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光和火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象徵,因為它能夠抵禦寒冷,烹飪食物,驅散黑暗。我們人類照明的歷史上,人工利用光源的手段一直停留在使用植物油和蠟燭的時代,人們開始奢侈享用照明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尤其是中國的廣大農村,人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一直使用煤油燈。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當夜晚來臨的時候,每家人都點起煤油燈,並在煤油燈下穿針引線,或者秉燭夜讀,亦或者炊餐敘舊。煤油燈雖然沒有電氣化照明那樣革命性,但是它的普及也是中國近現代接受西方工業文明洗禮的一個過程,對於中國城鄉傳統的晝夜時間生活觀念的變遷起到重要的作用。

煤油的發現歷史

我們所說的煤油燈,實際上燃燒的是石油,而不是煤油。在18世紀,英國人已經開始使用煤油燈,是從煤裡提煉出來的油,這種油不但價格昂貴,而且特別容易髒,一個晚上要不停地擦拭煤油燈上的菸灰。在中國我們嘗試用菜籽榨出油進行照明,並且這種照明方式一直持續了上千年,現在在很多寺廟裡依然沿用這種照明方式。菜籽油不但亮度有限,而且價格昂貴,不到關鍵時刻,沒有人捨得使用。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為了獲得亮度更高的照明,英國人在19世紀點上了鯨油,這種油來自鯨魚的頭部,是一種半透明的水狀液體,只要接觸空氣就會變成乳膏狀。這種鯨油不但亮度穩定,而且還散發一種香草的味道。而且這種鯨油還能製作肥皂和油漆,因此鯨魚遭到大量的捕殺,在19世紀中期,光美國就有近700條捕鯨船,因此到了19世紀末期,鯨魚幾乎被捕殺殆盡。

在19世紀,人們試圖利用煤氣進行照明,但是依然遇到成本高昂的問題,因為要鋪設大量的煤氣管道,而且當時把煤加工成煤氣技術上也不是很成熟。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1853年,一位叫喬治·比斯爾的美國人,在訪問自己的故鄉新罕布什爾州的漢諾威過程中,通過一位教授那裡發現石油,據說是從賓夕法尼亞州西部滲出地面的,這種油除了能夠製成藥品以外,比斯爾發現它作為發光體非常合適。於是他在賓夕法尼亞州創建了第一個石油公司,並且在一條名叫油溪的水道兩側,買下了礦產承租權。

按照比斯爾的設想,採石油就像從井裡抽水一樣簡單,可是隨後他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能夠勘探出石油,正當他準備要放棄的時候,他的一個石油勘探工程師打出了石油,這種石油並不是我們現在用的那種石油,而是一團黏稠的藍綠色液體,不但抽取很麻煩,而且還不能直接燃燒,因為含有汽油,燃燒的時候很不穩定,時常會爆炸。

於是比斯爾把這些石油進行提純,把汽油給過濾出來,那些後來被我們用作優質潤滑劑的重油同時都被扔掉了,因為這些副產品還沒有發現其用處。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不到幾年的時間,在比斯爾他們發現石油的地方,豎起了成百上千個油井,1859年從發現石油開始,不到10年時間,美國石油的產量從2000桶翻到400萬桶,甚至後來發展到6000萬桶。在比斯爾他們旁邊的一個油井,甚至一天能夠抽上來3000多桶。

因此石油價格也從1859年的10美元一桶跌落到10美分一桶,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好事,可是對於開發商來說是一個噩夢,很多油井的業績一落千丈。到了1878年,每塊坑城的價格不到5美元,要知道10年前可值200萬美元。

這個時候有一家通常只做豬肉生意的克拉克和洛克菲勒公司出手了,它開始從各處買進不成功的租賃地,為了吸引更多資本,洛克菲勒和幾個合夥人成立了一家名叫標準石油公司的股份公司。他們傳達的理念是:出售的煤油產品,擁有標準產品的質量。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因為當時市面上用於照明的煤油,質量參差不齊,不僅是點燃的時候有大量的煙塵,而且還有一股刺鼻的味道,有的甚至還很危險,因為產品中包含了沒有過濾掉的汽油。洛克菲勒除了保證質量穩定之外,還儘量保持產品價格低廉。

