧。當然,現在武漢各遠郊區發展的都不錯,尤其是光谷和沌口,外地人也越來越多,不文明現象基本銷聲匿跡了。



隨手拍武漢


我覺得我還是蠻有資格回答一下市內和郊區的這些問題

先自我介紹一下,本人是95年生人,出生於新洲陽邏,學習歷程如下:1在漢口讀完幼兒園和一年級 2回到陽邏讀到三年級 3隨父母來漢口讀書,從四年級讀到初二 4轉校回陽邏接著讀初三並參加中考,高中也是在陽邏就讀 5大學在漢陽區讀的

我記得在陽邏讀小學的時候,我用過的一個信紙上面寫的都還是黃崗市新洲區什麼的,到後面就變成了武漢市新洲區,當時還不太知道這代表什麼,到後來才知道原來我們和黃陂啊這些地方都劃到了武漢市,從此我們在行政意義上就算是武漢人了。

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最開始我們這些郊區的不論是經濟發展、家庭條件還是建設教育什麼的,確實是比不上市內,所以市內的一些人條件比較好的,也會自然而然的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

2最開始包括我們家在內的郊區農民,很多都往市內跑,美其名曰進城打工,那個時候做的絕大多數都是一些比較出體力的、形象可能不太好的工作,所以也讓市內的人更加飄了

3就是劃到武漢來以後本身就有的問題,畢竟兩邊以前不同屬一個地方的人,突然成為了一家人,那麼肯定會有摩擦和或多或少的敵意,而且年紀越大就越難融合,就像我小時候,市內的婆婆爹爹罵一些年輕人什麼的很多都是罵你個鄉里伢什麼的

4還有些理由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我重點想說的是現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都有了質的提高,我小時候聽的最多的就是鄉里伢這個詞,也給當時的我蒙上了不小的心理陰影,但是後面的這些年來,我真的很難得聽到這麼一句話了

也算是拖武漢的福,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這些郊區也在飛快地成長,家鄉也建設的越來越好,全武漢不論城區郊區都在融合,我記得16年全武漢到處房子的時候,在盤龍城、江夏、蔡甸還有我大陽邏,很多都是市內的跑我們這來買,郊區或許任然比不上市內,但是我覺得現在的全部武漢人怕都不敢說不想要哪個郊區吧,自然也就不會說不承認那個遠城區是武漢這種話了

我有個同事人稱江夏地王,開玩笑告訴我一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的一個段子,以前市內很多人談起江夏啊,那是一個又窮又遠的鄉里地方,現在說起江夏啊,那真是一個又遠又遠的地方啊哈哈哈

最後借一位大人物的話說,發展才是硬道理,落後就要捱打


心好累丿想退休


不是不承認,主要還是不曉得。我十多年前在武漢讀書時,我以為武漢就三鎮,漢陽,武昌,漢口,後來班裡有青山和黃陂的同學我才知道,還有個青山黃陂是武漢的。我問過我家人,武漢有哪些區,我家人和我當年想法一樣,就知道三個。直到後來我礄口買房子了,才知道礄口是漢口中一個。而且湖北也是個移民城市,外地搬遷過來的較多,實際土著並沒多少。要都搞清的也只是去研究了,基本好多搞不清楚武漢有哪些區。所以說作為個湖北人都不大清楚,外人更不清楚了。


希可可VLOG


首先要說明的是,雖然您這個問題非常的尖銳,但他的確是一個事實。

或者我們更進一步的說,不光是武漢中心城區可能看不上遠城區,就是連中心城區範圍內也存在一些鄙視鏈。

我在武漢生活了快20年,始終對武漢城區人描述其他遠城區,郊區或者鄉鎮人的一個稱呼:鄉里人,我感到芒刺在背。

武漢主城區的老一輩的人,內心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對遠城區的人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不屑一顧或者不願意承認的。



我在武漢生活了快20年了,在武漢買房工作,娶了武漢的媳婦,也有了武漢的親戚。

當年第1份工作就在如今金銀湖片區,那個時候,我第1次去我老親爺家,他問我在哪上班,我是在金銀湖,他說:沒聽過,哪個鄉里位置?

