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培育自主創新土壤,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中國的新型顯示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領跑”的過程,合肥市在全球率先建成10.5代TFT-LCD面板生產線,站在了世界顯示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但作為液晶面板基礎原材料之一,中國高世代玻璃基板幾乎100%全靠進口。

今年國慶前夕,國家專項“中國首條溢流法G8.5+基板玻璃產線”在合肥市新站區順利點火投產。中國企業依靠自主創新,終於實現了在高世代玻璃基板製造技術上的突破,解決了這一行業痛點。

合肥:培育自主創新土壤,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彩虹(合肥)項目點火投產 | 來源:中國電子報

玻璃基板,硬科技

一塊顯示面板的背後是數十個細分產業分工合作的結果。

面板製造需經過300道以上的製程才能完成,玻璃基板佔據新型顯示產業鏈頂端,在整個TFT-LCD面板的成本構成中佔比約為10%,因其生產製造涉及工藝技術和裝備複雜、難度極大,代表著連續製備玻璃的最高工藝水平。

合肥:培育自主創新土壤,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彩虹(合肥)項目生產車間 | 來源:合肥日報

顯示產品按照尺寸劃分,一般認為6代及以下為低世代,8.5及以上為高世代。更高世代意味著更經濟的切割和更大的市場空間,對玻璃基板的物體特性和外觀質量也有著特殊要求。玻璃基板生產的前段是融化成型,後段是切割加工。高世代玻璃基板生產技術的核心在於前段工序,也稱為熱端,只有美國和日本少數企業掌握。此前,中國企業只能通過合資建廠的方式,在大陸建立一批冷端的後段加工據點。

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對玻璃基板的需求量約為2.6億㎡,其中8.5代玻璃基板的需求量為2.33億㎡,而國產TFT-LCD玻璃基板年供給量不足4000萬㎡,且均為6代線及以下。

巨大的缺口意味著巨大的機遇。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合肥的新型顯示產業已經形成了“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佈局,開始具備了向這項世界級“硬科技”衝擊的能力。

自主創新,實現突圍

液晶玻璃基板主流的熱端工藝有浮法和溢流法兩種。因工藝特性,前者技術成熟且沒有專利障礙,但製成玻璃通常表面平整度不高,需要經過打磨處理,很難駕馭用於大尺寸面板。採用後者工藝製成的玻璃基板表面品質和特性優異,但國外對其中的特殊工藝包括溢流磚技術實行了嚴格的技術封鎖。

關鍵技術花錢買不來、市場換不到,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有受制於人、卡脖子的危險。

合肥:培育自主創新土壤,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彩虹合肥8.5代液晶玻璃基板項目公司

從2010年開始,合肥市就與國內液晶玻璃基板龍頭企業彩虹集團開展合作,在合肥市新站區成功建成我國首條自主知識產權的6代玻璃基板生產線。隨著平板顯示技術向大尺寸化方向發展,溢流法制備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技術成為兩地重點攻關項目。2017年7月,彩虹(合肥)7.5代生產線實現量產,良品率達到要求,作為從6代跨越到8.5代的過渡,高世代玻璃基板製造的相關技術得到驗證。同年8月,8.5代溢流法工藝獲得國家科技部立項批覆。

9月,市屬企業合肥市建投集團通過旗下芯屏基金出資16億元參與上市公司彩虹股份定向增發,支持在合肥建8.5代液晶玻璃基板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我市自主管理的一支市場化股權投資基金,芯屏基金已不是第一次投資新型顯示產業,無論是已經實現量產的京東方10.5代TFT-LCD生產線,還是正在建設中的維信諾6代AMOLED項目,背後都有其重要資金支持。

合肥:培育自主創新土壤,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芯屏基金

歷經一年建設,今年國慶前夕,國家專項“中國首條溢流法G8.5+基板玻璃產線”順利點火投產,宣告了中國企業依靠自主研發已經完全掌握了這項技術的全套知識產權體系,我國在高世代玻璃基板生產上已經實現了突圍。

中國屏,合肥造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公佈了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合肥市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集群成功入選。以京東方、維信諾等企業為龍頭的合肥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正成為我國面板產能最大、產業鏈最長、技術水平一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聚發展區。

今天的安徽合肥,已經形成了價值上千億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區域內80餘家新型顯示企業涵蓋面板、基板、偏光片、顯示光源等全部生產環節,產值接近1000億元。

政策給到位,資金有保障,企業有信心。無論是以合肥京東方為代表的企業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還是彩虹合肥項目依靠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都表明全球顯示產業正加速向中國大陸轉移,安徽和合肥已成為吸引優質製造企業紮根、培育新型顯示產業快速發展的沃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