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饑荒,為什麼不捕魚打獵呢?

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古代大饑荒,為什麼不捕魚打獵呢?

這個問題好,好比晉惠帝說:百姓無糧食,何不食肉糜?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連糧食都沒了,那來的肉呢?連草根樹皮都吃光了,到哪兒捕魚打獵呢?這不是你家的大冰箱那樣順便,饅頭吃完了,可以隨手拿塊肉吃那樣方便。好比把你鎖在家裡,冰箱空了怎麼辦?不準叫外賣。

1.要怪只能怪人類的褪化,從捕魚打獵時期進入到了農耕文明,從深山老林走到了平原大川,他們沒有了快速奔跑捕魚打獵的技能。

2.隨著人口的增多,都跑到深山老林會把野獸嚇跑的,再說也不夠吃啊。

3.生產力又不高,一遇天災人禍,流民大多是從一座城流落到另一座城,很少有像陶淵明那樣種豆南山下的。因為他們沒有生產工具,更不可能跑到更遠的地方,沒交通工具,路上會餓死的。

3.沿海地區只聽說海嘯地震災難,很少有旱災。江南多富庶,倒是可以捕魚打獵,中原就不行了。

這樣想,就很正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