然後有時候聽他們跟一些老街坊打麻將時,動不動嘴裡就是嫌棄誰是鄉里人鄉里吖。

在他們的印象中好像就他們是純正的武漢人,在漢口就是礄口漢正街到江漢路這一帶,武昌好像就是司門口到中華路這一帶,漢陽頂多就是鍾家村這幾個地方,他們可能認為是真正的城區,其他稍微遠點的地方,他們都認為是鄉里。



所以對後來撤縣建區併入武漢的漢南新洲黃陂蔡甸,他的內心可能還真的並沒有承認他們是武漢人。

其實他們判斷武漢人是不是武漢人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你是不是說一口在他們眼中中認為純真的武漢話。

本身黃陂蔡甸新洲這些話的口音就跟武漢話有一點不一樣,所以哪怕在行政區劃上歸入了武漢市,但是在文化和內心上,他們還不願意承認遠城區是真正的武漢人。

第二,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遠城區的人可能也沒有真正把自己當成武漢人,或者他們也不在乎或者不屑於。

武漢的幾個遠城區,可能東西湖隔主城區近一點。



其他的諸如蔡甸新洲黃陂,從中心城區開車過去開車都起碼得幾十分鐘。但在這些區域各自的範圍內,他們該有的都有。

他們也有菜場,也有商場,也有學校,也有運動設施。也有可供吃喝玩樂,安居一方的一切。在這些區域裡,他們早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認知和身份認知。

中心城區的人瞧不起他們,他們可能還反而不屑於與中心城區的人為伍。

因此在各個平行世界裡,武漢城區的人根本不會關心遠程區域的生活,反之也一樣。

遠城區有遠城區的美,他們有更廣闊的自然更加閒時的天地。中心城區的人,可能除了熱鬧內心也許多了更多空虛也說不定。



我上週去蔡甸的丁灣村拜訪一個劉大仙,從城區往郊區再往鄉鎮開,越邊走我內心越高興。

也許真正的自由和快樂就在這些中心城市的人瞧不上的地方。


花樣武漢


西晉時,本地仍然是武昌郡郡治所在,先屬荊州,後屬江州。其時,原屬武昌郡的尋陽、柴桑二縣先後分出,併合置為尋陽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分武昌縣為武昌、鄂兩縣,鄂縣治所在今大冶市西畈,兩縣隸屬荊州武昌郡。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劃屬江州。東晉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設在武昌(今鄂州)。

南朝宋、齊、梁,武昌、鄂兩縣領域和郡、縣治所未變,劉宋時,武昌郡由原屬江州改屬郢州。州治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武昌昔日的重要地位,逐步由夏口取而代之。武昌雖仍為郡治,而領域逐漸縮小。到陳(557—589年),兩縣分設武昌、鄂、西陵三縣,隸屬北新州武昌郡,郡治所設在武昌(今鄂州),西陵治所在今黃石市境內。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郢州為鄂州,州的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這是“鄂”字西移的開始。同年,撤武昌郡,並鄂、西陵入武昌縣,隸屬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設立軍事建制,稱為武昌軍,軍的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開始。其時,本地仍為武昌縣。此時,武昌軍城、武昌縣城同時存在。故唐代詩人劉長卿之詩有“上下武昌城”之句。五代自後梁至周(907—960年),武昌縣先後隸屬揚吳鄂州、南唐鄂州。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割武昌縣三鄉之地設大冶縣(含今黃石市),武昌縣和大冶縣同屬於鄂州。武昌縣領域,東到西塞山,南至大幕山,西至梁子湖,北至長江。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武昌縣隸屬荊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縣升為武昌軍,因該名與鄂州的武昌軍雷同,遂取“玉寶壽昌”之文,次年改名為壽昌軍,領武昌縣。這是本地稱“壽昌”的開始。端平元年(1234年),廢壽昌軍,武昌縣隸屬鄂州(江夏郡)。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縣又升為壽昌軍,直隸武昌軍節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壽昌軍改名武昌散府,隸屬鄂州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稱武昌路,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西移的“武昌”之名由軍事建制名稱變成了行政區劃名稱。此時,武昌縣隸屬於湖北道武昌路。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為武昌府,武昌縣隸屬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縣屬湖廣佈政司武昌府,西塞山劃屬大冶縣。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縣屬湖北省武昌鹽法道武昌府。在清代,長港兩岸自樊口至蘆蓆口(六十口)及蘆州、粑鋪,劃為黃州衛屯地;月山為大冶飛地。

  民國2年(1913年),廢武昌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而武昌縣卻改名為壽昌縣,至此,在本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二字,硬被江夏取代了。次年(1914年),因“壽昌”一名與浙江省一縣同名,壽昌縣改名為鄂城縣(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這是本地稱“鄂城”的開始。鄂城縣領域未變,隸屬湖北省鄂東道。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合併鄂城縣、鄂城市和黃岡縣的黃州鎮,取鄂城的“鄂”字和黃州的“州”字,成立湖北省轄鄂州市。市名“鄂州”又與古代隋開皇九年(589年)設立的“鄂州”(治所設在武漢市武昌區)巧合。


