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於正又來作妖了。

這一次,他在個人微博上暗諷某演員。

關鍵詞:女演員、新電影。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這被網友認為,暗諷馬思純。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隨後一條於正頭像的朋友圈截圖出現,坐實了懟的正是馬思純。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當然,這張圖的真實性存疑。互聯網的造謠成本太低,連於正成了受害者。

有時候,我真挺佩服於正,有一種把懟人做成生意的商業才華。

為了表示我的敬意,在引用時,我特意為於正的小聰明打了馬賽克。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微博上含沙射影批某女演員,說自己苦口婆心真性情,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在尾部添加新節目話題。

這種感覺就像渣男要睡姑娘,聲稱只是蹭蹭,不進去。最後還是情不自禁強插了。

於正暗諷的到底是不是馬思純,目前還沒實錘。成為金馬影后這幾年,馬思純挺背的。

主演《七月與安生》,與周冬雨同時拿到金馬影后。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相同的起點,難免被拿來對比。周冬雨事業得意,馬思純則一言難盡。

去年,馬思純誤用張愛玲偽語錄, 被網友爆錘。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今年參演《第一爐香》,因為身材壯實被吐槽。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原著有細節,葛薇龍是個白瘦幼小的女孩子。姑母身材嬌小,她穿姑母的衣服,還是大。


葛薇龍的姑母用她來吊小鮮肉。


身材壯實的馬思純演葛薇龍,會讓人心生錯覺,俞飛鴻版梁太太,自己就能搞到小鮮肉,反而是葛薇龍需要靠梁太太找個對象了。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發現馬思純了沒?

儘管出演《第一爐香》遭非議,在綜藝節目中,馬思純依舊對張愛玲的故事不離不棄,主動挑戰《半生緣》。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馬思純似乎不知道,她是在為難自己。

拍過《半生緣》的許鞍華懂,還問她,“思純,你敢挑戰嗎?”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這話的弦外之音,挑的這段戲難度很大,換一部也沒關係。

馬思純依舊堅持,因為她喜歡,所以她要演。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馬思純與秦昊演的是曼楨世鈞多年後的相遇,《半生緣》中最悽美的橋段。

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侶,隔著多年的時光,不期而然的相遇,兩人發現自己“回不去了”。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到底是馬思純演技尷尬,還是我尷尬的截圖——看起來像笑

大家可以看到,馬思純的表演相對開放,閉眼睛流眼淚,在傳遞悲傷的情緒。

可是這樣處理是單薄的。

為什麼這樣說?

馬思純流著眼淚說“回不去了”,能讓觀眾感受到她的悲傷與痛苦,展示的是盾牌前面的東西。

觀眾只能得到這樣的信息:曼楨是未婚母親,世鈞娶了翠芝,他們都要養育孩子,回不去了。

用自己為人父為人母的責任,犧牲了自己的感情,半生緣的原因變成了責任。

換而言之,他們有了兒女,所以回不去了。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而《半生緣》中的“回不去”,是人生的錯過,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遺憾,是男女感情的滄海桑田。

兩者的表達是不一樣的。

原著中這樣描述“回不去”。

曼楨道:“世鈞。”她的聲音在顫抖。世鈞沒作聲,等著她說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沒法開口。

曼楨半晌方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他知道這是真話,聽見了也還是一樣震動,他的頭已經在他肩膀上。他抱著她。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大家可以看看這段原文,始終縈繞著一種灰色無力的絕望。

這種表達是和曼楨的經歷與性格相匹配的。

因為這十多年來,曼楨遭受的不僅僅是世鈞的消失不見,還有眾叛親離。

被親姐曼璐陷害囚禁,親媽見死不救,心甘情願打工賺錢養的弟弟妹妹,沒有一人為她出頭,生孩子後給落魄的祝鴻才當媳婦。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她視為希望的世鈞,始終沒能救她。給世鈞寫的信,也沒有回覆。

曼楨經歷的是一個充滿希望到內心絕望的過程,從一個不信命的人變得宿命。

對此,原著寫道:

“當初她相信世鈞確實是愛她的,他那種愛也應當是能夠持久的,然而結果並不是”。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這說明曼楨對世鈞的愛已經心如死灰了。

所以,她說出“我們回不去了”,有歷盡人世滄桑的淡然與蒼涼。她對這段半生緣釋然了,放過了自己,也放過了世鈞。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馬思純的淚水缺少了灰心宿命這一維度的表達, 沒有表現出盾牌後面的情感。

她的表演是不高級的。

高級的表演是什麼?

