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峰竟然也有歷史原型,而且大名鼎鼎,與耶律休哥齊名|文史宴

小說中蕭峰幫耶律洪基平定耶律重元之亂,其過程與歷史上的耶律仁先如出一轍,此人在遼國曆史上大大有名,後來當到于越,與耶律休哥齊名。本文將講述耶律仁先的事蹟,以及大家對“南院大王”一職和“南北面官”的若干誤解。

蕭峰竟然也有歷史原型,而且大名鼎鼎,與耶律休哥齊名|文史宴

千里茫茫若夢,雙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許約,燭畔鬢雲有舊盟。莽蒼踏雪行。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蕩寇鏖兵。草木殘生顱鑄鐵,蟲豸凝寒掌作冰。揮灑縛豪英。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在金庸先生創作的諸多作品中,不論是故事情節、人物刻畫,還是立意格局、思想內涵,均屬上乘之作。在塑造了蕭峰這一義薄雲天的悲劇形象之後,金庸在俠的創作道路上達到了頂峰,也來到了盡頭,窮則思變,破而後立,遂有反俠之作《鹿鼎記》之問世。

而《天龍八部》一書作為俠之巔峰,全篇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多線情節發展而聚於終章,構局不可謂不精妙。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共五十回,五十回的回目則構成了五首詞,分別為《少年遊》、《蘇幕遮》、《破陣子》、《洞仙歌》和《水龍吟》。

小說中的蕭峰與耶律洪基

1

本文探討的“金戈蕩寇鏖兵”一回是全書的第二十七回,為《破陣子》下闕中的一句。該篇講述了蕭峰助其義兄遼道宗耶律洪基平叛並受封南院大王的情節,而這一情節是以歷史上真實發生的“皇太叔之亂”為背景寫就的,蕭峰受封的南院大王在遼國官制中也確有其職,本文嘗試以此為切入點,探究真實歷史情節與南院大王之淵源、地位及職掌,藉此紀念金庸先生週年忌辰。

首先我們結合全書第三部分的大背景來看小說中蕭峰參與平叛這一情節是如何發生的。聚賢莊大戰之後,蕭峰和阿朱結伴尋查仇人帶頭大哥,遭到康敏欺騙,誤認為帶頭大哥是阿朱的父親段正淳,更在陰差陽錯之間失手打死了假扮父親的阿朱。蕭峰受阿朱臨終囑託照顧其妹阿紫。但阿紫渾身邪氣,行事狠毒,算計蕭峰不成反被打成重傷。

為了給阿紫療傷,蕭峰帶其前往盛產人參的長白山一帶,期間從女真人手中救下了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並與其結為兄弟。一日蕭峰隨意漫遊巧遇耶律洪基的行營,始知其義兄為遼帝。

就在此時,皇太叔耶律重元及其子耶律涅魯古趁皇帝外出之際,發動叛亂,控制上京,並集結五十萬兵力圍剿耶律洪基及其親軍。雙方展開惡鬥,連番較量下來,因眾寡懸殊,耶律洪基大勢將去,幾欲自盡。

危難之際,蕭峰藏身於馬下,假扮空馬脫韁奔跑,欺到叛軍陣前,射殺耶律涅魯古,生擒耶律重元,挽狂瀾於既倒。叛亂平息後,蕭峰受封為南院大王,被耶律洪基派往遼國南京坐鎮,伺機攻取南境。


蕭峰竟然也有歷史原型,而且大名鼎鼎,與耶律休哥齊名|文史宴


契丹人蕭峰

小說情節推進到這裡,蕭峰的身份由漢人到契丹人再到肩負攻宋之職責的南院大王,主人公兩難局面的設置初見雛形。而金庸解此兩難之局的選擇是讓蕭峰自戕於雁門關,以性命止干戈,成就了俠之巔峰。

