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譚天偉:如何讓化工更“美麗”?

塑料、橡膠、油漆、塗料、藥品、化妝品、食品添加劑、服裝……在我們身邊,化工產品無處不在。化工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產品和服務,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如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總產值世界第一。然而,大多數人對化工行業並不真正瞭解,一提起化工行業,就認為與汙染、毒害和危險相伴,不少人談“化”色變,唯恐避之不及。事實上,健康發展的化工行業,對國民經濟和百姓生活有著極為密切也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經濟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新技術不斷推動產業革命,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化工行業該如何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未來,那些困擾我們的白色汙染、塑化劑超標和能源短缺問題如何破解?正在蓬勃發展的生物技術能為化工行業帶來怎樣的突破?未來化工行業能否變得人畜無害、和善可親?

《中國經濟大講堂》特別策劃“奮鬥在科學前沿”系列節目,特邀重量級嘉賓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為您深度解讀《如何讓化工更“美麗”?》。

嘉賓簡介

「深度」譚天偉:如何讓化工更“美麗”?

譚天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他長期致力於工業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脂肪酶並實現產業化,解決了下游應用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應用該技術成功地將植物油脂轉化為安全無毒的增塑劑等化學品。他積極推動生物製造在中國的發展,發明了將地溝油轉化為生物柴油的新工藝,品質達到歐洲標準。“發酵工業菌絲體綜合利用”項目,日本曾經做了幾十年研究,幾乎走入絕境,2002年,卻被譚天偉成功突破,他作為第一獲獎人榮獲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深度」譚天偉:如何讓化工更“美麗”?

提前化工,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樣的?

提起化工確實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安全上的隱患,或者它還有一些汙染的一些問題。在江蘇的響水爆炸案,大家可能看到了,因為在那次爆炸當中,確實是一個化工廠的連環爆炸,造成了人員的傷亡和財產重大的損失。可能很多的人都說化工是不是這麼不安全,這麼不綠色,或者說非常的危險。我們的化工真的就是這樣嗎?我再給大家看幾個其他國家的化工的一些情況。我給大家看到的是德國的一個化工園區。因為大家知道,德國的化工一直在世界上是領先的,有很多著名的公司,像巴斯夫公司、拜耳公司、赫斯特公司,這些都是當年從化學公司起家的。大家看一下德國的化工園區,大家看到了是什麼呢?德國的很多的化工企業都是在美麗的萊茵河畔。大家如果在去拜耳公司的時候,也能看到,它也是在萊茵河邊。我記得我在十幾年前,第一次去巴斯夫公司的時候,這個公司研究部的經理首先就帶我到河邊去看。我說你為什麼你帶我來萊茵河看?他說,您只要看這河裡都是清清的,然後各種魚在遊,你就知道我們的企業是一個什麼樣的企業。我現在明白了,其實化工並不是只是汙染,它完全可以做得跟花園一樣。

大家再看一下,這是新加坡的著名裕廊島化工園區。大家知道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小的島國,它的面積不大。這個化工園區是世界上第三大的一個石油化工基地,它有著幾十萬噸的PX裝置。PX是什麼呢?化學名就是對二甲苯,就是這麼一個物質,新加坡的這個公司裡頭,生產的幾十萬噸的PX,而它離新加坡市區只有十公里的距離,這麼多年,沒有發生過一起安全的事故。這就說明了什麼?化工只要我們認真地把有關安全的規範和評價以及檢查體系做好,用新的綠色環保的技術去做化工,化工是可以做到綠色、安全的。

一、化工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化工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實際上,化工不單是中國的支柱,在全世界也是這樣。從全球化工的整個的銷售額或者GDP(國內生產總值)來看,它佔了全球GDP(國內生產總值)的7%。因為化工生產的是基礎原材料,它對其它行業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國外已經做過一個統計,每產生1美元的化工產品,放到下游它會產生4.2美元的終端產品。

我們國家的情況是怎麼樣呢?實際上我們的化工行業也是我們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中國的化工行業有12萬億以上的人民幣的銷售收入,這還只是規模以上的企業。中國規模以上的化工企業有兩萬七千多個,而這個規模以上還不包括中小型企業,它的銷售額就已經突破了12萬億人民幣了。

中國是世界化工產值第一大國,我們國家這幾年化工增長率佔了全球化工增長率的一半以上。按總產值計算,中國的化學化工佔全球的化學化工將近40%,也就是說中國的化學化工是非常大的一個行業。很多人說拒絕化工,但實際上能拒絕得了嗎?是拒絕不了的。因為我們人正常的衣食住行,每天都離不開化工產品,因為化工產品是基礎的原材料。

