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出彩河南人

餘熱未盡獻,老驥不偷閒。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如今已91歲高齡的國醫大師張磊,仍然堅持每週三次門診,手把手帶徒教學,鮐背之年初心不改、行醫不輟,成為河南中醫界的“不老松”。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中醫藥大會上,張磊獲得了“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這是中醫藥領域的“終身成就獎”,是對他從醫70年最大的肯定。然而,即使登上最高殿堂,他惦記的仍是那個小小的診室;榮獲了至高榮譽,他掛念的還是那些遠道而來的病人。

每週一、三、五上午是張磊坐診的時間。11月20日,星期三早上7點半,他準時出現在診室裡。雖然已年過九旬,張磊仍然精神矍鑠、言辭有序,把脈問診、開方遣藥一絲不苟。因為聽力不好,身邊的學生不時附在他耳邊“傳話”。遇到那些輾轉就醫、心情沮喪的病人,張磊會親切地嘮幾句家常,給病人寬心。和很多年輕醫生一樣,張磊在診室裡一坐就是一上午,忙起來水都顧不上喝一口。自1988年退休,這樣的日子風雨無阻地堅持了30年,3萬餘例門診醫案、累計400多小時的影像資料,見證了老人的辛勞付出。“學無止境,醫無止境,學醫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小車不倒只管推,爭取看到一百歲。”張磊笑著說。

欲精醫術,必先端心術。在張磊的眼中,病人是朋友也是親人。“病人把命交到你的手上,你就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一切為病人著想。”他給病人開藥,以“方精、藥少、量小、效奇”著稱;遇到無人收治的病人,他願意伸出援手;碰到經濟困難的病人,他把家裡的藥材送給病人……

醫者仁心,早在少年時就在張磊心中萌芽。張磊1928年生於河南固始,幼讀私塾,18歲師從當地中醫名師,遍讀中醫經典,行醫問藥惠及鄉鄰。1958年,他考入剛成立的河南中醫學院,成為該校建校後首批六年制本科生。畢業後,他留校任教,開啟了師者生涯,窮其一生為中醫發展育人添薪。

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上,張磊力推“院校教育+師承教育”兩條腿走路,提出重中國傳統文化、重中醫經典、重中醫思維、重臨床實踐、突出仲景學術思想的原則,積極推動河南中醫藥大學設立了“仲景學術傳承班”“中藥傳承班”和“平樂正骨傳承班”等。在講臺上,他曾為18屆中醫藥本科生傳道授業,培養數以萬計的中醫藥人才;走下講臺,他收徒帶教、傾囊相授,換來一片桃李芬芳。

張磊時常對學生說,中醫的精髓就是“辨證”二字,在於整體觀,“中醫不僅要看到人的病,更要看到病的人,看到人的不同,胖瘦不同、老少不同、職業不同,瞭解這些才能做到辨證論治、起到療效。”在多年的中醫浸潤中,他承古拓新總結出了“辨證思維六要”“臨證八法”等,其“動、和、平”的學術思想為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研究再添新篇。

中醫在基層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那裡也是中醫藥人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1983年,張磊轉換角色,任河南省衛生廳副廳長。針對當時省內縣級中醫院的建設盲點,他實施“蓋廟請神”計劃,陸續在各縣建起了中醫院,引進一大批優秀人才,成為中醫藥在基層發展的重要陣地。如今,河南每個縣市都有中醫院,甚至很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都能提供中醫服務。“河南是張仲景的故鄉,中醫發展很有特色,人民需要、國家支持,中醫的道路會越走越寬闊。”張磊對未來充滿信心。

投身杏林70載,張磊始終執著於中醫藥的傳承發展,濟世救人的初心從未改變,這條路他還將繼續走下去。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寫:“須從實處下功夫,不負其名不愧吾。藉此東風為動力,老當益壯展鴻圖。”(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記者 曹萍 通訊員 李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