蕭峰的歷史原型

2

那麼歷史上的“皇太叔之亂”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首先我們注意到小說中的叛軍主帥名叫耶律重元,這個人物金庸使用了真實歷史當中的名字。他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的弟弟,也就是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叔叔,其身份為皇太叔,即遼國的儲君。

我們所熟知的古代權力繼承方式,或是父死子繼,或是兄終弟及,為何耶律重元能以叔叔的身份成為儲君呢?解答這個問題要從一個名叫蕭耨斤的女人說起。

蕭耨斤,諡號為欽哀皇后,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的生母。據《遼史》卷71《列傳第一》記載,其相貌為“黝面狠視”,但因她是遼太祖淳欽皇后述律平之弟蕭阿古只的五世孫女,故而得以入宮。

據說蕭耨斤在為承天皇太后蕭綽打掃床榻時,獲得一隻金雞,在吞下金雞之後,《遼史》載“膚色光澤勝常。太后驚異曰:‘是必有奇子!’”後來蕭耨斤果然生下了耶律宗真。

因遼聖宗皇后蕭菩薩哥的兩個兒子均早夭,便養宗真在其膝下。聖宗去世之後,耶律宗真繼承大統,即為遼興宗。

蕭耨斤自立為皇太后,害死蕭菩薩哥,把持朝政,為所欲為,排除異己,殘害忠良。又因擔心興宗親政之後權柄不再,便企圖策劃廢掉興宗,改立少子耶律重元為帝。耶律重元將這一陰謀告知了興宗,興宗得以先發制人,廢黜蕭耨斤,保住帝位的同時奪回了朝權。興宗感念耶律重元忠心之舉,封其為皇太弟,立為儲君。

然而等到興宗進行權力交接時,卻並未將帝位傳給耶律重元,而是傳給了他的兒子耶律洪基,是為遼道宗。遼道宗即位後,冊封耶律重元為皇太叔,表示遼國的儲君仍然為耶律重元。

江山永固,韶華易逝,做叔叔的如何等得起做侄子的?如果說耶律重元對於奪位尚存顧慮,那麼其子耶律涅魯古的慫恿絕對是促成叛亂的關鍵因素。

據《遼史》卷112《列傳第四十二·逆臣上》載:“涅魯古,小字耶魯綰。性陰狠。興宗一見,謂曰:‘此子目有反相。’”一旦耶律重元扳倒遼道宗,奪得皇位,那麼將來耶律涅魯古便能繼承大位,成為遼帝。沒有念想就沒有幻想,一旦有了念想,權慾薰心之下,這場叛亂終於在道宗清寧九年發生了。


蕭峰竟然也有歷史原型,而且大名鼎鼎,與耶律休哥齊名|文史宴


遼國倒數第二個皇帝耶律洪基

下面我們來看這場叛亂的具體情形。

1063年農曆七月,遼道宗在灤河太子山狩獵,耶律重元父子密謀起事。敦睦宮使耶律良得知消息,不敢貿然上奏道宗,先暗中告知太后。太后假稱生病召道宗前來告知此事,道宗不信並懷疑耶律良離間其叔侄關係。耶律良起誓示誠並建議道宗召耶律涅魯古前來以行試探。道宗依諫遣使者召涅魯古,結果被涅魯古扣押。使者用佩刀割破營帳逃回,據實稟報道宗。

道宗立即召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商議此事,並命耶律仁先抓捕重元父子。仁先尚未出發,耶律重元父子糾集其黨羽四百餘人已殺至行宮前。

道宗見狀心生怯意,想前往北、南大王院處避難。耶律仁先勸阻道宗,他這樣說道:“陛下如果捨棄隨從前往北、南大王院,那麼賊兵一定會緊追不捨。況且北、南大王的立場現在還不知道,貿然前往可能會有不測。”耶律仁先的兒子耶律撻不也說道:“聖意豈可違背?”耶律仁先當即發怒,打了兒子的腦袋。