近幾年,我們國家的一些重大科學工程,或者工程項目裡也離不開化學化工,碳纖維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這種碳纖維的重量特別輕,一般來說,大概只有普通鋼材的幾分之一,但是它的強度比一般的金屬材料要強,韌性也比它好。像這樣的一種又輕、強度又高、性能又好的材料,很顯然就可以在航天航空中應用。

實際上,在航天航空中的應用中,如果材料輕一點,那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射得更遠,或者帶的東西更多。舉個例子,國家長征7號火箭用了碳纖維材料之後,它就可以減重900公斤,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攜帶更多東西上天,或者是打得更遠。

再有一個例子就是港珠澳大橋,它最亮眼的地方就是它的吊索,因為它的跨度很大。過去大家所看到的吊橋都是靠鐵鏈子吊起來的,而這一次用鐵鏈子很顯然太重,強度也沒有那麼高。這一次港珠澳大橋用的是什麼吊索呢?是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單根聚乙烯纖維的直徑只有0.5毫米,相當於五、六根頭髮絲的粗細。而這樣的一個粗細度,它的實際上拉力或者是耐受的強度要比我們普通的鋼材強得多,也就是說一根頭髮絲粗細的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吊起一個兒童是沒有問題的。這種高分子量的新材料使得港珠澳大橋成為可能。

還有一個是在今年剛剛啟用的大興新國際機場。在新的大興機場裡也用到了大量的化工材料,比如說內飾的塗料,還有跑道上的新型的瀝青高分子材料。

所以化工不單是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服務,也為我們國家和世界上的這些重大工程項目在做支撐。過去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有了化工才成為可能。

二、工業生物技術讓化工更“美麗”

什麼是工業生物技術?從它的定義來看,它是利用生物質做原料,用生物的手段,並結合化學工程的技術,進行產品的加工,或者是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實際上,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生物質。我們近幾年或者上百年的化學工業的基礎都是以石油和煤做原料的,我們叫石油化工、煤化工。後面又衍生出很多的材料化工、機械化工等等。這些化工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從原料體系分類來看,這些原料是不可再生的。

而生物質是什麼呢?生物質是通過太陽能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質。這在自然界中它自己就在生產,不用人為參與,比如說每年大地綠了,麥苗就長就起來了,不用人為種植也會長出草來。這種自然就能長起來的,年復一年,不斷地產生的這種生物質,我們叫它可再生的資源。

現在我們的生物技術經過了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英文翻譯叫“紅色生物技術”革命。為什麼叫紅色生物技術呢?因為它是做疫苗、做血液製品來的。當然,從醫藥生物技術來看,後來發現了這個疫苗並不需要那麼大的規模,可能只需要一個很小的廠就夠了,所以這個疫苗並沒有給新的產業帶來很大的革命。

上世紀九十年代又開始了第二次生物技術的革命——“農業生物技術”革命。最典型的就是以轉基因的植物和動物為代表,像克隆羊,還有轉基因大豆。

生物技術的第三次浪潮就是“工業生物技術”革命。這次技術革命在英文名字裡翻譯為“白色生物技術”革命。當時我還不解,有一次開國際會議時,我提問了命名白色生物技術的發明人,為什麼要叫白色生物技術?他說您可以閉上眼睛想,蔚藍的天空是什麼樣的感覺?太乾淨了!這個生物技術會給你帶來真正的環境優美和生活美好。所以在本世紀以後,工業生物技術開始慢慢發展起來了。

那麼工業生物技術跟傳統的化學化工技術相比,有什麼優缺點呢?

首先,它的原料是不同的。過去的化學化工主要用的是石油基,或者煤基、礦石基,而工業生物技術主要是利用的是生物基。到底化學基和生物基的產品有什麼直接的不同?其實根據你穿的衣服就能知道。如果你穿的衣服材質是棉布,是直接用純棉做的,那就是生物基的。因為它是用生物質做出來的,是用棉花做出來的。如果你穿的是純化纖材質的,那就是石油基的。當然,它合成的化學條件也是不同的。像化學反應,它都是高溫高壓,合成氨反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要想轉化率高,壓力越高,合成氨的產率才越高。大家可以想象這個反應器是一個炸彈,如果要是爆炸的話是很厲害的,所以它有安全隱患。而生物反應其實就是利用酶和微生物,酶和微生物就跟人一樣,它不適合於高溫,達到100攝氏度它就死了,所以生物的反應是常溫常壓下的反應。當你進入到生物工廠裡,不需要再考慮哪一個反應器危險,因為在常溫常壓的環境裡,它是不會爆炸的,而且很多都是水性體系,爆炸不了,不是有機溶劑體系的,所以不用怕。

那麼也正是因為它有這麼多優點,各個發達國家都對自己國家的本國的生物戰略進行了規劃。我們的隔壁,日本、韓國、印度都進行了戰略規劃,印度做得更好,它成立了一個生物技術部。