陳凱歌指導陳若軒的時候,就這樣說過,“表演就是永遠要展示盾牌後面的那些東西,盾牌就是故事本身,故事背後是什麼?是情感”。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看完馬思純的表演,我始終覺得她有個很不好的選戲標準,

因為她喜歡,所以她要演。

太過感性,人不性感。

馬思純說她《半生緣》這個故事,然而她沒能很好地消化這個故事,劇本很明顯的漏洞都沒覺察出來。

比如說,“十四年沒見”時,是個漏洞。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原著中提到,“第一次遇見他,那還是哪一年的事?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四年了!”

十四年的開始是兩人相見的時間點,不是曼楨被姐姐囚禁後世鈞消失的時候。

這個時間很重要,14諧音一世,一世只有半生緣,人生的諷刺更鮮明。

這是張愛玲的反覆修改的設定,甚至為了它給小說換了書名。《半生緣》的最初版是《十八春》,兩人第一次相見到“回不去”隔著18年的時光。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馬思純如此肯定地說,兩人14年不見了,這個錯誤來自於編劇。把這筆賬算到她頭上,不公平。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get到張愛玲小說的精妙細節。

主持人姜思達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為什麼就跟張愛玲槓上了呢?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馬思純的回答有意思,挑戰每一種不同的人物。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同時也很謙虛,哪怕演得不好,也會再努力。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態度值得肯定。

但是,馬思純真的應該檢討一下,避免演得不好辦法,繼續努力不是最好的方法,而是要選擇自己匹配的戲,而不能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

你感興趣的,未必就是適合你自己的。更可怕的是,如果把個人興趣當做自身實力,挺害人的。

還有 ,馬思純說她會努力,但她的努力,我沒有看到。

扮演葛薇龍,身材壯實被嘲,能瘦下來就要努力減。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想要證明自己能演張愛玲的故事,那就刻苦專研,提供更好的表演。

馬思純版顧曼楨,用看落葉,歌唱來抒情,更像是民國版的文藝女青年。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這固然是編劇將《半生緣》偶像劇化,但作為主演,一直說喜歡張愛玲的馬思純,就沒有發現問題?

曼楨是個窮人家的孩子,她心中的浪漫是說不出口,落實在行動中的。

想要與世鈞合影,先拉上叔惠拍照。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給世鈞打毛衣,擔心被笑話,會送給叔惠。

為多瞭解世鈞,就去叔惠家做客,從叔惠母親那裡聽她講世鈞。

即使是改編,馬思純在說因為世鈞喜歡才學這首歌,不應該是高昂透露頭顱高調示愛的。

其一,她的性格是內斂的,不太可能做出這樣驕傲的姿態。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其二,對於世鈞的愛,她已經灰心,心存愛意,但已經不是可以在一起的愛了。

當然,用幾分鐘的片長,無法展現原著中的場景。

但是,主創不能為了好看,讓改編成為胡編,改變了人物性格的底色。

一個大膽示愛,一嘴文藝腔臺詞的曼楨,太違和了。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半生緣》中,曼楨最浪漫的話也只是在信裡面,“聽見別人說一句什麼話,完全不相干的,我腦子裡會馬上轉幾個彎,立刻就想到你”。

而這段抒情的話,翠芝是用張陰陽怪氣的話劇腔念出來的。

張愛玲冷酷的文筆,容不得文藝青年式的吟風弄月。

馬思純接演這樣的劇本,是她的不幸。


如果她認不清自己的選戲眼光有問題,也看不出劇本的缺陷,她很難實現更高層次的突圍。

所以,馬思純,是時候反思一下自己了。

文藝青年馬思純,求求放過張愛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