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有一座世界唯一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很多人卻不知道這裡


中國門窗博物館,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在大多數人眼中,門和窗既普通又毫無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實在是太常見了,反而讓人忽略了它們的歷史和美感。

這座世界唯一的門窗博物館坐落於河北省高碑店市,免費向遊人開放。展館面積大約7000平方米,展覽以時間軸為座標,分為序廳、門窗歷程館、當代門窗館、高科技門窗館、中國風精品館等八大部分。展館內的展品普通卻又被注入了新奇感,當人們靜下心來看這些展品時,常常能發現不同的美。

門窗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可謂悠久。人類最初居住在山洞裡,7千多年前的氏族社會,房屋為夯土木架結構,在屋頂上開個洞,既是窗又是煙囪,通風排煙和引入陽光的功能合一。因此,“窗”最早被稱為“囪”。


夏商時期,夯土木架的房屋漸漸地被磚石木架結構替代,門窗開始被廣泛使用。清末以後,傳統門窗開始在現代工業的帶動下發生改變,更為實用的新型材質和造型的門窗逐漸取代的傳統笨拙的老式門窗。

仔細想來,也許是現代人生活太忙碌,忽略了太多美好的東西。在唐詩宋詞元曲裡,古人對門和窗的描寫並不在少數。李白曾有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鄉之情,杜甫曾描繪過“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美景,李清照曾懷著“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李商隱曾發出過“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疑問。門和窗,一直是包含了無限意境的兩種存在。

從古代的木門窗、石窗、磚窗、琉璃窗等,到後來的鋼窗、普通鋁合金門窗、塑鋼門窗、隔熱鋁合金門窗、木鋁複合門窗、鋁包木門窗、實木門窗及玻璃鋼門窗、鋁塑門窗、銅門窗等……看似簡單的發展歷程,背後是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審美的演變。


斑駁的舊門充滿了滄桑感,彷彿站在面前就能透過大門看到舊時歲月。彼時戰爭頻仍、時世混亂,讓人不禁猜測,生活在門裡的那家人,是如《四世同堂》中祁老爺子一家小心度日卻仍被無辜牽連,還是如冠曉荷“大赤包”般做了漢奸走狗惡有惡報,再或者,如錢先生,家破人亡仍寧死不屈堅持抗爭,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

每一扇門窗背後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每一個家的故事都滿含著悲歡離合。放慢腳步,打開心靈的門窗,也許人們會發現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故事和美。(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