當然我們再來看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歐盟。歐盟它也跟我們國家一樣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它在這個中長期規劃裡頭第一個寫的就是什麼呢?它未來到2030年的時候,化工原料裡頭的生物基的原料要佔30%以上。

我們化工可能還有一點不美麗的地方,有的時候它有環境的汙染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當然有時候還有發生爆炸的事故。但是實際上化工的發展的趨勢能不能做到美麗呢?完全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實際上化工在不斷地技術進步,很多方面都已經做到了。我們通過工業生物技術、過程強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等,有很多新的技術,慢慢都在使我們的化工一天一天地更加美麗。



當前全球只有9% 的材料被循環利用。石油基塑料廢棄後導致的白色汙染、微塑料汙染已成為全球性危害。自1950 年人類大規模製造塑料至今,大約生產出83 億噸塑料,其中63 億噸變成垃圾;2050 年塑料預計產量將超過340 億噸,廢舊塑料的產生量將達120 億噸。工業生物技術如何解決傳統化工的弊病?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生物技術對其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將會達到2.7%,將有35%的化學品和其他工業產品可能涉及工業生物技術。此外,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估測,到2030年,工業生物技術每年將可降低10億至25億噸的CO2排放。

2020年,我國要實現單位國民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面臨巨大壓力,極具挑戰性。工業生物技術能否成為新時代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的重要力量?

三、化工生物技術的“美麗”應用

01、燃料乙醇實現節能減排

化工生物技術應用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覺得就是生產清潔的燃料。生物燃料裡的第一種就是燃料乙醇。用燃料乙醇來代替這個汽油有很多的優點,比如說第一個優點,就是說它的綠色環保、碳減排,因為它可以使有毒有害物減少30%以上。實際上做得非常好的一個城市,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全部的公交都採用了可再生能源的城市,就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現在斯德哥爾摩的所有的公交車,幾千輛,都採用了可再生能源,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沼氣。採用了這些燃料之後,它比“歐五”的PM標準排放減少了90%,所以減排的效果是非常之顯著的。

從全世界的燃料乙醇產量來看,現在美國的燃料乙醇的產量是非常大的,它是全世界第一,一年用了5000多萬噸的燃料乙醇;當然中國是第三,也只有200多萬噸;第二是巴西。美國的油價是全世界非常低的,在這幾個國家裡面,它是最低的,那麼為什麼它加這個燃料乙醇還能維持呢?因為它是從環境的角度來考慮的。它在全部的50個州,都通過立法的手段強制性地要加,油價再低你也要給我加。這裡頭非常有意思,由於它全部推廣了燃料乙醇之後,它一年用的燃料乙醇是5000多萬噸,它減排的二氧化碳也是5000多萬噸。它使美國的石油對外的依存度降低了8個百分點,這就相當於它每年減少了1000多萬輛汽車,或者是減少了13個大型煤電廠、火電廠。還有一個就是巴西,大家知道,巴西盛產甘蔗,巴西50%以上的甘蔗都是用於發酵做燃料乙醇的。所以它地上跑的車裡頭加的大部分都是乙醇汽油,它加的量更大。因為像美國汽車裡頭一般加E10都可以了,E10就是這個汽油裡頭加10%的乙醇,90%還是汽油。像巴西這裡頭加的可以很多,巴西它可不是10%,10%太少了,它有加80%的,有加50%的,有加30%的。平均我看了一下,它是E50,就是汽油中的50%是乙醇,50%是汽油。運輸燃料已經一半以上都用這個乙醇來代替了,所以它消耗的原油很少。

再看一下中國的情況,中國2018年的燃料乙醇的產量是205萬噸,這個產量世界第三,但是並不多。因為大家知道我們國家這幾年環境汙染的壓力很大,再一個能源進口的壓力也非常之大。大家可能看到,我們進口的石油逐年在增加,2018年已經接近70%的石油靠進口了。所以應該說可再生能源,特別是燃料乙醇,是解決能源安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目前中國的汽油一年的採用量是1.2億噸,如果按E10計算一年也就需要1200萬噸的燃料乙醇。那麼這個燃料乙醇來看,你用什麼東西中國可能生產呢?實際上我們中國有大量的秸稈,現在的秸稈一說農業的秸稈一般來說都有6到7億噸,如果可以利用的話,起碼應該有3到4億噸可以利用的。再有一個我們國家還有大量的陳糧。這個陳糧怎麼產生的?大家知道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們每年必須有大量的糧食儲備。儲備的糧食,時間不能長了,就是說一年可以,兩年、三年,定期它要出庫,把這一批用來加工做燃料乙醇的話,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02、塑化劑不再讓人談虎色變

