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讀完這篇文章,你就會發現之前的歷史、地理統統都白學了。華夏文明綿延五千年,可歌可泣。

我們中國人喜歡研究陰陽,其實就是對立和統一的去看待萬事萬物。

首先來看一下世界,下面是一張世界地圖,能發現從非洲撒哈拉沙漠起向東有一條幹旱帶,中國是位於歐亞大陸的東部,按陰陽的說法,我們處於陽面,他們(中亞、中國西部和北部)處於陰面。▼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我把這樣的格局叫做“陰陽割分曉”,

再來看一下中國。中國本身也有一條陰陽線,這就是“胡煥庸線”。

它提出於1935年,這是一條清晰的、幾乎瞬間就從熙熙攘攘變得人煙稀少的分界線。線的東南邊,是“小橋流水人家”,國土面積佔當時版圖的36%,人口占96%,線的西北邊,是“大漠長河孤煙”,面積佔 64%,人口只佔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而且,不管歷史如何摔打,胡煥庸線總不倒。幾十年來,中國經歷了無數變化,版圖形狀從海棠葉變成了雄雞,人口從4億多變成13億多,經濟規模增長了幾十倍,國家的區域發展規劃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斷改變!

再看一張中國的地形圖: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自西北向東南,是從高到低到形勢,俗話說:水往低處流,水代表生機和財運,所以東南人財更旺。

但若是從氣勢上來說,從西北打東南是順勢,從東南打西北是逆勢,因此司馬遷在《史記》裡寫道: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此乃天下之大道也。

中國歷史上,從北西往東南攻打,更容易成功。秦滅六國,唐宋統一天下都是如此。

在看細看一下中國,大禹治水時,以山川形勢區分把中國分為九州。

顯然九州的劃分邏輯和大禹治水的路線息息相關,按照《禹貢》的解釋,九州的巡行路線是以龍門口為起點,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的順序轉大圈,最後又回到龍門口。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真是冥冥之中,一切自有註定,這龍門口不僅是大禹治水的起點和終點,也是司馬遷的老家。

下面我們把九州以九宮格的形式在地圖上畫出來: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九州(九宮格)即:

關中 山西 河北

漢中 中原 山東

巴蜀 荊楚 江東

再看一個精彩的分析!大家一定要找到對應你家的位置,然後做到心中有數!

評價一個地方是不是戰略要地,主要就是兩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山川之險。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飛機發明之前,高山幾乎就等於不可逾越。那麼在山脈之間的一些穀道,就成了連接兩大區域間的唯一通道。歷史上又經常在這些穀道上修築一些易守難攻的關隘,就成了兵家必爭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樣具有防禦作用,但不如山脈那樣明顯。然而河流卻同時具有另外兩大功效:一,交通運輸;二,農田灌溉。一個光險要而沒有經濟實力的地域是缺乏戰略價值的,因而山、水兩要素,必不可少。

就這兩條而論,中華大地上最為得天獨厚的地方,莫過於秦國的故土——關中。

01:關中

在中國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關中都是絕對的天下第一重地。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國第一古都,長安。

長安周圍,是渭河、涇河、洛河以及它們的支流所衝出來的一些平原,統稱關中平原。這些河的許多支流,都從長安旁邊流過,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涇、渭、灞、滻、豐、鎬、潦、潏),簡直就是天然的護城河。

下面再向外延伸,說說關中的四面邊界。

關中最紮實的邊界,當屬南邊的秦嶺。秦嶺是相當險峻的一條山脈,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幾座,以奇絕壯美著稱的華山也是秦嶺的一支(不過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

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嶺東段的崤山。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殲滅戰,先軫導演的崤山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到戰國初期,秦國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關——函谷關。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函谷關 

函谷關夾在崤山與黃河之間,旁邊就是三門峽,與中條山隔河相望。也就是說,無論從南邊還是北邊,除非大範圍迂迴,否則很難繞過這裡。它牢牢扼住了關中與中原的咽喉。

只要守住這裡,中原勢力很難進入關中。戰國時代,就有好多次多國部隊攻打函谷關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邊的秦嶺之外,關中西邊是隴山,北邊也是群山環繞,只有東部邊界的黃河算是稍稍容易過的地方了。所以戰國時期秦魏對河西之地展開激烈爭奪,爭的其實就是關中的門戶。

另外,除卻函谷關,關中東南有武關通向中原,西南有散關通向漢中,西北蕭關則是長安出發的絲綢之路上的重地。這四關史稱“關中四塞”,差不多是進出關中最直接的四個直線出入口。其餘的路,走起來就不大方便了。這一點我們後面還會提到。

關中就成了進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這就難怪“得關中者王天下”了。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山西(西邊和南邊的黃河邊界很明顯,大家注意一下東邊的太行邊界)。

02:山西

從關中向東,便是山西。所謂“山西”,是說太行山脈以西,指的是黃河“幾”字右下角的直角彎與太行山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

這也算是一個被包起來的地方。東面太行山脈極長,其間只有著名的太行八陘與東面的河北相通。它西面和南面的黃河內岸還有呂梁山、中條山為屏障,北面便是中華與蒙古草原的重要分界線陰山山脈。陰山以南,雲中、雁門這等重要關隘把守著中國的北面門戶。

整個山西地區,就像楔子一樣插進關中與河北之間,是整個中國北方的樞紐地帶。戰國時秦圖大業,商鞅力主首先攻魏;楚漢相爭韓信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日後更有不計其數的大戰在山西地帶展開。

但山西內部的地形,就不像關中那麼好。雖然一條汾河貫穿南北,可其間大小山脈交錯縱橫,使得山西很容易分裂成小的政治集團,所以歷史上經常由外部力量統一山西。而山西一旦統一起來,由於它四面均易守難攻,就成了一個極佳的戰略地帶。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03:河北

