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少兒編程教育被炒得那麼火熱,到底哪些是追風逐利的噱頭,哪些是真正值得教給孩子們的?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我一直都推崇 Scratch,不贊成教小學生 Python/JS/C++ 之類的文本編程,倒不是因為覺得太難加重孩子負擔,而是因為有更重要的東西可以讓孩子去練習。

孩子的打字速度慢,文本類編程運行給反饋也遠不及點擊一下積木塊那麼方便。對孩子來說,圖形化的編程更有利於他們去探索、創造、表達。

記得我最初教孩子們 Scratch 用的是英文界面,對雙語學校的孩子來說這個要求其實並不高。但後來我給第二批孩子切換回中文界面,立刻發現他們的自發探索嘗試的行為比第一批孩子多得多。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哈佛《創意計算思維》課,有一個內容是用十塊積木完成一個創作。左圖是孩子們豐富多樣的作品。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Scratch 官網上搜索“蔬菜”,能找到很多有趣的作品,是孩子們關於蔬菜的個性表達。

幾個英文單詞、文本編程的語法規則、精妙的算法……這些內容,等時間到了孩子學起來非常快。相比之下,我更關心怎樣的編程教學,更有利於培養孩子探索的習慣和創造、表達的意願。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Seymour Papert 說我們要讓孩子對計算機編程,而不能讓計算機對孩子編程。

我不贊成教小學生文本類編程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記憶單詞、語法的過程,更像是大腦在被編程。

所謂“被編程”,就是人變得像機器一樣,按著程序指令一步步行動。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照著圖紙搭樂高是被編程,發揮創意進行MOC創作才是編程。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聽老師的指令用給定的算法完成給定的任務,是被編程;想辦法寫程序解決自己的問題,是編程。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Resnick 的書《終身幼兒園》中說過一個貓武士的例子。在貓武士教育遊戲中,按著別人些的故事腳本、完成別人給的任務,是被編程;自己到 Scratch 網站創建貓武士工作室、編寫自己的故事,是編程。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為什麼我那麼在乎編程還是被編程的問題?因為說到底,每個孩子都需要去編寫他自己的人生程序,沒有誰能為孩子提供全部的指令。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少兒編程教育受到不少非議,很重要的原因,是未來的世界其實不需要碼農。

我們需要的,是被計算機賦能的孩子。要認識這個被計算機改變了的世界,學會與計算機相處;要鍛鍊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後要用計算機創造能為人們帶來福祉的事物。

我和計算機相處二十年的收穫,也告訴我計算機能帶給孩子的、遠不只是 if...else / repeat...until 這類所謂的“編程思維”,它的價值要豐富得多。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編程教育其實太過狹隘,我們更應該關注整個計算機科學或者說信息素養的教育。我們可以借鑑很多國外經驗。例如美國 k12cs 框架:它將計算機科學的內容分為五大概念、七項實踐: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在每一個概念 x 實踐的格子中,它都給出了不同年齡段的具體要求。例如下面這個,是關於計算機影響和用計算機協作/創作的內容:

正確認識少兒編程,從以下三個“是與非”開始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計算機相關的、值得教給孩子們的,遠遠不只是編程。

計算機科學(信息素養)那麼重要,為什麼平時我們聽到的,卻只有“少兒編程教育”呢?其實不難理解:後者比前者要容易太多。

只需要拋出 Scratch/micro:bit等等編程界面,就可以告訴家長說“喏,這就是少兒編程”。但如何才能給家長們解釋清楚信息素養到底是什麼呢?教這些課的老師,真的具備足夠的信息素養了嗎?

總結一下:

我們要帶孩子把計算機當作工具,去探索、創造、表達,而不是死記硬背語法和算法;

我們要讓孩子對計算機編程,而不是被編程;

我們要給孩子親近生活、關注人文的計算機科學教育,而不是狹隘的編程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