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油大起底——高硫被禁之後路在何方

IMO2020限硫令近在眼前,高硫燃油不論是價格還是裂解價差都在不斷創新低,之後高硫燃料油路在何方,一跌到底的底在哪裡,都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

一、IMO2020限硫令和燃料油家族的兄弟姐妹

1、 cst是什麼?180cst和380cst到底怎麼區分?

一切要從燃料油分類說起。上期所上市的燃料油,在沒有改之前是180cst,改了之後是380cst。那這有什麼區別,cst是運動粘性Centistokes的簡稱,運動粘性決定了該燃料油的燃燒充分度和動力強弱。380cst因為運動粘性高,慣例用在遠洋航行中;180cst運動粘性稍弱,慣例用在內河航運。且,一般造船的動力系統是不能兼容二者的,也就是說180cst和380cst的價格以及供需體系完全是兩條線。

2、 高硫燃料油和低硫燃料油的區別

運動粘性是一種分類方法,含硫量又是一種分類指標。國際慣例高硫燃料油是含3.5%硫化物的燃料油,含硫量1%以下的低硫燃料油,1-2%之間的是中硫燃料油。我國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燃料油交割品級是380cst含硫量I型、II型以及優於該品級的燃料油,可以直接理解為交割品是高硫燃料油。

3、 IMO2020限硫令

IMO MEPC70(國際海事組織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70次會議,2016年10月)決定進一步減少全球硫排放限額至0.5%,全球範圍內燃油SULPHURCONTENT(硫含量)從3.5%直降到0.5%,並於2020年1月1日生效,不延期。

IMO MEPC73(第73次會議),從2020年3月1號起,沒安裝替代設備SCRUBBER的船(脫硫塔),將不被允許攜帶高硫燃油。

二、限硫令對目前航運生態的影響

不要懷疑IMO的執行力,2020年高硫燃油被一刀切帶來的航運門檻增高,是低硫燃油價格的向上推動,以及高硫燃油的價格撲街。但高硫燃油就被放棄了嗎?高低硫轉化的過渡期對期現貨價格的影響幾何?高硫燃油加上脫硫塔轉化的成本如果還比低硫燃油便宜呢?那就要從燃料油和航運的基本面生態講起。

1、 高低硫燃料油的生產模式以及轉化方式

根據IEA等國際組織給出的測算,2020年全球船燃需求量是3.3億噸,但目前低硫燃油的產量2019年僅能達到5000萬噸,就算2020年翻一倍離3.3億仍有不小的差距。那麼如何來滿足市場上既能有充足的船燃,又同時符合IMO的要求呢。

(1)調和符合規定的混合油

優點:便於操作、成本相對安裝脫硫塔或是直接煉製低硫燃油要低

缺點:運動粘性下降,油溫不穩定對發動機造成損害

(2)船隻安裝脫硫塔

優點:可以使用高硫燃油(成本低)

缺點:前期投入較大、舊船安裝意義不大、技術不成熟可能會導致其他問題

(3)使用LNG(天然氣)或MGO(柴油)

優點:絕對合規

缺點:價格貴、需新船(不然發動機燒不了)、港口配套加油氣設施不完善

(4)用低硫原油生產低硫燃料油

優點:合規

缺點:貴、低硫原油資源稀缺、利潤比不上直接用低硫原油生產成品油

2、大中小船企的一般做法

(1)安裝脫硫塔——前期成本高,運營成本低

據市場消息,大中型集裝箱船隻安裝脫硫塔的成本是400-500萬美元,如果按每天50噸用量計算,一年300天航運時間,高硫和低硫燃油價差保持在200美元,那麼每年節省300萬美元,成本收回在1-2年。

目前安裝的船隻(全球運力)達到11%,到2020年或達到15%或更多。但安裝脫硫塔的前期費用高,安裝需要週期,畢竟船廠需要排期,安裝也需要時間調試()每艘船安裝時間一個月再加一個月的調試時間。

(2)購買低硫燃油——運營成本高且有可能斷供

前文提到目前的低硫燃油供給跟不上,樂觀估計低硫燃油總體產能只能佔到高硫燃油的1/3,那麼即使是大型船廠,資源較多提前備好低硫燃油,也會面臨斷供風險,就更別提小船隊或小船東了。

還有一種做法是大型煉廠或者油企,看到未來航運巨大的紅利而投資佈局,自行組建船隊,形成完整的內部產業鏈,自產自銷,中國石化就是較為典型的案例。中國石化旗下10家煉廠將在2020年完成1000萬噸低硫船燃產出,2023年超過1500萬噸產出,並斥資40億元新訂造50艘8000-10000載重噸的油駁船,另外再租入50艘3000至4000載重噸駁船,打造一支100艘船的船隊。

(3)被迫使用MGO(船用柴油)

既然低硫貴且買不到,船又要跑,船企只好動用曾經的燃料貴族——船用柴油。這是一種輕質油煉出來的輕質低硫的船燃。和重質燃料油的價格對比見下圖。

燃料油大起底——高硫被禁之後路在何方

數據來源:Bloomberg 安糧期貨

一般來說,MGO和高硫燃油的價差在150-270美元/噸,從歷史走勢圖可以看出,隨著2020年臨近,MGO價格也水漲船高。畢竟低硫油供給缺口明顯,且低硫燃油的價格已經和MGO持平,甚至一度超過MGO。

(4)混合油的選擇

選擇其他油種和高硫燃料油混兌生產的混合油也是一種選擇。但一般來說使用柴油和高硫燃油混合想要符合IMO低硫要求,混兌比例在柴油9,高硫燃油1,因此,混合油的調和成本也是較高硫燃油高出很多的,這個價格應該接近柴油價格。這也是目前高硫低硫燃油價差在200美元/噸的原因。

