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芒碭山上西漢樑國眾王陵

行走中原|芒碭山上西漢梁國眾王陵

梁孝王王后墓東墓道及墓門

行走中原|芒砀山上西汉梁国众王陵

柿園漢墓中的《四神雲氣圖》壁畫

行走中原|芒砀山上西汉梁国众王陵

梁孝王陵

行走中原|芒砀山上西汉梁国众王陵

金縷玉衣

行走中原|芒砀山上西汉梁国众王陵

□蘇湲

梁國是漢代諸侯國中的大國,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帶,歷經八代200餘年,諸侯王、王后等死後,皆葬於芒碭山各山頭。

芒碭山在永城市北約30公里處、方圓不足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佈著連綿的10餘座山峰,周圍則是一馬平川。芒碭山主峰的最高處,海拔僅156.8米,它南臨保安山,東依僖山,西眺黃土山、鐵角山,北望磨山、馬山。芒碭山平淡無奇,卻因為西漢梁國王室墓葬群而名聞遐邇,著稱於世。

已經發掘的王陵級墓22座,時間貫穿整個西漢,是我國漢代王陵最集中的一處。這些陵墓多鑿山為室,其結構之複雜,規模之宏偉,工程之浩大,全國罕見。這裡出土器物2萬餘件,還發現有壁畫、陵寢建築基址等,墓葬群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開山鑿石規模宏大

芒碭山西漢梁國墓地,位於今天蘇、皖、魯、豫四省交會處,這一帶存留的其他古蹟也不少。由於西漢梁孝王劉武是漢景帝的胞弟、竇太后的寵兒,西漢梁國不僅地當要衝,“居天下膏腴之地”,其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在各諸侯國中也曾首屈一指。梁孝王夫婦的陵墓,開山鑿石,規模宏大。

梁孝王墓被編為保安山一號墓,是最重要的一座。保安山位於芒碭山東南,即文獻所載“碭山南嶺山”。在這座山上,共發現三座大墓、兩座大型陪葬墓和無數的中小型陪葬墓。三座大墓分別是梁孝王劉武、王后和其子劉買的陵墓,墓葬規模大,結構複雜、完備,充分顯示出梁國早期的鼎盛與強悍。

梁孝王死後的葬地,史書多有記載,《史記·梁孝王世家》曰:“碭有梁孝王之冢。”清光緒年間編纂的《永城縣誌·古蹟》中載:“孝王洞在保安山之東麓,其中有十字街,飲馬池……”

梁孝王墓位於保安山南山頭,墓門朝向東方,一條30米長的斜坡墓道,由山坡中部的梁孝王寢園直達半山腰,在地下掩埋了2000多年。1991年,河南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志清帶隊,在這裡發掘梁孝王寢園時,在寢園西側南部發現一道斷面,它是通向墓口的一條墓道。

梁孝王陵墓,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浩大工程。建造者首先選擇岩層深厚、石質堅硬的山段,作為建墓的位置,然後劈山開石,鑿造出一條東西長約9米、寬約5米的露天平底墓道,再在墓道兩側,用長方形石條和楔形石條券,築為兩側傾斜、中間平直的石拱頂。梁孝王陵墓全長90米,最寬處約30米,直達保安山腹地,巍巍壯觀。據記載,宋代時,孝王墓已是洞門敞開,遊人不斷,早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威嚴與肅穆。北宋淮南人陳綱,遊歷芒碭山時,看到了“狐鳴陳涉孤墳壞,金盡梁王石室空”的蒼涼情景。

沿著甬道向內走去,循序漸進,展示出層層深化的自然趨勢,肅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走完石條券築的墓道,向前又是一條東

西長約4.5米、寬約2.75米、高約2.4米的長方形甬道。甬道的南、北兩側,各鑿出一個進深約7米,橫寬5米的耳室,可能是車馬室。當初,為梁孝王送葬的大型車馬隊,在安葬儀式結束後,也許有一部分被停放在了這裡,為梁孝王亡魂出行時使用。

進入墓門,是一條傾斜19度的長廊甬道,長26.5米、寬2.4米、高2.3米。甬道直達山腹地,連接梁孝王的墓室。這條甬道比前段打造得更加光滑,鑿制也更加精細,顯然,已經進到孝王陵寢的主體部位。

長廊甬道的下端,南、北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北耳室大約100多平方米,巨大而空曠,可能是軍械庫,可存放數以萬計的兵器,供死者用於軍備。中國古代戰爭頻繁,兵器寓意著防衛和征伐,也代表著國家的強盛與權勢。

