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作!最新發文!宜春、萍鄉、新餘三市聯手要做這些大事…

江西又發佈一重磅文件!

轉型升級!

宜春市、萍鄉市和新餘市

贛西三市攜手共進!

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發佈了《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著力把贛西打造為全省產業轉型升級樣板區、中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和全國生態康養宜居勝地。

大動作!最新發文!宜春、萍鄉、新餘三市聯手要做這些大事…

《意見》明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還制定了到2025年、2035年的兩個發展目標。預計到2025年,贛西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行業和企業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5個左右;全面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中心城區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顯著提升,城鎮化率力爭達到6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國內領先。

宜春市

積極發揮宜春區域性交通樞紐作用,聯動新餘、萍鄉相向一體化發展。做大做強鋰電、中醫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製造、健康養生、循環經濟等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加快建設(南)昌銅(鼓)生態經濟帶、宜(春)萬(載)經濟走廊,提高城鄉統籌發展水平,打造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全國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全國健康養生基地。

新餘市

堅持走“工小美”城市發展道路,推動鋼鐵、光伏產業、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鋰電新能源產業,推進光電信息、智能裝備等產業集群發展,建設新宜吉六縣轉型合作示範區,打造中部地區新型工業強市、國家新能源科技示範城。

萍鄉市

積極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大力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工業陶瓷、花炮、電瓷等傳統產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裝備製造、金屬材料等新興產業,推動海綿城市產業全鏈條發展,建設區域性高鐵樞紐,打造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湘贛邊際合作示範區、國家海綿城市先行區。

《意見》部署了支持贛西開放合作五項重點任務:一是構建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和集聚發展生態康養旅遊產業;二是完善高效安全的基礎設施網絡,爭取鹹修宜吉鐵路納入國家鐵路網規劃、推進宜春至大餘、滬昆高速擴容,武寧至樟樹至興國、通城至銅鼓、上慄至醴陵(贛湘界)高速公路建設等;

三是打造融合互動的城鄉發展格局,依託滬昆高鐵,促進新餘、宜春、萍鄉城市功能互補聯動,強化宜春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功能、萍鄉“西大門”開放功能、新宜吉六縣跨市縣合作示範功能,推動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四是增強轉型升級的創新驅動力,支持贛西在特色優勢領域優先佈局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鼓勵在鋰電新能源、生物醫藥、光電信息等領域規劃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五是塑造高水平的開放合作新優勢,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支持贛西設立保稅物流中心和改造提升新餘至上高、新餘至分宜、新餘至峽江至樟樹等互聯互通重大項目等。

附文件原文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贛府發〔2013〕39號)實施以來,贛西轉型升級明顯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型城鎮化和區域一體化邁出堅實步伐,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但還存在新舊動能轉換不快、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鉅。為貫徹落實省委十四屆六次、七次、八次全會精神,支持贛西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贛西地區包括宜春市、萍鄉市和新餘市,是全省重要的工業基地,資源、產業、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較強,城鎮化水平較高,中心城市緊密相連、同城化趨勢明顯。支持贛西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有利於強化與大南昌都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對接合作,更好對接融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有利於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升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有利於完善“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二)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四屆六次、七次、八次全會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首要戰略,以綠色生態、轉型升級為主線,縱深推進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著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區域融合一體發展,著力增強創新驅動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江西“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範、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提供強大支撐,為描繪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作出積極貢獻。

(三)總體定位。

——全省產業轉型升級樣板區。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努力建成中部地區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中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加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城市功能互補聯動,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管模式,完善城鄉公共服務統籌推進機制,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全國生態康養宜居勝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生態修復和保護,加大海綿城市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生態+大健康”產業,打造幸福產業新高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氣,建設環境優美、生活優質、康養宜居的美麗贛西。

(四)主要城市發展定位。

——宜春市。積極發揮宜春區域性交通樞紐作用,聯動新餘、萍鄉相向一體化發展。做大做強鋰電、中醫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製造、健康養生、循環經濟等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加快建設(南)昌銅(鼓)生態經濟帶、宜(春)萬(載)經濟走廊,提高城鄉統籌發展水平,打造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全國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全國健康養生基地。

——新餘市。堅持走“工小美”城市發展道路,推動鋼鐵、光伏產業、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鋰電新能源產業,推進光電信息、智能裝備等產業集群發展,建設新宜吉六縣轉型合作示範區,打造中部地區新型工業強市、國家新能源科技示範城。

——萍鄉市。積極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大力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工業陶瓷、花炮、電瓷等傳統產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裝備製造、金屬材料等新興產業,推動海綿城市產業全鏈條發展,建設區域性高鐵樞紐,打造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湘贛邊際合作示範區、國家海綿城市先行區。