3、臨近IMO2020的市場現狀——較預期要好

在18年底,市場給出的預測是高低硫燃油價差將拉闊至20-40%,但如果和18年高硫燃油價格對比,截至11月,該價差僅為14-18%,且已經有100多個港口提供VLSFO(超低硫燃油<0.1%)。

APEX新加坡亞太交易所推出低硫(<0.5%)燃油合約,自2019年10月18日開始交易;我國上期所也將在2020年上市低硫燃油的期貨合約。

燃料油大起底——高硫被禁之後路在何方

數據來源:Bloomberg 安糧期貨
圖:高低硫燃料油價差(新加坡) 單位:美元/噸

燃料油大起底——高硫被禁之後路在何方

數據來源:Bloomberg 安糧期貨
可以看出,低硫燃油價格基本上和柴油MGO價格持平,和高硫燃油價差在197-236美元/噸。

目前粗略統計,使用低硫燃油的全球運力佔全部的33%,MGO和混合油使用佔40%,安裝脫硫塔的運力佔到11%。

三、對期貨以及相關品種的影響及後市思考

1、上期所高硫燃油合約

高硫燃油從10月份開始,貿易量驟降,且越大越有能力的船運企業越早備戰IMO2020限硫令,做法無非是拋高硫買低硫。期貨市場上目前的主力合約是2001,正好是2020年1月份執行低硫燃油的開始,因此,空頭對多頭的絞殺是碾壓式的。我們說,高硫燃油價格從18年11月的3300跌到目前的1700是符合基本面的。

首先,看現貨價格。新加坡高硫現貨價格在18年11月是440美元左右,19年11月價格是230美元左右。按照美元匯率18年11月6.9,19年11月7來算,內盤燃油的價格和現貨仍然有100多塊人民幣的升水。當然這裡面的某一些過大價差是由於匯率的影響,但也不難看出,現貨上高硫處在無人問津的狀態,需求斷崖式下跌。同時由於內盤升水外盤,還會有吸引內外盤套利的可能,或會進一步拉低FU2001期貨價格。

燃料油大起底——高硫被禁之後路在何方

其次,看積壓庫存。根據IES最新發布數據,新加坡陸上燃料油庫存在11月14日當週錄得2035.5萬桶,環比去庫54.4萬桶,降幅2.6%。從進出口情況來看,新加坡本週進口量明顯回升,達到135.8萬噸,與此同時出口量則保持在相對低位的41.2萬噸,94.5萬噸的淨進口量相比上週(54.9萬噸)大幅上漲,我們估計進口貨物中低硫油組分佔據了相當的份額,可能部分進入浮倉保存而未計入陸上庫存。由於前期的囤貨準備,短期內低硫燃油的供應似乎不成問題,根據普氏消息,目前在馬六甲水域的浮倉中存有大概600-700萬噸的低硫組分,而陸上低硫庫存則有約200萬噸。

高硫燃料油明年需求斷崖式下跌的同時,供應量也會隨之縮減。且主動去庫騰出油罐空間的做法也不稀奇。因此,庫存處於中性,需要關注的是之後脫硫塔安裝的比例,以及高硫燃料油加工成低硫的成本以及利潤。

2、替代品MGO和低硫燃油煉廠的煉製偏好

燃料油大起底——高硫被禁之後路在何方

數據來源:Bloomberg 安糧期貨

從上圖可以看出,雖然低硫燃料油裂解價差比高硫燃油高,但相比於輕柴還是差的遠。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煉廠會願意捨棄好煉且利潤高的輕柴,轉而生產利潤不是那麼高還很麻煩的低硫燃油嗎?這是需要思考的。而大型船廠完全有能力自建自己的脫硫廠,從煉廠拿高硫燃油再自行脫硫成低硫貌似也不成太大問題。

前文提到,明年開始煉廠渣油高硫渣油的產能將被分化成幾塊,一塊仍然是高硫燃油,但比重較小;一塊是加氫繼續將3.5%的高硫燃油加工成0.5%以下,但成本利潤合適煉廠才會考慮;還有一塊是將高硫渣油轉到其他的同渣油產品,也就是瀝青。目前保稅380cst燃油和內貿的瀝青是兩條線,價格影響不是很明顯,但從明年開始無法消化的高硫渣油去處將是個問題,要警惕瀝青價格被拖累。

總結

1、低硫燃油產能不足的問題,在經過輕柴(MGO)、脫硫塔以及各大煉廠積極拓展低硫合規燃油的產能投入,被分解的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低硫燃料油和18年11月高硫燃油價格高峰時期對比,“僅”有14-18%的上浮。

2、 而隨著高硫燃料油的禁用,業內更需要探討的是高硫渣油的去處。能確定的是,未來柴油價格以及輕質原油價格會被相應抬升。而瀝青則因為高硫渣油減少生產高硫燃油而被拖累。3、 至於高硫燃油的價格,01合約因為仍對外盤升水,下方仍有釋放空間,但已經不多,投資者應保持觀望,空單持倉者或可止盈離場。等到安裝脫硫塔的船隻檢修完畢,以及大船廠對脫硫廠的投產結束,高硫燃油會有一定的需求反彈,或能在之後的合約中體現。

免責條款

本報告基於安糧期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認為可靠的公開信息和資料,但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可隨時更改報告中的內容、意見和預測,且並不承諾任何有關變更的通知。 本報告中的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所述內容的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來判斷是否使用報告所載之內容和信息,獨立做出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