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北魯南有一種鄉愁,叫“串門子”

圖:紅豔

在魯南蘇北有一種鄉愁,叫“串門子”。

串門子是鄉村一種最普通的社交方式,人們的快樂,煩惱,生活的感受都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交流和消化。“串門兒”,用我們當地話說就是:串門子,鄰里之間走動,不必預約,不要帶禮品,更沒有多餘的客套話;一塊兒聊聊天,說說閒話,擺擺龍門陣。

在蘇北魯南有一種鄉愁,叫“串門子”

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說:“可不要小看了這串門聊天,這就是人際之本,這就是人情世故,這就是人情之道!”也許是年幼,當時尚不明意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人們大多都是依路而居,門對門,戶對戶。那時我們鄉下還沒有通電,更不要說電視了,沒啥娛樂活動,吃飯端著碗都能串幾家。鄰家二哥端著專屬於他的大碗,裝滿面條,有時手裡還拿幾顆蒜瓣兒,這家走走,哪家串串,一碗麵條吃好,放下碗,還要聊會才端起碗回家,他的中飯就這麼簡單又不簡單的結束了。

雖說村子很大,幾百戶人家,住在一起的,彼此之間經常走動的不外乎那麼幾家。吃過晚飯,男人大多是碗一推,拿著或披著外套就出門了。

那時不到熄燈睡覺的時間大多不關外門的,當時流行一句話:大門二門都敞開,咳嗽一聲就進來。串門子也有很多講究:老頭找老頭,老太找老太,待嫁姑娘找媳婦兒,婦人不去鰥夫家,寡婦家裡腳不邁。串門的人多,說明這家人緣好,在村裡有威信有地位,是引以為榮的事。

串門的人進的門來,咳嗽兩聲,會說上一句:“我說,喝湯木?家裡有人唄?”

這時小狗輕吠兩聲,搖著尾巴過來和來人打招呼。

屋裡人會說:“哦,是他叔啊,您喝吧湯了?他嬸子咋沒一塊來?”

“她刷鍋餵豬來,一會就過來。”

進得屋裡也不客氣,或蹲或坐,或缸蓋上一靠,拿起桌上裁好的紙,抓點菸絲很熟練的卷根菸卷,湊著煤油燈點燃,先抽上幾口,然後聊天就開始了。

聊天內容可謂是大到收音機或大喇叭裡聽到的國家,國際大事,小到雞毛蒜皮,山南海北,天上能說到“老天爺”,地下能說到“閻王爺”,幾百年前的事,有正史有野史,聊得是不亦樂乎!就像是說相聲有逗哏和捧哏。

在蘇北魯南有一種鄉愁,叫“串門子”

串門子不是串,主要是聊,聊聊農事,田裡用了多少肥料,莊稼鋤了幾遍了,打了幾次藥;聊聊老人,身體怎樣;聊聊孩子,說說家長裡短,鄰里間更和睦了,社會和諧了,其妙處之大可見一斑矣,好多重大決定在串門聊天時就能敲定下來。

像嫁娶要辦多少酒席,建房怎樣備料,老人如何贍養,子女考取好的學校如何宴請……等等,均在串門聊天中得以定奪。鄰里間或有不適,一家會邀另兩家一處,把話說開了,說透了,說透了心裡就亮堂了,也就釋懷了。……

當然了也有長舌之人,搬弄是非,東家不是,西家理虧。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大家都會疏遠她(他)的。

俗語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好多男女婚姻大事就是在串門聊天時,撮合成功的。陰天下雨天田間無事,婦女們也會拿著針線活串門子,聊聊家常,誰家孩子到了該說親的年齡,相互間說和說和,掂量掂量彼此家庭情況,牽個線,沒多大意見,一樁婚事就定下來了。

在蘇北魯南有一種鄉愁,叫“串門子”

串門聊天是一種感情的交流和宣洩,是精神的一種張揚,平凡的鄉村生活才因此而富有情趣,富有生機;串門聊天是一生活習慣,民俗和文化,是促進鄰里關係和睦相處的發動機,是親和力的粘合劑。

隨著現在社會經濟發展,農村不是單一的農業經濟,養殖業多了,小型加工業興起,空閒的時間少了。偶爾串門子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成了禮尚往來,“無事不登三寶殿”。

串門兒要事先打個電話,還要考慮帶什麼禮品,不能輕也不能太重了;再者就是約個時間定個飯店坐坐,多了沒必要的寒暄客套。那種隨和隨意沒了,那種推門而進的感覺沒了,那種質樸的聊天方式沒了,用我們方言說:有點假。

在蘇北魯南有一種鄉愁,叫“串門子”

串門子不單單是聊天,侃侃大山,說說閒話,它是一種習俗,是一種文化!一種鄉村生活的精神寄託!更像是爺爺說的:這是人情世故,人情之道,也是家鄉人骨子裡面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