(五)發展目標。

——到2025年,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行業和企業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5個左右;全面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中心城區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顯著提升,城鎮化率力爭達到6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國內領先。

——到2035年,綜合經濟競爭力大幅增強,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建成生態宜居的美麗贛西,成為中部地區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二、構建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鋰電新能源、金屬新材料、生物醫藥、光電信息、節能環保等一批新興產業集群,集中資源建設宜春鋰電新能源國家級產業基地、新餘新能源科技城、萍鄉海綿城市產業基地、中國藥谷(宜春)、京東(新餘)新經濟產業園,支持樟樹實施“中國藥都”振興工程,建設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興產業集聚地。積極發展智能經濟、數字經濟、移動互聯網等新產業新業態,建設新餘工業大數據中心、宜春贛西雲數據中心、萍鄉市大數據中心,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支持新餘市、萍鄉市、袁州區等地創建省級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

(七)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大力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推進萍鄉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提升新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水平,以宜春為核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集群。推動製造業智能化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系統集成能力、智能裝備開發能力和關鍵部件研發生產能力的智能製造骨幹企業。推進鋼鐵、煤炭、建材、花炮、電瓷、食品、紡織鞋革、金屬傢俱、工業陶瓷等優勢產業改造提升,支持新鋼高品質稀土鋼製造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製造業從加工生產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再製造等環節延伸。支持新餘市、湘東區申報建設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

(八)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促進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健康養生、家庭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增強新餘贛西中心物流園、宜春綜合物流中心、萍鄉贛湘物流港的集散能力,打造國內知名的鋼鐵、建築陶瓷、農產品、再生資源等專業市場。支持發展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金融產業,引導金融資本流入科技創新和綠色產業領域,建設萍鄉科技金融產業園等特色金融產業集聚區,推進新餘大數據普惠金融試點。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健康養老服務等新型業態,提高動漫創意等文化產業效益。

(九)集聚發展生態康養旅遊產業。依託贛西豐富的生態資源和中醫藥優勢,加強統籌協調,聯合打造國內外知名的以生態康養為特色的旅遊勝地。支持萍鄉武功山、新餘仙女湖、宜春三爪侖等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支持銅鼓縣、宜豐縣、靖安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全面提升旅遊品質。構建新餘仙女湖—宜春明月山—萍鄉武功山等贛西精品遊線路,支持楊歧山、蓮花荷博園、仙鳳三寶、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凱豐故里、盧德銘烈士陵園、銅鼓縣秋收起義紀念地、萬載湘鄂贛蘇維埃舊址、天柱峰景區等納入贛湘精品旅遊線路。打響宜春明月山“月亮節”、新餘仙女湖“七夕節”、萍鄉“蓮花節”、武功山“帳篷節”等旅遊品牌。

三、完善高效安全的基礎設施網絡

(十)增強鐵路快速化通達能力。加快推進長贛鐵路建設,爭取鹹修宜吉鐵路納入國家鐵路網規劃。研究利用浙贛鐵路等既有鐵路釋放的能力在贛西增開市域(郊)列車。研究推動贛西地區對接大南昌都市圈的市域或城際鐵路建設。

(十一)強化路網內部融合和對外聯通。推進宜春至大餘、滬昆高速擴容,武寧至樟樹至興國、通城至銅鼓、上慄至醴陵(贛湘界)高速公路建設。支持上栗縣、湘東區、蓮花縣、萬載縣、袁州區、銅鼓縣等地與湖南鄰縣的路網對接,推動上慄贛湘合作大道、湘東產業園慄油公路與湖南方面聯通,支持萬載至黃茅至文家市一級公路改建工程、萬載至仙源至張坊鎮三級公路改建工程建設。推動新宜萍旅遊公路建設。支持開通明月山機場直達新餘、萍鄉、安福等地客運班線線路。

(十二)加強航運和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宜春港建設,支持袁河梯級開發項目,適時開展萍水湘東至株洲入河口段Ⅳ級航道項目研究。完善飲用水源地佈局,加快推進四方井水庫、萍鄉碧湖水庫、新餘大崗山水庫、宜春飛劍潭水庫除險加固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上栗縣東源水庫等工程前期工作。

(十三)提升能源保障水平。支持贛西城市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國家電投分宜電廠投入運營和大唐新餘二期項目建設,支持萬載、奉新、樟樹等一批熱電聯產項目建設,推進上高電廠前期工作,適時啟動靖安洪屏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建設,支持區域內光伏、風電等綠色能源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省級和城鎮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

