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莫斯科保衛戰德國閃電戰神話破滅

蘇德戰爭,在其爆發前的1941年6月22日更早半年便開始制定,西歐戰事順利且日漸平穩,蘇聯進攻芬蘭戰力低下損兵折將,斯大林在國內的清洗怨聲載道,這些信息令希特勒自信無比,於是制定代號名為“巴巴羅薩”

巴巴羅薩是中世紀德國皇帝,其在年逾古稀之年,依舊披甲上陣加入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並最終將屍骨護送到聖地耶路撒冷的圓石上,成為守護基督教世界的英雄,而蘇聯恰好位於東方,東正教又屬異教,因此希特勒希望如同巴巴羅薩般東征,以激勵所有德國士兵。

1941年的蘇聯總兵力超過1700萬,火炮數量6萬門,後勤補給等都領先於德國,而德國僅有900萬兵力,還並不能全部投入戰場,因此德國想要取勝,只能利用裝甲部隊和空軍的優勢,發動閃電戰在最短的時間令蘇聯屈服。

為了迷惑蘇聯,希特勒採取自黑戰術,通過電臺闡述英國戰事,承諾加大進度結束戰鬥,又對民眾宣傳蘇聯的威脅,同時德國換防以步兵和新集結兵團駐紮,種種舉措使斯大林誤認為,德國進攻方向在英國。

凌晨3時30分,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戰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共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莫斯科保衛戰德國閃電戰神話破滅

巴巴羅薩作戰地圖

由於計劃精準,蘇聯西部地區,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聯喪失多半飛機喪失制空權,城市通訊被中斷,由於無法得到斯大林的指令,邊境軍區指揮官茫然失措,因為發動戰爭罪在蘇聯是最慘的極刑,令德國全線高歌猛進。

當天晚上蘇聯國防最高委員會,在對前線戰況不明的情況下,還是發佈要求邊境軍區實施猛烈反擊,消滅入侵之敵,但蘇聯紅軍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盲目的出擊只是給德國送戰功和俘虜,當日損失超過二十萬軍隊。

而接下來的戰爭僅半月,閃電戰迎來最後的輝煌,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近至烏克蘭首都基輔,北方集團軍群已經渡過西德維納河,德國取得全面預想的勝利。

蘇聯利用時期採取緊急的補救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將領可以獨立應對德國的戰事,成立了蘇聯紅軍統帥部協同調動和支援,這樣的改變極大的挽回頹勢,部署在基輔地域上6個集團軍被合圍,蘇軍頑強的抵抗使得德國被迫抽調中央集團軍群24個師增援。

德國在三個月後佔領基輔,併成功完成圍殲蘇聯紅軍66.5萬人,完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的壯舉,但是卻使整個巴巴羅薩計劃崩盤,北路沒有完成對列寧格勒的合圍,而中路也在莫斯科外停下腳步。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莫斯科保衛戰德國閃電戰神話破滅

德軍作戰坦克

俄羅斯的雛形是882年建立的基輔羅斯,但這個政權本身就是公國的聯合體,1273年面對西征的蒙古政權迅速瓦解,並於十年後的1283年建立以莫斯科城為中心的莫斯科公國。

得益於蒙古的制衡傳統,莫斯科公國得以逐步擴張實力,面對欽察汗國沉重的剝削也從無怨言,終於得到統治者的信任被冊封為大公,為欽察汗國代理徵收俄羅斯地區的賦稅,成為莫斯科公國崛起的契機。

全俄地區窮困難以為繼,而欽察汗國又揮霍無度,所以爆發多次的起義,顯然代徵賦稅是種苦差事,但伊凡一世聰明的利用這樣的特權,減輕周邊地區的賦稅以獲得擁護,加強偏遠地區的賦稅,以蒙古軍事力量進行打擊削弱敵對,終於擊敗勁敵特維爾大公國,取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開始領導羅斯諸侯。

從伊凡三世開始,莫斯科大公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逐步兼併其它國家,並終結蒙古的統治,在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定都莫斯科使之成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

正是厚重的歷史影響力,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後,經過激烈的討論後,最終確認莫斯科為新生國家首都所在地,這是出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當時尚有保皇黨和所謂的白俄軍隊,蘇聯只有定都莫斯科,才能代表對俄羅斯國家的全部繼承。

根據解密的蘇聯資料,斯大林很少在莫斯科居住,而他辦公室的燈光,只是告訴民眾領袖與他們同甘共苦,但莫斯科作為首都特殊的地位,隨著蘇聯的工業化,莫斯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社會精英,這為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提供了先決條件。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莫斯科保衛戰德國閃電戰神話破滅

莫斯科公國發展過程

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協商制定,名為"颱風"的作戰計劃,旨在攻克莫斯科對蘇聯國家和民眾造成精神打擊,但由於對基輔的增援,自7月起,蘇聯政府徵用民工在莫斯科周圍緊急構築工事,蘇聯又從容調度中亞,遠東數十萬紅軍,使得德國進攻莫斯科的難度增加。

德軍用於颱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1700輛坦克,1.4萬門火炮,1390架飛機,佔據絕對的主動權,但蘇聯卡圖科夫提出,在姆岑斯克附近使用坦克伏擊戰,這一大膽的構想在實施後取得出奇驚人的效果,有效的遏止德國裝甲集群的推進速度。