道宗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便將討賊事宜全權委託於耶律仁先處理。據《遼史》卷96《列傳第二十六》記載:“乃環車為營,拆行馬,作兵仗,率官屬近侍三十餘騎陣柢枑外。”交戰之時,賊兵大多投降,耶律涅魯古中箭被殺,耶律重元負傷暫且退去。

耶律仁先料定重元不會善罷甘休,立即派人調集兵馬,因為五院部蕭塔剌距離行宮最近,遂急召其發兵勤王。黎明時分,耶律重元蠱惑了兩千奚族兵馬再次來犯,蕭塔剌恰好率軍趕到。

耶律仁先命兵馬背營結陣,堅守不出,以消磨敵軍氣勢。北院宣徽使蕭韓家奴出陣勸說奚軍不要跟隨重元作亂,否則是滅族之罪,如能改悔,便可轉禍為福。奚軍聽了軍心動搖,大部分投降。

耶律仁先看準時機,引軍出擊,賊軍潰敗,耶律重元僅帶數騎逃入大漠,走投無路後選擇自殺。叛亂平定後,道宗握著耶律仁先的手說道:“此次平亂都是你的功勞!”,於是進封其為宋王,北院樞密使,還命令繪製《灤河戰圖》以表彰其功。

南院大王是北面官,不是南面官

3

初步瞭解真實歷史之後,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金庸在《天龍八部》中的一些描寫。

蕭峰押著皇太叔上得蒼茫山來。耶律洪基喜不自勝,如在夢中,搶到蕭峰身邊,握著他的雙手,說道:“兄弟,兄弟,哥哥這江山,以後和你共享之。”說到這裡心神激盪,不由得流下淚來。

如此情景與道宗感激耶律仁先一幕何其相似,我們甚至可以說,蕭峰在這一回的表現,就是以耶律仁先為原型創作的。

那麼讀者不禁會有疑問:蕭峰不是被封為南院大王嗎?按照小說中的描寫,楚王之封、南院大王的官位,在遼國已是最高的爵祿,儼然就是遼國政權的二號人物。那麼耶律仁先受封的北院樞密使是何官職?能達到這等地位嗎?

僅從名稱上看,北院樞密使好像是北院的一個官職,如何能與北、南院大王相比?但事實上,北院樞密使裡的“北院”和北、南院大王裡的“北院”根本不是同一個概念。

北院樞密使中的北院指的是北樞密院

,北院樞密使是該機構的最高長官。北院大王中的北院則是指北大王院,與其對應的還有南大王院,北、南院大王分別是這二院的首領。

讓我們看看《遼史》卷45《百官志一》的記載:

契丹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群牧之政,凡契丹軍馬皆屬焉。以其牙帳居大內帳殿之北,故名北院。

契丹人尚東,其皇宮坐西朝東,北、南樞密院居其兩側,是遼國中央最高決策機構,北樞密院掌兵,南樞密院掌文。對於尚武的馬背民族而言,北樞密院的地位是要高於南樞密院的。

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地位,其實不在於其擁有什麼爵位、身份和頭銜,而在於其握有何種實質性的職權。北院樞密使作為北樞密院的主官,其實就是遼國的最高軍政長官,是遼帝之下的二號實權人物。北樞密院下轄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而北、南大王院則是北宰相府管轄的兩支部族。

如此可知,《天龍八部》中描寫的南院樞密使耶律莫哥輔佐蕭峰打理政務的情節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發生的。

南院樞密使與北院樞密使同級,在職級上比南院大王高了兩級,耶律莫哥的官職在歷史上應當叫做“知南院大王事”,是南大王院的二把手。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南院大王,其地位究竟如何?又具有什麼樣的職責呢?