標準石油公司不僅把自己的產品批發給各類商店,另外自己還建立了銷售渠道。比如公司早期的時候會讓裝載著產品的馬車到街道上直接銷售。為了打開陌生客戶的市場,標準石油公司還經常贈送各類禮品給消費者。在標準石油的巔峰時期,這家公司控制了美國石油行業近90%的市場。洛克菲勒基礎創造出了一個龐大的石油帝國。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洛克菲勒

煤油燈進入中國歷史

從1860年開始,上海等地的洋行開始在報刊上大肆做廣告,售賣煤油以及煤油燈。不過此時也因為各地煤油燈失火的情況屢見報端,為了防止各地囤積大量的煤油,只許少量的出售以及運輸,因此早期的煤油也叫“火油”、“燈油”、“火水”。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上海才陸續出現有廣東人開設的商店,專門製造出售玻璃煤油燈,上海城內各店鋪也逐漸把蠟燭改為煤油燈。

中國最先使用煤油燈的地區除了上海,還有浙江寧波,1865年就開始進口煤油用於照明,到了1871年進口煤油達到7000多加侖,此後20年,煤油的進口量甚至一度超過當時的暢銷品-鴉片。煤油、鴉片、原色布和錫被稱為當時四種大宗進口商品。到了1901年,寧波港進口煤油甚至達到創紀錄的400萬加侖。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逐漸開放了港口貿易,很多日本人來到寧波、溫州等港口城市開設東洋堂和廣貫,專售賣日本貨,這時候的煤油以及煤油燈主要為外商所控制,外商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比如溫州地區,就被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還有英國的亞細亞火油公司三家洋行所壟斷。這些洋行為了推銷煤油花樣百出,比如免費試用煤油燈,還贈送毛巾、肥皂、香水、糖果等,甚至免費贈送部分燈油。

這些由國外傳來的煤油燈,不僅款式新穎,而且亮度也比傳統的蠟燭要高很多,這些煤油燈得到各州府、縣上層人士的熱烈歡迎。這些煤油燈除了本身更加經濟、高效以外,煤油經銷商大肆促銷也起到居功至偉的作用,到了1913年,溫州進口煤油量達到200多萬加侖,佔到進口額的22%。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到了1920年代,煤油燈逐漸取代鄉村菜油,在以前菜油和蠟燭的時代,廣大鄉村點燈熬夜的情況非常少。在1889年,溫州當地菜油的價格是240文/公斤,而此時的煤油卻只有130文/公斤,一盞煤油燈的亮度相當於4-6盞豆油燈,而且光照效能上也比傳統菜油燈高很多。煤油燈在光照效能尤其是其經濟性上所具有的明顯優勢,使得很多原先不可能或者不值得在夜晚進行的活動得以開展,這為夜間生產與生活的活躍提供了必要條件。

煤油燈帶來的變化

夜間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活躍,使得源於鄉村的生活秩序在中國社會逐漸瓦解,逐漸改變了鄉土中國的基礎。傳統社會中夜間是禁忌的,因為這是鬼魅的世界,月黑風高的夜晚,無事閒逛非奸即盜,夜晚總是與賭博、搶劫、殺人、淫亂、密謀等不法活動聯繫在一起,甚至與妖魔鬼怪等靈異現象聯繫在一起。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煤油燈驅散了黑暗空間,使得人類逐漸獲得更多夜生活,消費主義和新興工業化開始更多地統治這個黑夜,夜裡的閒暇時光也成為知識分子,下層民眾公共聚會的時間。現代社會里,“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已不再是貶義詞,而是勤奮和進步的表現。夜晚的神秘、鬼魅等氣息較之以前已大為減弱,而夜晚時間觀念上的這一積極變化又反過來推進了生活的現代化。

一盞煤油燈為何能夠替代鴉片,成為清朝末年的大宗商品?

煤油燈作為“洋油燈”,與量天尺、察天筒、顯微鏡、寒暑表、自來水、電氣燈、陸電線、水火輪等舶來品,甚至槍炮彈藥等西方先進器物文明一道,構成了近代中國普羅大眾心目中一幅幅“西洋景”。人們對洋油燈的態度經歷了,從拒斥到懷疑,從懷疑到接受的心理歷程。相對於傳統照明方式,煤油燈憑藉其更為經濟、高效與便利的優點,使得黑夜變白晝的夢想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現實,最終為全球各地的人們所廣為接受,逐漸改變了中國人一開始面對西方文明時所普遍表現出來的牴觸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