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者的新疆之旅:“死亡之海”的古老風味,神祕的克里雅人


一個陳舊又沒有具體答案的問題:披薩起源於哪個國家?有說法是中國,當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最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當然在意大利人眼裡,披薩起源意大利,是由馬可·波羅發明的。

但不論披薩起源哪裡,它的美味可以說是影響了全世界,而我之所以提到它,是因為想起藏在新疆塔卡拉瑪幹沙漠腹地的一種特殊美味:烤在沙子裡的饢,俗稱“沙漠披薩”。

烤饢,是新疆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風味,但不同環境下烤出來的饢往往富有差距特別大的美味,位於卡拉瑪幹沙漠裡的“沙漠烤饢”就是如此。想要吃到這種小吃,就要抵達迄今鮮為人知的古老村落:達裡雅布依。這個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村落,在上世紀50年代才被發現。而村落的美味,在歷史的長河裡,一邊承載著文明,一邊活躍著生命。


村落依舊原始而古樸,幾乎沒有現代化建設,包括人們的穿著打扮依然遵循傳統。自然在吃的方面,也以為傳統為主。有幸親眼目睹“沙漠披薩”製作的全過程,倍感興奮。你無法想象在被譽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裡,還有這般溫情的味道。這是惡劣環境下,克里雅人獨創的香氣。

在新疆人眼裡,“沙漠披薩”是庫麥其的一種,通常是有灰埋庫麥其、坑埋庫麥其、饢坑庫麥其、烤箱庫麥其等,其中灰埋、坑埋和饢坑所烤出來的庫麥其最是美味。達裡雅布依村的克里雅人所製作的這種屬於灰埋,但結合了沙漠裡的沙子。

傳統的灰埋庫麥其有七種餡料,分別是死麵肉餡 、發麵帶餡 、死麵不帶餡 、發麵 、包穀面帶餡 、不帶餡包穀面和用核桃、砂糖、洋蔥、青辣椒、西紅柿做餡的素餡“庫麥其”等。但死麵肉餡往往最具有香氣,以新鮮的羊肉餡兒為主,再加上洋蔥,是克里雅人最常吃的一種“庫麥其”。


製作“庫麥其”的過程看似簡單,步驟不多,但實際上很講究手法,包括死麵的拿捏都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做。因而,達裡雅布依村的兩位老人十分嫻熟的為我們再現“庫麥其”的製作過程。比起只吃成果,再看到過程的時候,對其風味有了一種更深厚的好奇,不少玩越野自駕遊的戶外愛好者坦言,他們在新疆吃的最棒的“庫麥其”就是這裡的。

“庫麥其”的大小根據人數多少來做決定的。很顯然,一個羊肉餡的“庫麥其”已經完成了。有意思的是,其周邊的紋路像是花紋一般,十分好看。第一次發現燒餅或者是烤饢還能如此精緻。

庫麥其做好後,達裡雅布依老人開始撥開一旁燃燒過的炭灰,然後將“庫麥其”放在炭灰中,接著鋪上報紙,最後用炭灰將一切掩埋。接下來的時間就是等待。這看似“不乾淨”,但美味萬般藏不住,有“大地之饢”之美譽。

老人將“庫麥其”平放在了炭灰上,這些滾燙的炭灰裡也包含著沙子,它的溫度極其高,高到美味足夠成熟。“庫麥其”的熱量非常高,據說吃了它後,晚上睡覺不蓋被子都不會感到冷。但這種食物備受戶外愛好者的喜歡,尤其是適合在那些戶外過夜的攝影、越野、旅遊、探險者的體能需要,人們稱之它是“沙漠燒餅”或“沙漠比薩”。

安放好“庫麥其”後,老人便在上面放了一張報紙,這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在與老式傳統的美食貼合在一起時,我開始想象它們之間會碰撞出怎樣的美味。


最後於報紙之上再蓋滿炭灰,有關“庫麥其”的製作過程基本上到這裡就結束了。老人告訴我們大概半個小時後就可以吃了。這令我們充滿期待,因為誰也沒吃過“庫麥其”。儘管新疆大饢嘗過不少,但裡面塞著羊肉餡兒,放在炭灰沙子裡烤熟的饢,卻從未品嚐過。所有人圍在一起,在取暖的同時,也等著香氣從裡面撲出來。

半個小時後,老人從炭灰裡取出烤饢,也就是傳說中的“沙漠披薩”,還未見其烤得焦黃焦黃,就已經被它飄溢的香氣所吸引,烤面的香氣夾帶著難以掩藏的羊肉味兒,但不是臊,而是更香得饞人。為了讓大夥兒能夠痛快的品嚐,老人不斷的吹去“庫麥其”上的炭灰,並用刀子將烤焦的部位切去。

對於長途跋涉在外的旅行者而言,這可是一個好東西。烤熟後的“庫麥其”趁熱吃時最美味的,但即便冷卻了,味道仍是不錯,而且可以存放很久。據悉在新疆的很多城市中,有關庫麥其的做法已經步入現代化,是以烤箱式,鍋炕式等為主,而像這種灰埋式“庫麥其”越來越少了,也就意味著古老的味道離我們越來越遠。此時吃一口,總有少一口的憂傷感。


瀰漫著煙火氣的屋子裡,老人開始為我們分切“庫麥其”,從她最開始製作到最後分切,老人的這份嫻熟在我眼裡像是奶奶那般,在為歸來的孩子做一份最愛吃的食物,這是達裡雅布依最真誠的味道,也是克里雅人最炙熱的熱情。 如果大家有機會去這裡旅行的話,請一定不要錯過如此傳統的沙漠風味。如果當年馬克·波羅是吃過新疆“庫麥其”再回到意大利的話,也許今天的披薩是各種肉餡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