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相隔40多年之後,美國再次拍攝了反應中途島大海戰的大片《決戰中途島》,很多軍迷可能很熟悉中途島之戰的過程,不妨來看看電影和歷史交織的奇妙之處。

華麗的圖像

1976年的那部《中途島》中,由於技術條件限制,不得不從美國電影《東京上空30秒》、《虎!虎!虎!》、日本電影《太平洋の嵐》、二戰新聞影像、甚至英國電影《不列顛空戰》中借用了大量的海空大戰影像鏡頭,這些鏡頭清晰度和色調五花八門,甚至武器型號也和中途島之戰不符合。至於老版電影自己拍攝的場面,很多是在美國“列剋星敦”號和“奧里斯卡尼”號航母上完成的,令眼尖的軍迷感到出戏。

然而,時代變了,《決戰中途島》藉助電腦特技技術,肆無忌憚地製作出以假亂真的場景,特別是戰機戰艦的近景。什麼航母滿舵轉向,大機群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穿梭,SBD式俯衝轟炸機的機尾機槍手與零式戰鬥機激戰,華麗的海空大戰似乎就在眼前。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華麗的特效

中庸而不乏亮點

有些看過電影的網友對《決戰中途島》有些非議。先說說亮點:

這部電影的定位是動作片,不是軍迷追捧的戰爭片,從動作片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段精彩的戰鬥,從這個意義上是合格的。

電影放出的預告片和劇照中有一個美國飛行員和一個黑頭髮的女性角色隔著鐵圍欄痛苦對視的鏡頭。但是《決戰中途島》沒有重現老版電影中美軍飛行員和美籍日本女人談戀愛的虛構情節。這個情節主要是在反對越戰的民眾情緒範圍中,討好酷愛“反戰”和“人文精神”的觀眾。這個鏡頭其實是中途島海戰的功臣飛行員理查德·貝斯特參展前和妻子安妮告別的情形。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有些迷惑性的劇照

杜立特帶隊轟炸東京後在中國迫降,得到了中國抗日軍民的保護,電影裡有個小場景再現了這一歷史,並通過杜立特與抗日遊擊隊幹部的對話揭示了日本轟炸中國平民的罪行,並在片尾的主要人物水平簡介中表現了一名重傷的無名抗日誌士,打出字幕感謝中國抗日軍民保護撤退的美國飛行員。這比2001年的《珍珠港》裡的篇幅要長得多。

電影裡有個情節:日本驅逐艦艦長抓獲落水美軍後座機槍手布魯諾·蓋多之後,一看到美國飛行員拒絕回答軍事情報,就把對方捆起來綁上鐵錨沉海,這一描述明顯和之前的美國太平洋戰爭電影有所不同——之前的電影裡的二戰日本海軍可是筆挺軍服、整齊隊列、大炮鉅艦、狂熱戰鬥,看起來簡直就是一場各為其主的紳士戰爭。而本部電影的描述總算點出了日本的二戰罪行,這段確實是歷史,不過蓋多是被綁上裝滿重物的油桶沉海的。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布魯諾·蓋多真人(左上)和劇照

因為中途島之戰時,美軍參戰的一線官兵都是白人,所以電影裡有臺詞的角色中沒有出現黑人,而不是像西方的某些電影那樣,安排不可能是黑人和不可能出現黑人的場景中強行讓黑人出鏡。

電影裡還再現了“鸚鵡螺”號潛艇(美軍有多艘潛艇命名為“鸚鵡螺”)引起的意外事件:“鸚鵡螺”號的不成功襲擊引來了日軍“嵐”號驅逐艦,這艘驅逐艦因此掉隊,歸隊時被美軍偵查到,使得美軍掌握了先機。

剪輯與節奏

以上說了幾個亮點,說說電影缺失的節奏和剪輯方面的不足吧。

電影開頭是珍珠港事件,在特技技術更加進步的今天,卻不如2001年的《珍珠港》——《珍珠港》以魚雷轟炸機的特寫拉開了序幕,重點表現了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與歷史相符。本片的大量鏡頭都是低空飛行的日軍飛機在掃射,畫面的震撼性不足,也不符合歷史。

影片中的珍珠港事件、杜立特空襲東京和美軍突襲馬紹爾群島篇幅相當長,約50分鐘,而中途島之戰部分約一個多小時。也許導演是想把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但是這些部分的篇幅有些過長。

本片中的日軍第2航空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有些臺詞令人莫名其妙,比如在珍珠港事件後對山本五十六說南雲忠一未能下令炸燬珍珠港油庫是非常致命的錯誤,這顯然是美方後來的看法。在海戰中,山口多聞被剪輯成一切都算無遺策,最後旗艦飛龍號“莫名其妙”就重傷了,他就殉艦了,非常突兀。

有些沒有拍出來或者沒有強調的歷史如果把握好,能為電影平添很多亮點:

美軍的魚雷機和轟炸機進攻的時候,使用沒有看到護航戰鬥機與日軍戰鬥機空戰。

實際上,中途島之戰是美日航空兵對決之中頗具紀念意義的一戰:美軍戰鬥機部隊在這一戰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薩奇剪”戰術,對日本零式戰鬥機取得了很大優勢。