我們還是先看《遼史》卷45《百官志一》中記載的一句話: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離堇,太祖分北、南院,太宗會同元年改夷離堇為大王。

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探尋方向,北、南大王院是有前身的,這個前身就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經擔任過首領的部族迭剌部。

早期契丹族的政治格局是部落聯盟制,先後經歷了大賀氏聯盟時期和遙輦氏聯盟時期。到了遙輦氏聯盟時期,迭剌部成為聯盟中最具實力的一支部族,其部族首領稱作夷離堇。

耶律阿保機即為迭剌部族人,憑藉其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於901年成為迭剌部的夷離堇。而後領軍東征西討,逐漸掌握了聯盟的實質性權力,並於907年稱帝。

稱帝之後,耶律阿保機需要加強自己的集權統治,但是契丹內部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相當激烈,迭剌部因為其特殊地位和強大實力尤為難制,曾多次爆發以奪權為目的的兵亂。

為了解決迭剌部強大難制的問題,阿保機決定對權力機構進行改革和調整。他首先確立了北、南面官制的總體框架,北面官系統掌握契丹事宜,南面官系統掌管漢人事宜。

北面官系統作為契丹軍政權力的核心,其地位要遠高於南面官系統。在北面官系統內,其官職建制又分北、南,我們在閱讀遼國曆史時,千萬不要因為某個官職中帶有“南”字,就武斷地認為其屬於南面官系統。例如南樞密院、南宰相府和南大王院皆屬於北面官系統。

遼太祖時期,北面官系統中還沒有建立起樞密院制度,其核心權力機構為北、南宰相府。如果迭剌部想要進入中央官制,就必須分北、南,且級別須在北、南宰相府之下。

於是,耶律阿保機在922年分迭剌部為北南二院,也稱五院部和六院部,各置夷離堇,契丹最強大的的部族被一分為二。

到了938年,遼國的中央集權得到了充分鞏固,遼太宗升北、南二院夷離堇為王,之後二部的首領稱北、南院大王。


蕭峰竟然也有歷史原型,而且大名鼎鼎,與耶律休哥齊名|文史宴


南院大王是耶律阿保機肢解迭剌部的手段

那麼南院大王在之後的遼國政權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一點,任何一個官職,其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往往會根據歷史的形勢和需要發生演變。南院大王的權力和地位雖然在不同時期略有差異,但始終在遼國政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遼史·百官志》中,我們可以看到遼國的官制分類複雜,有朝官、帳官、宮官、部族官、軍官、邊防官、屬國官等等。這些官員系統並非割裂獨立,而是有相互交叉的地方,南院大王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既是部族官,又是朝官,既管理本部族事務,又參與國家軍政要務。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南大王院的上級機構是北宰相府,北宰相府一共領導著二十八個部族,但在管理本部族事務上,北、南大王院兩部擁有更直接的話語權,這一點相對其他部族尤為特殊。

在部族事務上,南大王院主要承擔著戶籍管理和經濟生產兩大業務。在國家政務方面,南大王院承擔著中央朝廷所需用品的採辦和進貢,以及在國家重大活動和儀式中承擔相應職責。在軍事層面上,南大王院則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職責。

《遼史》卷35《兵衛志中》記載:

眾部族分隸南北府,守衛四邊,各有司法,具如左……鎮南境:五院部。六院部。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們不能錯誤地認為南大王院就像《天龍八部》中描寫的那樣駐守在遼國南京,對於馬背政權,其軍政機構存在較高的移動性是我們需要認識到的。

按照佈防任務,南大王院負責鎮戍燕雲及以北地區,無戰事發生時,其部族軍民在駐牧地屯戍,寓兵於農,寓兵於牧。而南大王院通常會隨捺缽移動。捺缽是指遼帝一年四時從事的漁獵活動,北、南院大王會根據捺缽地遷移其機關,並且保持和皇帝行宮的適當距離。

在皇太叔之亂中,遼道宗在灤河正是在從事夏捺缽活動,見有異動,便想往附近的北、南大王院處尋求保護。而一旦發生對南方的戰事,南大王院將召集本部族兵馬,並做戰前選拔,但是不可以擅自發兵。

據《遼史》卷34《兵衛志上》載:

雖奉詔,未敢發兵,必以聞。上遣大將持金魚符,合,然後行。

發兵之後,大軍前往幽州北千里鴛鴦泊進行集結,並在作戰行動中擔任遼軍主力部隊。北、南大王院部隊的戰鬥力相當強悍,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挾討滅北漢之勢親征遼國,圍困其南京。遼帝派北、南大王院軍前往救援,與宋軍大戰於高粱河,宋軍大敗,宋太宗乘驢車逃走,遼國則鞏固了對燕雲地區的統治。

至此我們不妨對南院大王這個職位作一番總結。遼國初建之時,迫於政治形勢的需要,必須要打壓最強大的迭剌部,否則北方大地很有可能像中原地區一樣出現五代更替的情況。遼太祖通過權力機構調整最終將迭剌部一分為二,保證了政權的穩定和集權的加強。

到了遼太宗之時,政權得到穩固,又通過提高北、南兩院的地位來對其中央權力機構進行輔佐和拱衛,二院大王在重大事務決策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無戰事時,南院大王管理其部族戶籍和經濟生產,承擔軍事佈防任務以及朝廷安排的其他職責。戰事發生時,召集其部族兵馬並擔任南伐遼軍主力。

金庸的墓誌銘

4

熟悉金庸作品的讀者,對上文所述的這種將歷史情節改編融入小說的創作手法一定不會陌生。這一手法不僅僅存在於《天龍八部》一本書中,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和《鹿鼎記》等作品中均有體現。

在這一點上,金庸自稱受大仲馬影響較深。大仲馬有《三劍客》三部曲,金庸則有《射鵰》三部曲,在筆者看來,金庸的作品在文化承載和人性闡釋方面比大仲馬的作品更為豐富和優秀。


蕭峰竟然也有歷史原型,而且大名鼎鼎,與耶律休哥齊名|文史宴


金庸自稱受大仲馬影響較深

雖然大仲馬一度因為其作品的通俗性長期不受法國主流文學的待見,但是經過法國人民對其文學地位的重新評價,大仲馬的靈柩在2002年進入了法國先賢祠。而在中國,提及金庸,不少人的反應仍僅限於“武俠小說家”這類表述。

金庸的作品只能用來消遣而難登大雅之堂嗎?筆者認為是時代的侷限性掩蓋了金庸作品的光輝,時代太近,有時會讓人難以看清其價值。其實金庸的作品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優良載體,其內容包涵了政治、民族、風俗、教派、詩文、戲曲,繪畫、音樂等方方面面,可謂藏精粹於通俗。

因為夠通俗,所以閱者眾,因為閱者眾,所以傳播廣。其中的歷史文化為讀者所知,可激發出讀者進一步瞭解詳細內容的慾望,引發衍生閱讀。在閱讀中有所知、有所思、有所得,進而構建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正是我們閱讀的意義嗎?行文至此,筆者想將《國史大綱》引論中的兩句話放在這裡與讀者共勉:

故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真實之瞭解。

1954年,香港鑑泉太極拳社社長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相約擂臺比武,引得萬人觀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心生一念,欲藉此熱度在報上連載武俠小說。於是他找來報社的編輯陳文統執筆,新派武俠小說開山之作《龍虎鬥京華》就這樣誕生了,而作者陳文統後來有了另外一個名字——梁羽生。

一年以後,《新晚報》開始連載另一位編輯查良鏞的《書劍恩仇錄》,作品署名為金庸,新派武俠小說的兩位宗師由此步入江湖。梁羽生在《金庸梁羽生合論》一文這樣寫道:“開風氣者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都說文人相輕,但知己又何嘗不會惺惺相惜?梁羽生去世時,金庸在輓聯中這樣寫道:“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輓。”謙遜之意盡在其中。而當我們看到金庸寫給自己的墓誌銘時,又不難發現大俠心中的那份豪情。文人,是應該有這種傲氣:

這裡躺著一個人,在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這些小說為幾億人喜歡。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