據《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梁王在平定“七國之亂”後,“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梁王制造的數十萬兵器,可能一部分作為殉葬器物,隨葬於這間石耳室內。

斜坡甬道的盡頭,是第二道石門,門道內,安裝有自落閉門栓的設施。當時送葬的隊伍從這間陰森冰冷的洞穴中退出後,一道道沉重的石門自動落栓,永遠與外世隔絕。

走入第二道石門,即為主室。主室南、北兩側,各開鑿有三個套間石室,各有不同的用途,有孝王的起居室、議政廳、貼身侍衛使用的下房等,展現的是墓主人的生活場景,那一定是萬事俱備。《史記·梁孝王世家》載:“孝王未死時,財以鉅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金。”

主室的中部,還安裝有一道石門,把主室分為前、後兩部分,後室是安置墓主人棺槨的地方,前室是祭奠的享堂。主室外牆,環繞四周是寬2米、高2.2米的迴廊,迴廊和主室之間,有厚厚的石牆相隔,全長76米,體現了古代園林建築中曲廊環繞的藝術風格和建築意趣,給這座單調沉悶的石墓室,巧妙地添上了繁複絢麗的一筆。

張志清帶領考古隊清理東側墓道口時,在墓道底部發現20餘枚“貨泉”,這種錢幣是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進行第四次貨幣改革時發行的。根據貨幣排列的形狀,當時為成串放置,不過錢繩已腐爛,猜測是盜墓者遺失的。據此推測,該墓可能在新莽時期或東漢初年,已經被盜。

另據《曹操別傳》記載:“操盜掘梁孝王墓,破棺得金寶萬斤。”由此可見,這座墓中的寶物十分驚人。曹操可謂一代梟雄,幹出掘墓盜寶的事兒,相傳是為了籌備軍需。

1994年,西漢梁孝王陵寢的發掘,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天下第一石室王陵

南距梁孝王墓約200米處的大型崖洞墓,為梁孝王李王后之墓,其規模遠遠超出了梁孝王墓葬的規格。它是由兩個墓道、三個甬道、前庭、前室、後室和34個側室以及迴廊、隧道等部分組成。其東西全長210.5米,最寬處72.60米,面積達1600餘平方米,容積達6500餘立方米,為梁孝王墓室的三倍,與漢代同類墓相比,可謂“之冠”,僅墓道、甬道、前庭及各側室門道內清理出的塞石,就有3000塊。如果不被盜墓者破壞和打碎,根據墓道實際需要的數量,應該在6000塊左右。這些塞石每塊重約1.5噸左右,大都刻有序號,記述了每塊塞石所在的位置,還刻有干支紀年,工匠的姓名等。考古專家說,王后陵年代早於北京十三陵1300年之久,規模大於定陵兩倍之多,可謂“天下第一石室王陵”。

李王后墓是依照當時的宮殿建築而設計的,結構複雜,縱橫交錯,各個部分井然有序。根據甬道出土塞石上的刻字可知,這座龐大的地宮,分為“前庭”“東宮”和“西宮”,均建在一條中軸線上,由東向西,逐次遞進,層層深化,給人一種震懾力和強大的壓抑感。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墓室淤土時,發現了一些殘存的玉衣片,是從李太后入殮時穿的金縷玉衣上散落的。玉衣,盛行於漢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葬服,在使用上形成了定製。玉衣完全用玉衣片製成,根據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玉衣片之間,分別用金縷、銀縷、銅縷編綴,也稱玉匣。梁國陵墓群雖然早被盜擾,但還是能見到零散的玉衣片,有的墓中甚至出土1000多片,可見玉衣在梁國墓地是被普遍使用的。

李太后死後,與梁孝王同葬在一個陵園內,南北並列,屬於夫婦並穴合葬墓。王陵中還有一條長達53米的相思甬道,相傳是梁王與王后地下相會的通道。

為什麼她的墓會如此巨大?只有一種解釋最為可信:梁孝王暴病而死,倉促之間來不及大規模營建,只得匆匆完工。而李太后在世的時間長,有充分的建墓時間。

◎“敦煌前之敦煌”壁畫

柿園漢墓,位於保安山東南400米的餘坡上,低於保安山主峰30米左右,被當地群眾稱為北山。1986年,當地山民在北山採石時,在山頂炸出一個洞,露出一座墓門,因為它靠近芒山鎮柿園村,被稱為柿園漢墓。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和考證,該墓確認為梁孝王長子、梁共王劉買的墓。

墓室多次盜掘,考古工作者仍然有許多驚喜。他們在墓道底部的石坑內,發現一處錢窖,銅錢擺放得非常規整,總計225萬枚,約重5500公斤。此外,還有15000件銅或鎏金車馬器,彩繪陶俑。