這是“約克鎮”航空母艦上的第3戰鬥機中隊(VF-3)的中隊長約翰·薩奇發明的,盟國的飛機在盤旋性能上都比不上零式戰鬥機。薩奇的戰術是讓美軍的雙機編隊以剪刀狀的飛行路線互相掩護,而不是和日軍比盤旋性能。如果一架被咬尾,則立即飛向隊友,使得敵人的大面積側翼暴露在隊友面前,從而創造出絕佳的開火機會。

然而影片中的空戰鏡頭幾乎都是轟炸機機尾機槍手朝著咬尾的日本戰鬥機射擊,這沒有充分還原歷史,也不如戰鬥機纏鬥的畫面精彩。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薩奇與他的戰術示意圖

美軍“約克鎮”號航母在珊瑚海海戰中受損,本來需要2周才能修好,可是珍珠港船塢的工人日夜不停地搶修,僅花了48小時就修好了她,趕上了中途島之戰。這對於美軍來說意義重大——使得參戰航母從2艘升為3艘。而電影只有一個鏡頭表現美軍歡呼“約克鎮”號航母趕了上來。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搶修中的“約克鎮”

美軍的魚雷轟炸機在密集的炮火和日軍戰鬥機的射擊下損失慘重,然而電影沒有恰當的方式點出這是值得的,他們的犧牲干擾了日軍的判斷,為俯衝轟炸機爭取的攻擊時機。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美國魚雷機強攻(預告片鏡頭)

王牌飛行員理查德·貝斯特在VS-6中隊長韋德·麥克拉斯基判斷失誤的情況下,帶領兩架轟炸機命中日本赤城號航母要害,後來再次出擊,又命中飛龍號航母的要害。一個飛行員在一天之內炸燬兩艘航母,這種戰績在美軍歷史上空前絕後,電影的表現力度還不夠。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理查德·貝斯特真人和劇照

另外,電影裡的軍艦防空火力主要是日本96式25毫米三聯裝機關炮和美國的博福斯40毫米防空炮,也許導演覺得連發的機關炮突突突的畫面很好看,其實127毫米艦炮對空射擊的畫面更加震撼,而且這才是軍艦防空的主力武器。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127毫米艦炮開火瞬間

命運五分鐘

中途島之戰的著名論調之一就是命運五分鐘,這是二戰後的舊日軍軍官淵田美津雄等人炮製出來的說辭,意思是再多五分鐘,日軍就能從航母上再起飛一波戰機,扭轉戰局。

當然經過後人考證,航母上的操作何止五分鐘,日軍的密碼已被美軍破譯,戰場是單向透明,而且中途島本身起降了美軍大量戰機,這些足以推翻命運五分鐘的論點。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俯衝轟炸機命中日本航母(預告片鏡頭)

然而這種充滿了好萊塢動作片氣息的刺激情節在很多人心中都很有市場。

本片沒有可以強調這一觀點,從情節設置來看,反而不支持這一點:

戰役開始前,日本進行兵棋推演,赤方(模擬美軍)的指揮官(歷史上是大和號艦長松田千秋,片中改成飛龍號航母的一名軍官)採用了和歷史上一樣的伏擊戰術打敗了日本艦隊。然而,推演結果被上級(歷史上是宇垣纏,電影中是山本五十六)強行更改,歷史上是兩艘日本航母被擊沉,一艘被重創改為只有加賀號被擊沉。電影中是改成美軍不再預知日本的進攻計劃。

關於淵田美津雄等繪聲繪色的描繪所謂航母甲板上堆滿了炸彈和魚雷,佈滿了加油的軟管,電影中改為一個日本軍官見到甲板下層的地勤在匆忙為艦載機換彈,感嘆這裡太危險了。

我認為電影不支持命運五分鐘的論調。

細節與成敗

和布魯諾·蓋多一起被俘的飛行員名叫弗蘭克·奧弗萊厄蒂,電影對他的命運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但是他和蓋多一樣被日軍殺害。

行為舉止古怪的美軍破譯軍官約瑟夫·羅什福爾為了不暴露美軍破譯日本密碼這一情報,拒絕了尼米茲提名的海軍優異十字服務勳章,直到1985年才獲得這一榮譽,併入選美國中央安全署名人堂。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約瑟夫·羅什福爾真人和扮演他的演員

電影裡那個跑到中途島拍電影的好萊塢影人約翰·福特是真事,他事先不知道大戰一觸即發,誤打誤撞拍到了日軍轟炸中途島和美軍防空部隊還擊的真實場面,雖然被彈片擊傷,但是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決戰中途島:中庸?華麗的圖像?還是壓倒性的精彩大片?

約翰·福特(左)

電影的中文翻譯有些錯誤:比如二戰時代美軍航空兵分屬陸軍和海軍,沒有空軍這個軍種,所以Air Group不應該翻譯成空軍,應該翻譯成航空隊。

電影裡的Cavalry是借用美國西進時代的典故,即西進的移民遭到印第安人圍攻後,騎兵會去支援他們,所以這裡不是引申為裝甲部隊,而是援兵。

總的來說,《決戰中途島》在近年來的戰爭歷史片裡,屬於動作片而不是拼命強調“思考”和“情懷”的電影,但是即便作為動作片,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至於究竟如何,就看來自觀眾的考驗了。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