河北,自是指黃河以北。它南面是黃河,東、西、北三面又分別由渤海、太行山、燕山所包,據此亦可割據一方。

然而河北之地,沒有關中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也不如汾河流域各平原豐饒,反而還飽受黃河改道的水患。自古它都不是一個經濟發達地區。

但有一點,河北民風彪悍。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自古聞名天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河北更是中國騎兵的重要產地。因此,憑藉河北精兵,妥善運用,亦可與天下爭雄。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04:山東

由河北向南跨過黃河,便是山東。

前面講關中、山西、河北,都說了四面屏障。可是對山東來說,沒有。它除了東面的渤海、黃海算是安全之外,其餘三面,幾乎無險可守。整個山東地區一馬平川,一打就穿。戰國時樂毅一口氣吃掉整個齊國,然後田單又一口氣將整個齊國吃回來,這種事情,也只有在山東地區才會出現。

但山東卻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這裡很富。

山東漁鹽之利天下聞名,而且山東也是中國傳統的工商業發達地區。平原之上,糧食自然也相當充足。此地便成了歷史上重要的經濟基地。

對於山東的戰略地位,清代地理大家顧祖禹在他的名作《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山東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堪稱至理。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05:中原

山東向西,便是古代中國的中心地帶,自古戰事最為激烈的地區——中原。

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儘管沒有什麼割據勢力是從中原起兵的,但任何有野心的人物,心裡都裝著一箇中原之夢。

至於中原地區究竟是個什麼概念,說起來卻有些複雜。我們只得將其再細分,劃成四個小區域(四宮格)。

三川 河內

南陽 淮上

西北,為三川河谷。所謂三川,指的是黃河、伊河、洛河沖積出來的小平原,中原重鎮洛陽正位於其上。

西南,為南陽盆地。此地地勢雖說不上有多險要,但確實是兵家必爭的樞紐之地。

東南,為淮河上游地區。此地最大的特點,河流眾多,淮河、汝河、潁河、渦河、汴河等等,水運發達,堪稱中原水系的命脈所在。我們知道在古代,河運極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陸路便宜太多。因而掌握這片地區,對於本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又加上南面靠著大別山,是中原少見的有所屏障之地。

東北,是太行山與黃河夾出的一個區域,是關中、山西、河北、中原之間的一個過渡地區。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整個中原:

西北洛陽附近為三川河谷

西南以襄陽、南陽(即宛城)為中心為南陽盆地

東南為淮河上游

東北黃河流域為河內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06:漢中

中原西邊,為漢中。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

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面差不多是最小的。單獨佔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建得更加厚實。所以漢中的意義,主要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

漢中與關中隔著秦嶺,其間只開了四條穀道曲折相通。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陳倉道自不必說,韓信暗度陳倉之策已是中國戰史的經典,它的北口正是關中四塞之一的散關。褒斜道並不出名,但卻開發最早,當年司馬錯正是從此道進入漢中,進而拿下蜀地的。

至於漢中與巴蜀間的巴山之中,穀道更少,只有兩條。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於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為兵家必爭。道上的劍門關也是古代名關之一,李白《蜀道難》中創造的名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說這兒的。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07:巴蜀

下面我們就順著這兩條穀道穿過大巴山脈,來說說巴蜀之地。

就防禦的角度而言,巴蜀比關中更加穩固。其南面是雲貴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敵人根本不可能攻上。僅有的兩條通路,在北邊和東邊。

北邊我們說過了,掐住劍門關,守住米倉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而巴蜀的東面門戶,在重慶。重慶是全國有名的山城,因此從東面陸路進攻巴蜀,幾乎不可能,只能走長江水路。而巴蜀又位居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難,加之有三峽阻隔,可謂萬無一失。

所以說,巴蜀之險,幾不可破。但這裡有個問題,就是崇山峻嶺太多,外面不容易進去,裡面也不容易出來。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現局部割據的勢力。

然而,一旦巴蜀脫出局域,則變得極其重要。與東面的荊楚相連,則佔盡長江天險,足以與北方抗衡;與北面的關中、漢中相連,則可順流而下,直取荊楚、中原。

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個巨大糧倉,使得巴蜀雖不是兵家必爭(因為很難打下來),卻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這才是中國,你之前知道的太淺了

08:荊楚

從巴蜀向東,跨過長江三峽,便是荊楚之地。這是整個南方的樞紐地帶。

與巴蜀相連,則順江而下,江東岌岌可危;與江東相連,則據守三峽,足可困死巴蜀;

又憑藉長江、漢水之險,堪與北方對峙。任何一個立足於南方的政權,如果不拿到荊楚,就不會任何前途。

因此,有人統計說《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裡有七十二回提到荊州,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歷史越往後發展,長江流域越發重要,最後看看江東。

09:江東

從荊楚順江而下,便來到了我們九宮地域的最後一站——江東。

由於長江在安徽境內拐向東北,所以長江中下游的皖東南、江浙一帶,歷史上又稱江東。

此地是中國地圖上水網最密集的一個地方。因而北方鐵騎要想從此地跨江南渡,幾乎不可能,必須取道荊楚。因而江東政權只要在西線防住荊楚,便足可割據一方。

若能拿下荊楚,便有望爭雄天下。

又由於發生在江東內部的戰事極少,北方由於戰亂所致的流民大量湧入江東,使得這個地區在歷史上是越來越發達。江南魚米之鄉,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漸漸成為中國新的經濟重心所在。

江東政權的另一個優勢,就在於與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間地區,常常是各方勢力的真空地帶。它便很有機會跨過長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據地,為北進中原做好準備。

讀懂了地理,才能更好的理解歷史,讀懂了歷史,才能讀懂這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