將德國拖進10月份後,蘇聯進入了秋冬時節,而且氣溫要比往年要低很多,德國卻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德國士兵都只是單衣,這令德國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攻勢也逐漸趨於平穩,蘇軍則開始在12月就發起反攻。

可惜,蘇聯軍隊的戰鬥力並沒有達到斯大林的預期,被德軍頑強的抵擋住,但至少到1942年4月的冬季會戰,蘇聯方面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階段性勝利,而德國損失50餘萬士兵,其中因寒冷傷亡就超過十萬,大量裝備都成為蘇軍戰利品,馬匹和石油損耗極大。

雖然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可以短時間彌補武器的缺口,但德國戰略石油等儲備已經明顯不足,開始出現與日本相同的做法,放棄已經佔據優勢,穩固戰局的良機,轉而冒險進攻資源豐富的區域,開始集結兵力向斯大林格勒進發。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莫斯科保衛戰德國閃電戰神話破滅

波羅的海地圖

至於北線焦點的列寧格勒,其實原名為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為了使俄羅斯獲得出海口而不斷開疆拓土,最終獲得波羅的海的這塊區域,由此命名為聖彼得堡,並將都城遷到聖彼得堡長達兩百餘年。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創建之所,也曾是向歐洲擴張的橋頭堡,即便是蘇聯建立後遭遇到封鎖,但靠近歐洲具備良好氣候,數百年積澱便捷居住條件,所以是蘇聯第二大城市,擁有大量的工業和經濟基礎,但因堡是德國發音,最終改名為列寧格勒。

對希特勒而言,列寧格勒是德國繼續擴張的絆腳石,列寧格勒距離德國太近,當時波蘭和波羅的海諸國歸屬蘇聯,列寧格勒源源不斷向前線輸送戰略物資,打掉列寧格勒就可以切斷蘇聯在北歐的補給中心,為德國工業輸送需要的瑞典鐵砂礦。

進攻蘇聯德國拉上了北歐小國芬蘭,芬蘭雖然只有四百萬人口,但在列寧格勒戰役中竟然配合德國出動四十萬兵員,後備兵員十萬,合計佔據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六,這樣恐怖的數字來源於兩年前蘇聯入侵帶來的仇恨。

1939年蘇聯大規模入侵芬蘭,在總損失超過二十萬的巨大代價下,強行逼迫芬蘭簽訂莫斯科合約,割讓耕種和工業極度繁榮的卡累利阿,使當地數十萬民眾大規模遷徙,也令芬蘭失去抵禦外敵的戰略門戶,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民族尊嚴受到極度踐踏,因此為蘇芬戰爭埋下隱患。

雖然芬蘭參與攻打蘇聯的戰鬥,但並不受到德國的指揮,同時芬蘭在戰鬥過程中並未造成掠奪和毀滅性人道危機,因此,戰後英美都傾向於芬蘭自衛反擊,不受到清算的同時,為了抵禦蘇聯還大加扶持。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莫斯科保衛戰德國閃電戰神話破滅

莫斯科協議芬蘭損失

德國北方集團軍從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快速推進,半月時間便抵達列寧格勒外圍的盧加河畔,與芬蘭方面形成夾擊列寧格勒的態勢,列寧格勒僅有四十餘萬兵力,在德軍切斷了列寧格勒與莫斯科的交通後,更是成為一支孤軍,彷彿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上天眷顧蘇聯,令朱可夫緊急趕往列寧格勒,朱可夫就任後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破釜沉舟,斷絕所有撤離的希望;第二宣佈進入戰爭狀態全民皆兵,擴大兵力分配;第三使波羅的海艦隊全面出擊,阻攔芬蘭與德國的海上補給線。

應當說三件事在短時間落實以後,雖然在軍事裝備上德國僅火炮數量高出蘇聯3倍,坦克以及戰鬥機可以說是完勝蘇聯軍隊,但蘇聯處於地利上的優勢,以及民眾的團結氛圍之內,極大的彌補了雙方軍事力量的差距,這場守衛戰至少有了希望。

由於希特勒要發動對莫斯科的戰役,北方集團軍精銳將於9月17日撤離,列寧格勒保衛戰的高潮也就在這時到來,德軍步兵在坦克掩護下發起猛攻,炮兵對列寧格勒連續轟擊17個小時,航空兵出動近300架次的飛機對城市無差別轟炸,但依然無法突破最後的防線。

隨著北方集團軍精銳被調離,列寧格勒開始長達872天的圍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應當說列寧格勒戰役的規模並不算很大,但是它牽制德軍近五十萬以及芬蘭軍隊四十萬的行動,威脅著德國與瑞典的運輸通道,這對蘇聯後來的反擊提供極大的便利。

但長期的圍困造成城內物資供應短缺,蘇聯一百萬餘老百姓死於這場戰役,其中有多少餓死已無法統計,每天還要承受著炮火的侵襲,建築被夷為廢墟,人間地獄也不過如此,但終究阻止了德國進一步的軍事行動,也終結了德軍閃電戰的神話,為接下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