四、打造融合互動的城鄉發展格局

(十四)建設宜春區域性中心城市。做大做強做優宜春市中心城區,增強贛西轉型升級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建設錦源新區,推動萬載撤縣設區,加快宜(春)萬(載)經濟走廊建設,拓展中心城區發展空間,輻射帶動宜豐、上高、銅鼓發展。支持宜春完善內外交通通道,推動設立教體新區,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創建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國家健康城市,建設區域性文體教育中心、休閒旅遊商貿中心、醫療健康養生中心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十五)促進“新宜萍”聯動發展。依託滬昆高鐵,促進新餘、宜春、萍鄉城市功能互補聯動,強化宜春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功能、萍鄉“西大門”開放功能、新宜吉六縣跨市縣合作示範功能,推動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新宜萍三市區域一體化建設,深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對接長株潭城市群重要平臺。加強重大基礎設施銜接,共同推進跨區域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項目建設,提高互聯互通水平。推進衛生、教育、生態環境、人力資源、醫療保障等公共服務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管理協作機制。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引導產業錯位發展、聯動發展,增強產業整體實力。

(十六)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設一批以產業為依託的特色小鎮,引導農業人口就地就近轉移。強化農業與旅遊、物流、金融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袁州區、樟樹市、蘆溪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建設城鄉融合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城鄉公共應急機制建設。貫徹落實養老保險關係跨統籌區域、跨制度轉移接續政策,確保參保人員基本養老保險關係順暢轉移接續。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機制和鄉村環境治理機制,支持上高縣、湘東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支持靖安縣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政府購買服務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創建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五、增強轉型升級的創新驅動力

(十七)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鼓勵企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科技協同創新體,加強重大技術集中攻關。支持贛西在特色優勢領域優先佈局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鼓勵在鋰電新能源、生物醫藥、光電信息等領域規劃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支持宜春建設鋰電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宜春農科院(南方富硒研究院)申報創建省級富硒作物應用創新研發平臺。支持萍鄉建立富硒產業研究院、富硒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支持新餘建設固態鋰離子電池創新中心。鼓勵企業在贛西地區設立科技創新公司,培育一批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十八)大力引進培養創新人才。支持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吸引更多的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落戶。推進實施“人才梯度轉移”計劃,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促進贛西地區人才供需無縫對接。建立健全就業合作機制,共同構築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的平臺,吸引優秀人才到新餘、宜春、萍鄉就業。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人才服務機制、人才生活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創新創業制度環境、政策環境。

(十九)完善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強化科技與經濟、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對接,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技成果交易,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鼓勵科技人員以職務發明科技成果投資入股,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積極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爭取設立宜春贛西醫藥研發與製造中心等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支持探索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探索投貸聯動試點,構建覆蓋創新鏈條各個環節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應用與服務體系建設。

六、塑造高水平的開放合作新優勢

(二十)積極對接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牽引,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體制,支持企業加強與境外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企業投資合作,推動企業穩妥參與境外礦產等能源資源勘探和開發,提高利用和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依託滬昆、京九等開放大通道,加強與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對接,積極承接先進製造業轉移。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二十一)優化開放合作平臺。支持贛西設立保稅物流中心。加快推進新餘內陸港建設,推動新宜吉六縣轉型合作示範區積極對接南昌、九江等開放門戶,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支持湘東—醴陵、上慄—瀏陽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宜春產業園建設。統籌推動萬載、安源、湘東、上慄、蘆溪、蓮花、分宜等地工業園區擴區調區。

(二十二)推進區域合作試驗區建設。加快湘贛邊區域合作發展,著力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產業發展協同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市場要素對接對流、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深入推進新宜吉六縣轉型合作示範區建設,完善三市六縣合作機制,加快建設贛江貨運碼頭(樟樹港),改造提升新餘至上高、新餘至分宜、新餘至峽江至樟樹等互聯互通重大項目,加強教育、人力資源、生態環境等合作,積極探索土地指標分配等改革試點,打造全省跨行政區域合作的示範區。

七、強化保障措施

(二十三)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實施“三單一網”,完善政務便民服務措施,推行行政審批和社會服務事項網上辦理,實現“一次不跑”或“最多跑一次”。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多證合一”,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推行擴大贛西縣級政府管理權限試點。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二十四)加大政策支持。研究設立贛西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債券對贛西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合理調配信貸資源,增加綠色金融、科技金融供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推動贛西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宜春申報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加強對重大產業轉型升級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用地保障,合理增加荒山、灘塗等未利用土地開發建設指標。

(二十五)加強組織實施。省政府定期聽取支持贛西轉型升級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工作彙報,研究解決重大事項。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直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指導和協調,推進重大項目、重大平臺建設和政策落實。贛西三市要發揮主體作用,建立健全市長定期會晤磋商機制,結合實際制定落實本意見的具體舉措,認真抓好各項任務落實。

2019年11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