尤其是主室內的三幅大型彩色壁畫,非常驚人。壁畫分佈在主室頂部及南壁和西壁門道兩側,初發現時,色澤鮮亮如初、濃豔欲滴,當時就引來了大批的專家、學者和畫家。

主室頂部的壁畫,保存完好。墓頂壁畫南北長5.14米,東西寬3.27米,面積為16.8平方米,與主室頂部面積大小一致。

這幅劫後餘生的《四神雲氣圖》,色彩穩重,亮麗濃郁,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畫面的內容,是漢代壁畫常見的青龍、白虎、朱雀、靈芝及雲氣圖。主體部分,一條長鬚飄逸、巨齒睜目、四足騰越的巨龍凌空飛起,龍身修長,如伸直計算,長約7.5米,通體施以青灰色,遍佈珍珠似的鱗片,反射出晶瑩的光澤。朱雀繪於龍身上部,它口銜龍角,與龍身的流動性合為一體。白虎繪於龍身的下部,昂首奔跑,追隨青龍於左右。龍頭前方,龍舌捲起一隻頭似鴨嘴,身似魚類的怪獸。畫面中心空白之處,團團白雲起伏飄動、繚繞飛舞,更增加了畫面的氣勢和動態感。

畫面的背景以硃砂為底,至今仍然色澤鮮豔,沒有褪色,這與當時發達的繪畫技術是分不開的。通過X射線分析,壁畫採用的是黑、白、紅和綠等無機礦物質為顏料,黏固性強,豔麗穩重,紅色為辰砂,即硃砂或丹砂,白色為白雲母,黑色為辰砂加等量的孔雀石,綠色為孔雀石。

這組壁畫早於敦煌壁畫630年,被國內外考古專家讚譽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

該墓填補了漢代考古的多項空白,被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復原漢墓金縷玉衣

芒碭山群峰之間,所有的王陵墓都在山頂部構築高大的封土冢,墓冢經過2000多年的風雨浸蝕,損毀嚴重,但是夯土層的痕跡,清晰可辨,考古隊根據山頂封土,一般可以找到下面的墓穴。

站在保安山向東北望,可以看到僖山,那裡埋葬著梁孝王的子孫,因出土了金縷玉衣而聞名。僖山是芒碭山群最東的一座山,相傳,西周時期的宋僖公葬於此山而得名。

1984年,商丘地區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僖山東側斷崖處,發現一處墓道和極厚的夯土,遂確定為一座大型漢墓,編為僖山一號墓。這座墓不同於保安山陵墓群,是一座豎穴石室墓。全墓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室為長方形,東西長7.32米,南北寬3.67米,高4米,墓道被開山採石炸去一部分,殘存11.92米。

發掘隊進入墓室後,發現盜墓者是從墓頂挖開了一條盜洞,並砸斷了頂部的封石,進到墓室。盜墓者席捲了墓中所有的珍貴物品,僅剩下空空的一座石室墓。

發掘隊在坍塌的封土下面,又發現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此次出土1000餘枚金縷玉衣片、100多件玉器等物。參照河北滿城漢墓所出金縷玉衣的製作工藝,工作人員把散落的玉衣片復原為金縷玉衣,收藏在了河南博物院。

1993年底,僖山山頂西側的一座大型漢墓被盜,公安部門偵破後,繳獲300多枚玉衣片,還有玉戈、玉璧等。據犯罪分子交代,在與僖山一號墓相距50米處,還有一座大型墓葬。1995年8月,由商丘地區文物工作隊主持,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少量的漢代遺物,被編為僖山二號墓。

根據兩座墓出土玉衣片的對比分析和研究,考古工作者認為,僖山一號墓主人,應該是西漢中、晚期梁國的某位國君,二號墓墓主為其王后,尚不能證實他們的具體姓名。

西漢梁國八代九王的陵墓,都集中分佈在芒碭山群的各個山頭,梁王以外的貴族如臣僚、王室成員等,也埋在附近,還有數以千計世代相襲的守墓人,也葬在陵區周圍。

梁王陵墓群“斬山作廓,穿石為藏”,宛如龐大的地下宮殿群。西漢時期,炸藥還沒有問世,如此精確的開鑿,使用的是什麼測量工具,哪一種開山方法?如果僅憑人工一錘一釺的敲打,他們是怎樣完成的?開山時,數以萬計的石料又去了哪裡?長達53米的地下甬道,又是如何打造的……西漢墓群仍有許多的未解之謎。

繪圖/王偉賓 攝影/牛愛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