仰光過客


你到是先說說是哪些武漢人不承認遠城區的人是武漢人?其實題主你本人肯定就是遠城區的人,在老城區生活工作。但心裡有一個陰影,總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有一種變異了的自尊心。其實真冇得必要!!!我在江漢路土生土長,六十大幾的歲數了,算正宗武漢人吧?成天點頭叩腦的熟人朋友大多都是外地人,只要你為人是那個事,不坑蒙拐騙,冇得人瞧不起人。告訴你一個道理,你尊重了別人,別人肯定也會尊重你。千萬莫太尊重自己,太把自己當個事!你的朋友就會多,你就會冇得這種不好的感覺了。


手機用戶聊發少年狂


在100多年前是沒有武漢這個城市的,武昌的老城區在江夏以及鄂州,漢陽的城區在蔡甸,漢口的老城區在黃陂,而且叫的都不一樣,這些城區的中間就是現在的武漢,但是在當時根本就是荒蕪之地,人是很少的!八國聯軍衝到了中國,在漢口建設了港口這才繁榮起來!慢慢周邊城市的人移民到了武漢!所以真正有膽子說祖孫三代都在武漢中心地方的武漢人太少了,就像現在的深圳一樣!所以武漢本來就是全國各地移民來的人,所以黑武漢人沒有任何意義!


具魯士


武漢人不承認遠城區不算武漢是因為。武漢的方言,最正宗的武漢話應該是武昌司門口這一帶。這裡的武漢話跟別處還就是不一樣。莫說黃陂,蔡甸,就是老青山區,漢陽區,的話都不算真正武漢話。像田克兢,是黃陂話。只有何祚歡才是武漢話。你說真宗的武漢話就是武漢人除此之外全是外碼。本人張之洞路土生土長的,後來去了青山。一次去漢口買東西,老闆第一句不是賣東西而是《你是青山的?》親身經歷!


行高於人眾必非


又是製造矛盾的問題。遠城區以強勁的經濟發展速度,迅速拉近了與中心城區的距離,甚至江夏區在經濟發展上,已經超過了多個老城區。蔡甸、黃陂都迅速趕上了。也許距離遠的新洲區略有差別,但是,它的陽邏已經發展很不錯了。

老一代武漢中心城區的人,也許口頭上有點不願意承認遠城區接近甚至超過部分武漢中心城區,但年青的武漢人,並沒有你說的那種地域差別觀點。別看老武漢人有滴不願意承認遠城區的融入一體化但他們用腳投了票:自從7號線開通後,武昌的很多老人經常用老年證做地鐵到江夏區紙坊菜場買菜——不僅便宜,還新鮮,還可以買到郊區農民自種的本地菜。漫漫地,他們也習慣了這裡不錯的城市建設和優越的交通環境,還有親近自然的便利,紙坊越來越多的武昌市民來買房,拉高了房價就是證據——他們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都是口頭的,腳步是誠實的。


坐看雲起雲飛揚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什麼叫武漢人不承認遠城區屬於武漢?前提就把遠城區的人撇開在了武漢人之外。容易造成市域的切割,會不會也有地域黑?

但現象確實存在。

武漢的遠城區就是原來的郊區,大概是某些權勢者自己也覺得郊區不好聽,另一方面也是要擴充城市板塊,於是發明改變了稱呼叫遠城區。遠城區屬不屬於武漢?當然是。這是地域屬性決定了的。你難道說香港臺灣不屬於中國?

承不承認主要是心理上的。就象有人不認可地位卑微的窮酸親戚跟自己有關係,而阿Q一定要說跟趙老爺是本家。這裡說的武漢人和遠城區人,當指城裡人和鄉下人。遠城區人哪怕有錢有工作,也是鄉下人。好比某些上海人認為其它城市的人都是鄉下人。

造成現今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歷史原因形成的。計劃經濟時代,城市各種社會保障好,城市配套齊全,整體生活水平比郊區高是不爭的事實。造成城裡人在鄉下人面前有天生的優越感。一開口就是“你個鄉里人”怎麼樣怎麼樣的。似乎貼上鄉里人的標籤就卑微了,就沒資格在城裡講道理了。城裡人瞧不起鄉時人,鄉里人也反感城裡人,形成心理上的分界線。

二是眼界不開闊。我敢說很多武漢人都沒有走出過自己生活的區域。有人連哪個遠城區在哪個方位都不瞭解。至於城郊人的生活,就更是一無所知。一個每月拿千百元低保,住保障房的城市人,在郊區一些成功人士面前,也彷彿高人一等的感覺。須不知現在郊區生活環境更幽,居住更寬敞,生活條件並不差。反而是一些城裡的有識之士在郊區置備房產,開辦企業。

城市愈開放,經濟愈發展,市民的心態就愈包容。城市才能海納百川,愈有活力。就像深圳,大家不管是城裡鄉下,湖南湖北,哪裡的口音,大家不會因你生長的地域而歧視,城市才不斷向前。

相信隨著武漢的發展,這類小市民的心態看法會慢慢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