另外一個例子是生物基增塑劑。

可能很多的觀眾不知道增塑劑是做什麼用的?實際上我們的塑料用品很多要加工成一定形狀的時候,都要加入增塑劑。很多塑料有的時候比較硬,有的時候比較脆,有的時候一加熱就不好了,就裂了。怎麼樣改善它的這些加工性能,那就要加大量的增塑劑進去。而增塑劑的這個用量是非常之大的,比如說在PVC(聚氯乙烯)的管子裡面,加的增塑劑都是百分之二、三十;兒童玩具裡的增塑劑佔了35%,就是一個兒童玩具裡面35%的質量是增塑劑,不是塑料,所以它的量是非常之大的。還有我們的一些食品包裝袋,還有我們一些醫療用的一次性注射器,還有我們的這個輸液管,裡頭都有大量的增塑劑。我們用的增塑劑是什麼樣的增塑劑呢?我們主要是用的鄰苯類的增塑劑。鄰苯類的增塑劑有一些缺點,非常典型的一個缺點就是什麼呢?它有致癌的危險。比如說白酒裡的塑化劑,增塑劑在臺灣叫做塑化劑,塑化劑超標就是增塑劑超標。實際上並不是有人有意要給酒裡頭加增塑劑,誰釀酒也不會加增塑劑。而是酒瓶子的那個上頭是一個塑料的瓶塞,它裡頭有增塑劑,而酒精濃度比較高的時候,把那個瓶塞的增塑劑給溶進去了,所以酒中的增塑劑也就超標了。所以這種塑化劑,尤其是兒童玩具,在國外它已經是通過立法不準用鄰苯類的增塑劑了。所以現在我們迫切希望能開發出綠色的增塑劑,而這個綠色的增塑劑來自於什麼呢?

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生物基的,比如說用澱粉類的做成的,比如說發酵做成的檸檬酸,或者是由油脂做成的油酸酯,這種增塑劑,就是綠色的。因為它是天然的,都是食物基的,都是可以吃的,它做成的增塑劑就沒有任何毒副的作用。

03、將塑料和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從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來看,資源的循環率是很低的。從全球來看,只有9%左右的物質實現了循環。最典型的是塑料垃圾非常之多,還有建築的垃圾、生活的垃圾等等,這些垃圾都特別多。

生活垃圾要分類,要把能回收的回收,要循環利用,不能再像過去似的都埋掉或者燒掉。化工裡的原料和產品基本上都是以碳為最基礎成分的,我們的塑料,我們的有機化合物都是含有碳的。碳資源如何實現循環利用是未來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怎麼才能實現這種利用呢?我舉一個例子,就是塑料。

全世界每年新產生的塑料垃圾有3.2億噸之多,我們國家一年產生的廢舊塑料有7000多萬噸。如果燒了就會變成二氧化碳等有機物,成了溫室氣體。

如果能將碳加以利用的話,我想我們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就可以實現了。將來塑料有沒有可能用工業生物技術定向地降解呢?現在我們說塑料不可生物降解,所以它成了一個沒有辦法處理的問題,它是不能禁締也不能利用的一個原料。現在的處理辦法主要是燒掉,或者把它裂解成什麼油等這種低級的利用。那能不能恢復成單體材料呢?現在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實際上在去年年底,法國的一家公司,已經把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通過生物技術降解成單體,這個單體就可以循環利用了。這個技術取得突破之後,我覺得很快我們就要研究PP(聚丙烯)是否可行,PE(聚乙烯)是否可行等等,我覺得這些都有待提到日程上來,我們有沒有可能利用生物技術把這些塑料能夠回收加以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極大的利用。


未來二氧化碳的利用,可能是我們化學工業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前沿發展方向,也是工業生物技術的一個突破口。這麼多溫室氣體,如果能夠利用原料來進行轉化的話,這個轉化技術有可能是生物技術,也可能是化學技術,不管是哪一種,只要能轉化成化工產品,那這一塊兒的原料就會源源不斷,而且真的實現了碳資源的循環利用。


這是一個未來的技術,但是它並不遙遠,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後就能成為現實。所以現在我們才需要有科研,才需要有人去研究,可能在未來的十年或者二十年中,我們就能工業化,那個時候二氧化碳可能真的就變成了價廉物美的東西了,然後社會可能真就綠色可持續了。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雖然化學工業目前可能還有一些不安全或者是不太綠色的地方,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創新帶動的技術的創新,還有管理的創新,比如說規範、制度、評價體系的建立,這種結合完全可以使我們的化工變得美麗起來。當然如果再用我們的工業生物技術來進一步地加工,特別是實現碳資源的循環利用的話,我想那個時候,我們未來的化工將是非常綠色環保的,同時也是美麗的。因為那個時候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我們化學工業就真正實現了人、社會、環境協調和諧地發展,也就真正實現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可持續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